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模式探究
2024-06-23陶莹王强彭彬倩梁警尹吴静
陶莹 王强 彭彬倩 梁警尹 吴静
摘要 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为地方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桥镇扶雅文化为例,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访谈等方法,围绕扶雅文化融入新桥镇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开展研究,通过实证调查与比较分析,从价值、空间、趋势3个方面评估其融合效果,深入探索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共性和路径,从目标、功能、条件、要素等方面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模式,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优化乡村振兴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地方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扶雅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5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56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Model of Integra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Fuya Culture in Xinqiao Town as an Example
TAO Ying,WANG Qiang,PENG Bin-qian et al
(Ta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Zhejiang 318000)
Abstract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s a symbol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spiritual power,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local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to rural construc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the Fuya culture in Xinqiao Town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ng Fuya culture in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Xinqiao Tow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rough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evaluates the integration effect from three aspects: value, space, and trend, deeply explores the commonalities and paths of integra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poses practical models for integra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the aspects of goals, functions, conditions, and elements,so as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promot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optimizing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Rural revitalization;Fuya culture
基金项目 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3YB06)。
作者简介 陶莹(1991—),女,浙江台州人,助教,硕士,从事农产品品牌、乡村振兴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等研究。
*通信作者,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产品品牌、农业生产技术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16;修回日期 2024-01-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1]。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乡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能够高质量推动乡村建设[2]。尽管近年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已逐渐成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但也面临着区域内特色文化促进新乡村发展的主体能力较弱、区域内特色文化发展劲头不够强等困难。所以,通过对区域内特色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加以深入研究,就可以通过培育农村多元的市场主体,以农村文化产业聚焦,激活乡村经济的发展潜力,促进乡村产业调整升级、提升乡村整体发展全面上水平,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
1 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对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之间的链接关系、耦合机制、对接体系建构方面的交叉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地方特色文化和乡村振兴,张芸[3]指出,地方文化中的“地方”,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文化”由单要素和多要素构成,单要素主要有方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多要素主要由单要素文化融合而成,体现在该地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余洪等[4]认为我国的地方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地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杜晓芬[5]将地方特色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延续下来的具有地域性、独特性、传承性的文化形态,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且,地方特色文化可分为物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金华宝等[6]认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魏后凯[7]认为,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徐小洲[8]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并非新典范,仅是呼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阶级分化到共同富裕的过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1年指出,乡村振兴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这“三个价值”,优化新城、镇域、乡村这“三个空间”,认清空间稳定、地位凸显、功能复合这“三个趋势”[9]。针对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联动研究,罗心欲[10]在对乡村振兴进行内涵解读的基础上,对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方向进行了构建,主要围绕地方特色文化与产业兴旺的契合水平、地方特色文化和乡村生态价值的融合度、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态宜居的价值契合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等4个维度。王鹏飞等[11]从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上出发,强调要从本土乡情民情出发,从概念创新、人力物力保障、规划建设等方面把准乡村振兴“文化支点”。刘学龙[12]指出乡村独特的政治社会生态决定了其不同于城市社区的发展机制。扎根乡土的地方文化中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蕴含独特的乡村治理智慧和经验。
笔者认为,已有的相关研究已注意到乡村振兴战略、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模式的相关性,但对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探讨主要聚焦在文化产业的振兴上,强调文化创意、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在传统产业升级、地方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应用,而这些方面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传承性有助于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文旅产业发展、地方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笔者从乡村振兴中农村价值、空间、趋势3个维度分析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 新桥镇扶雅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情况
新桥镇位于路桥区中部,其历史悠久,为原黄岩县五大集镇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色鲜明,曾获省市级荣誉多项,如省级生态镇、省级森林城镇等。起源于清朝末年的新桥镇扶雅文化,经过百年多的发展,作为一种重教兴学的传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匡扶正道的品德,在历代有识之士的躬身践行下,被不断发扬光大。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扶雅文化以“启迪民智、砥砺心志、崇学向善、淳风化俗”为核心要义,不断助力当地政府协同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3]:
①启迪民智,打造实力新桥。把握扶雅文化“培育人才”的精髓,一方面,紧密联系乡贤、商会、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人士,以“乡贤+”的模式,启动乡贤共富基金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建乡村记忆馆、文化礼堂、书院等,进一步做好基础性的文化普及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以发展专精特新产业为导向,注重企业家、中高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文化素质提升,主要是以“化蝶工程”等,助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②砥砺心志,建设美丽新桥。突出扶雅文化“磨练意志”的重点,在美丽城镇微改造精提升中,全民参与,以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全域化、城乡环境景区化等实践路径,历经十余年,通过田园综合体、共富工坊等项目,全面改进乡村环境,提升地方形象,推进文旅产业发展。③崇学向善,创建人文新桥。聚焦扶雅文化“重学善思”的关键,通过重建文昌阁,打造文化地标;修缮五凤楼,注入文化基因;文化资源普查,汇聚文化因子;成立扶雅文艺社,接续传承扶雅文化;镇大院围墙浮雕、新大街文化节点打造、《新桥赋》的创作以及新桥八景图等的完成,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④淳风化俗,构建幸福新桥。抓住扶雅文化“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灵魂,通过党贤融商新路径,以乡贤反哺、各村社文化礼堂全覆盖等行动,科普扶雅文化,弘扬耕读传统,涵育读书风气,引导民众从偏重物质享受向物质与精神追求并重的幸福观转变,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效果,从价值角度评估,新桥镇将扶雅文化融入经济、生态、美学上,努力建设实力新桥、美丽新桥。经济上,2022年新桥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全区排名第二,巩固深化“一镇一平台”,完成创业创新园二期建设、台州模具有限公司实现“零增地”技改、智能装备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飞达科技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此外,通过验收高标农田建设工程,完成区交办“二改一还”农田整治任务;生态上,新桥镇人居环境再改善,持续推进生活污水强基增效双提升工程,完成镇北路城中村改造、洪家岸城中村改造、模具集团老旧工业改造,并作为路桥首家入围乡镇成功入选浙江省低(零)碳乡镇(街道)创建试点;美学上,创建省级水韵田园县域风貌样板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全面提质省级4A级景区镇,2022年新增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区路桥区花木田园精品示范区、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路桥区花木田园美丽乡村风景线,此外,新桥浦获评省级美丽河湖,华章村获评省级村庄设计与农房设计优秀村。
从空间角度评估,将文化与区块发展深度结合,努力建设幸福新桥。针对镇中心,以推进中兴街老电影院区块整体改造和扶雅历史文化街区五凤路改造、邮电路立面改造为主,打造一条以扶雅文化精髓为内涵的集居住、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文化街区,此外,为引领高品质生活,一方面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建设具备青少年宫、综合服务中心、党群中心等8种以上复合功能的新桥镇城镇邻里中心,构建15 min生活圈;另一方面以提升宜居品质为结合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扶雅书院、和合书吧等智慧图书馆,建设华章生态公园、稻香果园城镇公园、五凤公园、长洋生态公园等城镇公园。对于镇村连接情况,通过积极完善村镇绿道网络架构,构建包含初心之路、新桥浦绿道、凤阳铺泾绿道等12 km的环镇乡野绿道,实现了跨镇村的优质绿道网络建设。对于乡村建设,通过盘资输血、牵桥搭线、精准施策等手段,努力向振兴共富的目标迈进,其中新兴村、华章村获评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从趋势角度评估,新桥镇立足自身的农业优势与文化优势,努力建设人文新桥。以“田园小镇、大雅新桥”为发展定位,以“北工中城南农”为功能布局,形成以农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凸显生态农业建设、百年扶雅文化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其中,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下:建成铭溢客智慧农业共富工坊,发展采摘体验、马术基地等项目,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整合省级文保单位五凤楼、林泗斋纪念馆、路廊文化等文化资源;引进七彩花田、绿野仙踪等项目,创新培育民宿产业集群,建金大田初心之路、凤阳浦径游步道等,打造一条以美丽乡路为纽带、串联特色农文体验项目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总而言之,新桥镇扶雅文化在融入当地乡村振兴发展中,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高度契合,在当地传统产业的能级提升、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地方形象的塑造提升、文化实力的构筑提高中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模式
在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功能为中心、条件为基础、要素为核心、手段为依托,把准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点,让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得以良性互动,更好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3.1 以目标为导向
在明确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内容,即: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基础上,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把准乡村振兴的全面、协调原则。现阶段,乡村建设存在“千村一面”“无人问津”等难题。因此,地方特色文化要立足自身实际,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的精髓,确定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题,以具体明确的目标为导向,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同时,制定地方性乡村规划,加强“三农”人才文化教育和培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2 以功能为中心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作用,满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第一,发掘地方特色文化的经济功能。地方特色文化中蕴含独特经济价值属性,能有效提升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强化地方特色文化的社会功能。地方特色文化既是社会凝聚力和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居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通过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为乡村发展增强凝聚力。第三,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环境功能。将地方特色文化的环境功能与乡村振兴的生态振兴有机结合,可以通过修缮传统建筑,恢复古老村落风貌,保护乡土植被和自然资源,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乡村整体形象。第四,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推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一批乡村文化接班人,厚植乡土情怀、建构乡村振兴“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价值观念,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和应用。
3.3 以条件为基础
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灵活运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地方的自然、文化、交通、经济等条件,涵盖当地的历史传统、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结构等经济社会信息。从而准确把握乡村地区的发展脉络,因地制宜制定地方发展策略。
3.4 以要素为核心
要素包括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一是以人为要素,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一方面是对当地居民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传承及相关技能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吸引外部的专业化人才。二是以资金为要素,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贷款支持,帮助乡村地区农业项目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吸引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务支持。三是以物质资源为要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乡村地区的整体环境和生活品质,为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四是以政策为要素,提供引导和支持。政府出台优惠税收、土地使用、奖励机制等方面政策,为参与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支持和激励。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鼓励文化企业的参与,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经济的良性互动。五是以社会参与为要素,促进多方合作。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和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发挥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3.5 以手段为依托
手段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介,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公众认知度。同时,结合文化节庆活动、举办艺术展览、开展文化巡回演出等形式,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注重创新融合。通过跨界合作,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和创意产业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推进社区共治。广泛凝聚社区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鼓励当地社区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社区合作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作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四是强化政策激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制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五是建立评估机制。持续跟踪和评估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持续性支持和激励。
参考文献
[1] 刘璐琳.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做优做强乡村产业[J].红旗文稿,2023(3):33-36.
[2] 樊蕾.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以信阳市为例[J].文化产业,2022(32):139-141.
[3] 张芸.地域文化与未来城市发展之间的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10-111.
[4] 余洪,丁博文,赵越.合肥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48-49.
[5] 杜晓芬.基于地方特色文化保护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6] 金华宝,伍科.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2(5):69-81.
[7] 魏后凯.扎实推进以城带乡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2021(21):29.
[8] 徐小洲.重塑发展模式: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构想——基于浙江山区14县乡村文化实地调研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23(2):74-83.
[9] 方志权.关于提升上海乡村振兴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22(2):20-22.
[10] 罗心欲.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28-34.
[11] 王鹏飞,俞沐希.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2):87-89.
[12] 刘学龙.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酒泉市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互融发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6):39-42.
[13] 林鸿.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浙江台州路桥区新桥镇为例[D].贵阳:贵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