必须说出从未被语言说出的感觉
2024-06-24余怒
我们谈论的这个主题,山水诗和人工智能,看起来不太关联,但如果从古典与现代美学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又存在着某种联系。
先说几句题外话。我们看会议桌上的席卡,上面有的是简体字,有的是繁体字。一般练书法的人可能会认为,繁体字好看,简体字不好看。但若是在座的俄罗斯诗人、古巴诗人眼中,这不就是一些文字吗?有什么好看不好看的?据我所知,其他国家如伊朗,也有自己的书法。在伊朗的书法家眼中,一定也有怎么写才美,怎么写不美的问题。我们也无从分辨。在我们眼中,那就是一些不关乎美丑的线条而已。所以,美是相对的、民族的、一部分人的。我们所认为所感到的美都是基于我们的教育,基于我们的观念,作为汉语诗人、古巴诗人、俄罗斯诗人,我们有不同的美的观念,对美的事物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
中国诗歌有一个“意境说”。我们中国人眼中的意境,可能外国人并不能体会和理解。因为他们没有被灌输“清风明月”“登楼怀古”“山中亭子”等等,这些场景代表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我们对美的观念和认知,都是经前辈传授,来自于我们长期的美学教育。文化使我们同化了。我们在观察、体会世界时,眼中便多了一层文化的面纱。
在当代诗歌写作中,有两种诗人,一种是喜欢这样在诗中描述的:“一个身着一袭长裙的少女,在湖边逡巡徘徊,”“身着”“一袭”“逡巡”“徘徊”,这些带点古奥的字眼在他们眼中就很美。还有一种诗人,喜欢口语化平实陈述的:“一个穿着碎花裙的女孩在湖边走着。”这两种诗句哪个美?在深受古典主义美学教育的人的眼光中,一袭长裙、湖边逡巡徘徊最美,但是在口语诗人看来,“一个女孩在湖边走着”在诗歌艺术上才是美的,前者不过是陈词滥调而已。口语诗人与抒情诗人的差别就在于对艺术美的认识不同。
美不过是观念的产物,是文化的产物,它还会随时间而改变,它总是相对的。而一种事物有无价值、有无意义,也是如此。美、价值、意义,都来自人类的自我赋予。
关于价值、意义,我举个例子。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一是人工智能,一是区块链,而区块链开始于比特币。比特币不仅是一种虚拟货币,更是颠覆当前互联网生态,建立Web3,从而全面影响我们今后生活的一项基础性数据技术。有人会质疑,这个东西有什么价值?虚拟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观赏,不过是计算机算出来的一串代码而已。但是,一部分人却认可它的价值。自它诞生十余年来,信徒越来越多,包括马斯克等人,都认为它能改变世界。时至今日,它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实,价值,基于人类的共识。一种东西,我们全体或一部分人认为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反之,它就没有价值。比如古董也是如此,它们之所以有价值,能以很高的价格交易,全是基于我们的共识。古代人使用的青铜酒器、铜镜、瓷器为何价值不菲?设想一下,我们当代的日用品,如玻璃杯子、空调、相机,在几万年之后,或许也会成为古董;那时候,一个出土的21世纪的玻璃杯子、傻瓜相机,或许会比唐三彩、汝窑瓷器、齐白石的画更值钱。
美、价值、意义,都是有时间性的。一段时间我们认为美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在另一段时间可能就改变了,甚至与之前相反了。我们这些深耕于诗歌艺术领域的人容易分辨诗歌中好与差的、美与不美的东西,但这仍是主观的、暂时的,谁也不知道往后的世界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我们作为一个拥有有限生命的个体,只能看到我们活着的百年之内这一段时间里的情形:推崇一些作家、诗人,将作品分为若干美的、有价值的等级。一个作家被推崇喜爱,是时代、族类的喜好,甚至是某些当代作家合力推动之后的结果。比如杜甫有时被认为是最好的诗人,有时是李白,有时是王维,等等,都是大多数国人被教育和主流文化形态影响之后的结果。有时候就像掷骰子一样,只不过掷骰子的上帝之手是我们所属的文化族群。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的审美倾向,却不知是被所属族群塑造而成,是从众心理使然。唐代诗人寒山,在国内寂寂无闻,却在日本和美国影响很大。可见,价值判断只是人的一种选择。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艺术创造领域,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AI创作的诗歌,就有人很惊慌,实际大可不必。新事物,任其发展,不要盲目抵制,我们可以多观察,去了解,去参与。AI诗歌的确会汇集众家之长,集成既有的诗歌技艺,有可能会创作出令一些人喜欢的作品。但艺术尤其是诗歌,若是具有创造性,这种作品必然是说出了从未被语言说出的感觉,因为从未被说出,AI也就无从学习,无法集成。AI的诗歌就像那些被大众喜爱的诗歌一样,也许会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成为后者中的一员。但它不会对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诗人构成威胁——若是说到威胁,这种威胁已存在多年——大众审美趣味。美、价值、意义,不同的人各有立场,各取所需,我们可以顺其自然,只能顺其自然,也只有顺其自然才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这应是我们置身现代多元社会的一种基本的态度。
余怒,生于1966年,曾获《红岩》诗歌奖、《十月》诗歌奖、袁可嘉诗歌奖等。著有诗集《守夜人》《主与客》《蜗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