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2024-06-23问荣荣孟欣慧李秀伟王步勇
问荣荣 孟欣慧 李秀伟 王步勇
摘要 东平是黄河流域一个重要的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东平县大力发展文旅融合,加强农业产业建设,以期促进两者协同互惠。在深入分析东平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果的现状基础上,深刻挖掘困境背后的原因,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体验项目、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东平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地方文化;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12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27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Enabl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Take Dongping County of Taian as an Example
WEN Rong-rong, MENG Xin-hui, LI Xiu-wei et al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Abstract Dongping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ith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prominent ecological function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ri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ongping County vigorously develops cultural tourism and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istic benefit between them. On the basis of phased results of Dongping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ifficulties.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experience projects, featured product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Dongping County.
Key words Local culture;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Yellow River Basin
基金项目 2022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课题(2022RK-Y06008)。
作者简介 问荣荣(1987—),女,山西大同人,讲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及乡村振兴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农林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14
黄河贯穿山东9个地市,共23个区县。山东黄河风景道区域旅游既有城市又有乡村,其中菏泽(东明县、鄄城县)、济宁(梁山县)、聊城(阳谷县、东阿县)、泰安(东平县)、淄博(高青县)在山东黄河风景道内属于乡村旅游发展区域[1]。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常年水面209 km2,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黄河流域唯一的蓄滞洪区、京杭大运河复航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也是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东平湖是黄河流域下游重要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东平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要求,积极寻求湿地修复与生态景观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大面积恢复水体、植被、栖息地,加快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和保护,恢复东平湖湿地生态功能。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林业草原局授牌,规划区位于老湖镇滨湖大道以西,南起州城街道王庄村旧址,北至老湖镇二十里铺村,西起老湖镇后仓村旧址,东至水浒古镇码头。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属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园内还有约3 km2的水上森林,形成了集生态、自然、野趣为一体的美丽风光,是国家AAAA景区。
随着全球工业化与城镇化迅猛发展,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在全球经济和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下,以单一田园风光等为主的休闲度假的乡村旅游形式难以满足游客旅游需求[2]。随着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文化活动的潜能被发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人们实现对文化认知与体验的渴望提供途径[3]。与此同时,大众节假日旅游已被文化休闲旅游占据主要形式,自驾游已成为游客青睐的出行方式,方便游客参与文化旅游活动。人们在追求自然生态休闲和个性化娱乐的过程中,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长[4]。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文化产业内容丰富,既有以古建筑、牌坊、传统民居房屋和遗址等为表现形式的乡村物质文化,又有以饮食、传统手工艺、风俗民情、地方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组成的乡村非物质文化[5]。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活动通过交叉重组、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等方式形成共生体的过程促进现代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旅游是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生产、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变,持续激发旅游创新活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的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的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文旅融合建设是大势所趋,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6]。泰安市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古称东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 000余年,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交汇于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东平县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自然风景资源优势,拥有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造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截至目前,东平县共拥有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7处。加强东平地方文化旅游与黄河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有利于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业的提质升级,促进东平地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黄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乡村文旅产业是乡村产业之一,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今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当前阶段工作的重心。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民经济等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要求。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地方文化能够反映当地居民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能够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产业,而且影响社会多方面的发展[7]。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旅融合是以文化与旅游为基础的各种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征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1 东平县乡村旅游空间体系——构建“点—线—面”空间体系
东平县域间的空间互动协作,用东平成熟的景点旅游带动乡村旅游,用交通空间将他们联系起来,构建东平县域内形成“点—线—面”的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县域内的景点以及乡村旅游点可视为“点”,道路、绿地、河道、山脉、文化等均可视为“线”,根据乡村地理位置以及乡村发展资源等将乡村旅游分片区发展,形成多个“面”。
1.1 点——乡村旅游点
东平县现有旅游景点:十里宋城,罗贯中纪念馆,昆山景区,腊山,白佛山,戴村坝,水浒大寨,大宋不夜城(原水浒影视城),浮梁沧,石碣村,洪顶山,黄石悬崖。东平境内的山水景观优美,有伏牛山、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交汇等,东平县依山傍水,宜游宜居宜业,泰安市将其打造成城市后花园。
戴村坝是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工程,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查组称为“中国第一坝”;白佛山石窟成为中国佛、儒、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水浒影视城建筑工细柔美,展现我国建筑艺术至北宋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水浒文化旅游的新高地。水浒影视城景区积极谋划转型升级,突出“灯光、演绎、美食”核心元素,招引文化创意、行为艺术表演,着力丰富夜游等经济形态,共同打造集古镇风情与宋文化街区于一体的全新旅游目的地——大宋不夜城,已成为东平旅游品牌。水浒大寨是目前亚洲较大的山寨水寨之一,气势宏伟,诠释水浒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泰安东平湖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也是黄河流域唯一的蓄滞洪区,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属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昆仑山、腊山均与东平湖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秀丽,风景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实。除此之外,还有浮梁沧和石崖村民俗文化,东平县获得省级旅游强县荣誉称号。
1.2 线——建立交通、文化廊道空间,构建精品旅游线
东平县内地形山区、平原、湖洼各占1/3,董梁、青兰、济徐、济广4条高速公路,105、220两条国道,以及晋鲁铁路、京杭运河复航等交通干线交汇延伸,贯穿东平全境,乡村主要是依靠乡村道路,目前东平的乡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处理,进一步优化道路两侧的景观带,加强夜间灯光效果,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1.3 面——形成全域内的乡村旅游面
东平县多种点状空间和线状空间集合形成“四区、一园、十一镇”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了以“现代城区、滨河新区、滨湖新区、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沿大清河、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环东平湖为纽带,接山、大羊、梯门、老湖、旧县、斑鸠店、银山、戴庙、新湖、沙河站10个乡镇驻地小城镇和大安山运河古镇为节点,以小清河和滨湖大道为轴带,整合两岸乡村资源,绵延20余km,打造环东平湖生态发展带,以及“众星捧月、一带相连”的新型城镇化产文旅业发展格局。
2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机制
乡村旅游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作为一条连接黄河流域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切实带动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休闲娱乐项目;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注入新的血液;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提升乡风文;乡村的有效治理在乡村旅游业发展逐步完善;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公共服务建设向乡村倾斜,促进城乡融合,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8]。
2.1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兴旺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部脱贫的基石上,实现脱贫攻坚战工作成果巩固拓展,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动力,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引导社会、人才、资金等资源进入乡村、支撑乡村振兴[3]。产业兴旺是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重中之重地位[9]。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10],东平县因地制宜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全域乡村农业发展澎湃,乡村振兴步履铿锵,重点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和现代农业蔬菜基地,结合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旅游,乡村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1.1 东平县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
接山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游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戴村坝。做强酿酒葡萄、有机蔬菜和苗木花卉种植,实现农产品品牌打造,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甲瑞高效果蔬产业园、汇河、滨河大道实施旅游开发,开发极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配套建设农业和生态游乐项目,打造现代果业科技研发基地、高效果品示范种植基地、青少年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基地三大基地。
旧县乡有摩崖石刻、楚霸王墓、铧山风景区、北吉城石碣村水浒城风景区等历史古迹,以吉城、王古店两大片区为主,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大面积种植黄金苹果、油蟠桃、奇异果、大樱桃等经济林特色果品,打造现代果品科技产业园区,结合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可打造千亩林果生态观光廊道,依次经过奇异果庄园、油蟠桃园和维纳斯黄金苹果园,主要包括生态采摘、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服务功能。
东平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种植蔬菜基地、经济林特色果品现代科技产业园为依托的生态采摘、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服务功能;促进农旅耦合,创造农旅新景观,农耕文化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乡村文化旅游业,推动农产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2.1.2 东平县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渔业产业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平县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部署,扎实开展东平湖综合整治,推行“人放天养”模式,实施生态渔业。东平湖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占据黄河防汛防洪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大运河通航等重要地理位置,生态功能突出。近年来,东平县将湿地修复与生态景观功能有机融合,加快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和保护项目。通过大面积水体、植被、栖息地的恢复,使得该区域内受损湿地的生态功能得以较快恢复,并建成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样一处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良好的生态是农业产业兴旺的发展基础[11]。产品产地的生态环境决定产品的质量、特色,而这种质量、特色能够形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体现产地生态价值,为产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东平县已认证鲤鱼、草鱼、鲢鱼、鳙鱼、乌鳢等无公害水产品8个,已成功申报“东平湖鲤鱼”“东平湖大青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登记,形成品牌效应,势必推动当地渔业经济增长。黄河生态旅游与地理标志产品融合发展能够促进生态保护,有利于形成黄河旅游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12]。
商老庄乡地处东平湖南岸,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线,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坚决走好绿色生态渔业发展之路,创建国家级水产示范养殖场,精细划分稻虾套养、藕虾套养、水产渔业等七大片区,创建八里湾莲藕、田园龙虾等特色品牌,铺就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东平县银山镇境内有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胜地,东临东平湖,沿湖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富养东平湖甲鱼、大青虾、麻鸭、菱角、芡实、莲子等名优特水产品。开发农家乐、特色民宿以及渔民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跟着渔民去下丝网、倒箔、倒地龙,还可以钓鱼、划船,体验渔家生活、欣赏民俗文化,形成多样的渔业观光休闲项目,乡村旅游业与渔业共生互助双赢。
2.2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生态宜居
东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建设乡村旅游模范村。东平县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规划建设29个新型社区,全力打造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型小城镇。在东平搬迁腾出的土地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分区分级建设沿湖绿色生态隔离带。接山镇修建溢流坝,维修翻板闸,清淤道清淤,沿岸景观改造和绿化,栽植景观树木花卉,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同时,围绕汇河、滨河大道实施旅游开发,将形成极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东平湖湿地公园属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已成为周边城市的后花园,是节假日游客放松心情及感受自然的好地方。东平湖湿地公园内有广阔的水上森林,水嵌林影,泛舟其间,如入画中,展现出一幅北国江南的秀美景色,形成如今集生态、自然、野趣为一体的美丽风光,扮靓东平生态底色,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乐享的绿意空间,同时助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特色小镇是乡村的生态环境、传统人文风俗、优秀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乡村资源等在空间上的集聚与融合,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历史记忆使命承载体[13]。老湖镇地处东平湖库区,渔业资源丰富,立足江北水乡定位,以渔家文化为主题,发挥区位和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渔家风情小镇,聚力打造“东平湖生态旅游度假首先之地”。
2.3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乡风文明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各具特色,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兴农,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乡风文明。乡村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挖掘、保护和传承,加速文旅融合,让旅游更富魅力,使乡村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地[14]。
地方文化旅游作为一条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都市文化融入乡村文化的过程。都市旅游者的文化观念、文化水平和素质、娱乐措施等极大地感染和鼓舞着乡村旅游地的居民,进而增进居民自觉提高文化素质,道德情操,促成乡村健康生产生活方式,以新的时代气息推进当地乡风文明建设。
东平县发展农业产业,以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为依托,打造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和农业教育基地过程中,求富上进的思想激发农民学习优秀的种植技术,实现科学种养。特色旅游促销活动的开展,促使农民积极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激发农民自觉学习能力,进而带动及增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东平县大力推进东平湖生态保护,实施生态渔业,开发多样的渔业观光休闲项目,从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产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
乡村旅游环境好,人口集中,引入资本,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手工编织行业发展。东平县引进和壮大适合农村妇女从事的居家创业项目——手工编织项目,趟出了一条以县巾帼编织协会为依托,以培育“巾帼巧手人才”为抓手的巾帼创业新路子。手工编织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同时为乡村旅游增添特色,逐步打造精美手工编织品,使其成为游客留作纪念的旅游产品,展示出新农村妇女自信、自强、自立的新风貌。东平县通过举办中华垂钓大赛、生态健康跑和骑行大赛等各类赛事活动,扩大东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现了东平体育旅游魅力。
2.4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治理有效
乡村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组织单元之一,不仅对农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新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及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进程中,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摈弃腐朽没落负能量消极元素,挖掘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大力弘扬,教化育人。乡村旅游业促进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健全和发展,开发民俗旅游度假,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管理,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在实践中增强农民法治意识、自治能力。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治理软环境的关键,关系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乡村旅游业发展中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旅游,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促进乡村基层组织治理。东平县高度重视村级干部队伍特别是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引导村两委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加快村级发展的“领头雁”,身处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最前沿,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东平县大羊镇东三旺村支部书记率先承包了村里自建的21个大棚,全部种植了甘蓝,成为村里发展设施农业的“领头雁”“带头人”,积极带动群众包棚种植,甘蓝的成功定植坚定了普通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东平县老湖镇严格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通过采取“党支部+企业+专家+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入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发展生态渔业。东平充分发挥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贴近群众,在群众中扎根,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群众服务,树立党员先进模范形象。
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因素,首先需要整治村容村貌、街道环境。东平县开展控砂治石、“散乱污”企业整治、“净湖行动”“清河行动”、矿山复垦等综合治理行动,促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对所有沿湖村庄污水处理、垃圾乱堆、道路卫生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乡村旅游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治理能力,以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站与综合服务中心的建立,增加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资源的平等机会,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可获得性,乡村旅游作为城乡融合的纽带,促进城乡融合治理方向,继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8]。
2.5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生活富裕
文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地方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乡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及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东平县在丰富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条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旅游、农业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统筹优化,利用东平湖黄河生态自然风光特色,以及乡村的本地种植、养殖、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等,开展乡村旅游,给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环境好,人口集中,引入资本,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其他行业发展。巾帼编织协会已经成为东平县响当当的创业品牌,为东平农村弱势劳动力推广一条新的致富道路。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对促进和睦相处,就业增收,改善宜居环境,加强基础建设、城乡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及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巨大作用。
3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村旅游这一业态在我国的兴起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双重推动下,东平县乡村旅游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泰安东平县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3.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才补给不足
东平县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东平周边地市,即济南、泰安、聊城、济宁、菏泽,少数来自山东省外(河南、河北、天津)。多数游客选择自驾出行,少数游客选择大巴出行。乡村旅游的黄金期主要在节假日期间,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削弱了游客快乐出行的体验感,这就对景区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东平县基础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景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二是景区外停车场缺乏合理规划,或是规划跟不上实际需求,导致车辆难以得到有序停放;三是通往部分景区的乡村公交路数量多,路面狭窄,缺少交通标识,仅仅通过卫星地图导航常常会造成车辆拥堵的问题。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同样会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限制。
东平县从事乡村旅游行业人员中以老年人口较多,人员结构严重老龄化,相对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较少。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所占比例不高,管理者中大多为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活动的人员,在价值观念、审美眼光、经营理念和管理办法等方面都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相符,不利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乡村旅游文化内核的打造。东平县乡村旅游的游客多为东平县附近距离较近的区域,主要是采取自驾游出行方式,游客结构太单一,绝大多数游客均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出游。因此,如何吸引客人、留住客人成为东平县乡村旅游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3.2 体验项目、文创产品开发不足
现代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来自都市,游客在体验自然田园风光纯真感受的同时,希望更高层次的乡村生活方式体验追求得到满足。但是目前东平县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备,削弱了游客的体验感。目前东平县以观光型为主,体验型旅游产品为辅。观光型旅游项目较多,但只有大宋不夜城形成旅游品牌,体验型的产品采摘、垂钓、游船等卖点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要求,增强游客体验感成为旅游地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文创产品不够丰富。乡村旅游既要满足游客感官上的需求和舒适,又要满足精神上更高层次的对乡土情怀的追求,除了旅程的体验,也可以打造切合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东平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原剪纸,东平湖渔民拉船号子,东平湖德庆源菱米窝头,古运河“一溜十八口”传说,随河船文化,葫芦烫画,张氏万应膏,东原拓片艺术,端鼓腔艺术,拌二鬼艺术,金工字画,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腊山道教音乐。缺乏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创产品,既缺乏相应的文创产品来体现地方传统民俗艺术特点,又难以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让游客在游玩结束后“空手而归”,购物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同时降低了娱乐的体验感,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文创产品在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宣传路径。
4 东平县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东平地方文化与黄河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因此在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应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东平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4.1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为了加速东平地方文化与黄河生态旅游融合进程,泰安市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大财政投入,构建便捷、专业的水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积极准备打造东平湖水上风景廊道,将环湖自驾游提升为湖中游船,在休闲赏湖的过程中到达各个景区,推进东平各景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厕所、医疗急救、服务质量投诉等场所建设,争取实现旅游标识标准化。重视东平景区周边酒店和商店发展建设,创设氛围感餐饮环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吃住行购娱”一条龙式的旅游服务,吸引游客留宿。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历史性跨越,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与人才的力量密不可分,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更需要人才[15]。因此,需要建设一批综合素质优、职业技能硬以及专业水平高的人才队伍加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市场营销的各环节中。政府应加大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措施宣传,使每位乡村旅游经营者切实转变观念,紧跟步伐,做到发展不掉队。对于负责市场营销与推广的人员进行定期连续性基本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紧跟新时代、新事物的宣传和营销手段。旅游发展,服务是关键,用心服务,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快速精准对接游客需求,用心做好服务保障,让游客感受到服务的精度和温度。
4.2 丰富体验内涵,研发特色产品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采摘、游学、拓展等活动,体现东平县特有的风土、人文、自然特色,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举办摄影展,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展现舞台的同时,也对东平县美丽自然风光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其次,突出特色,增强体验度。合理规划乡村游线路,将现有的农业产业、渔业产业和手工编织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研发并推出更多的可体验项目。另外,可利用现有水塘进行改造,采取景观水生植物与水产养殖的立体养殖模式,并辅以垂钓功能,促进游客的体验感。第三,深度挖掘东平文化,打造文创产品,将地方民俗文化转化为可让游客带走的特色产品。
5 结语
地方文化旅游与黄河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包括东平在内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同时达到了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协同互惠;地方文化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注入原动力的同时赋能乡村文明;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袁训波.山东黄河风景道旅游发展模式及其效应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32.
[2] 丁春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以浙江省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1):32-38.
[3] TIBERGHIEN G,BREMNER H,MILNE S.Performance and visitors perception of authenticity in eco-cultural tourism[J].Tourism geographies,2017,19(2):287-300.
[4] 戴子涵.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3(8):123-125.
[5] 韦彩飞.广西平南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23(6):45-50.
[6] 张旭娟,李翠林.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1,26(3):76-81.
[7] 罗丹,段明明.肇庆市地方文化资源复兴与旅游活化利用[J].商业经济,2019(12):37-39,103.
[8] 文华,刘英,陈凯达.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草业科学,2022,39(9):1968-1978.
[9] 周阳敏,桑乾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6):49-54.
[10] 查建平,周霞,周玉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18-28.
[11] 杨永.农产品地理标志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10):124-133.
[12] 卿利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地理标志惠益分享机制重构研究[J].理论探讨,2021(5):125-130.
[13] 钱莹.乡村振兴战略下菏泽市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0,42(1):42-46.
[14] 蔡雪玲,庞智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测度与空间收敛性研究[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09-21[2023-05-27].https://link.cnki.net/urlid/11.3513.S.20230920.2250.002.
[15] 周晓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