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thunder”的概念隐喻研究
2024-06-23胡博扬马丽
胡博扬 马丽
摘要:该文主要探讨了中文的“雷”和英文的“thunder”这两个词的概念隐喻,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多重含义。该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以一个认知域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方法。其次,对“雷”和“thunder”的意象图式进行了分析,包括它们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常用表达、词源、形象和基本含义。再次,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它们在表示声音大、呵斥、令人惊讶等方面的共性隐喻。最后,探讨了两者在特殊隐喻上的差异,如“雷”表示军事武器、隐藏缺陷、敏感区域等,而“thunder”表示巨大的能量、想法、诅咒等。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展现了人们对于相同自然现象的认知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丰富多样性。
关键词:认知;概念隐喻;雷;thunder;映射;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159-07
A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Thunder"/"雷"
HU Boyang1, MA Li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1, China; 2. Beijing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10220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the Chinese word "雷" (thunder) and its English counterpart "thunder", revealing their multiple meanings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ntexts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The paper begins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emphasizing that metaphors are not just rhetorical devices but also a cognitive mechanism to understand one cognitive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 It then analyzes the literal meanings of "雷" and "thunder", including their etymology, imagery, and basic mean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ubsequently, common metaphors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highlighting their shared metaphors in representing the magnitude of sound, rebuke, and surprise. Finally, the paper explores specific metaphoric differences, such as "雷" being associated with military weapons, hidden flaws, sensitive areas, while "thunder" represents immense energy, ideas, curses, etc. By compa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me natural phenomenon in various cultural and contextual settings.
Key words: Cognition; Conceptual metaphor; 雷; Thunder; Mapping; Cultural difference
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塑造了人们多元的认知,进而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隐喻及相应的理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隐喻理论。
自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赞同他们的观点,将隐喻视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1]。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以认知作为媒介。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感知,人们与世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人类的认知过程植根于个人的实际体验,并在范畴化的过程中逐渐塑造。若无法依赖体验认知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人类将无法深入理解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2]。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来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3]。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可以概括为“现实—认知—语言”,认知的细微过程可以进一步展开为:现实—互动体验—意向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4]。
意象图式源于个体的实际体验,因此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而非超验的特质。此外,它与人类的理性紧密相连,使得每个意象图式都蕴含着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对于人类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至关重要。Lakoff指出,范畴中的放射形结构是根据中心—边缘图式被理解的[5]。
1 “雷”与 “thunder” 的意象图式
为了得出“雷”和“thunder”的中心—边缘意象图式,本文选取“形容词+雷(thunder)”的偏正结构为焦点词语进行探讨。本文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形容词+雷”的表达方式,在文学、报刊、科技等子库里检索出8种常用词汇搭配语例749例。从English Corpora语料库中检索“adj.+thunder”的表达方式,检索出8种常用词汇搭配语例189例。将词条按照频率排序,结果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英汉语在“adj.+雷(thunder)”的常用词汇搭配中,均强调了雷声响、雷电发生迅速且突然、雷发生程度剧烈的特点。
与此同时,“雷”,古同“靁”,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轉形。
在甲骨文中,“雷”的字形
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显示,“thunder”由古英语时期的“tuner”“euner”“thonner”等形式逐渐发展演化而来。“thunder”一词在该词典中收录的最基本的含义为“The loud noise accompanying a flash of lightning[...] due to the sudden violent disturbance of the air by the electric discharge[...]”,即伴随闪电而来的巨大噪音,是由于放电对空气的突然剧烈扰动。
由此可见,虽然中西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但是人们对基本事物的认知具有共通性,这可以用人类认知的相似性进行解释[7]。即“雷”和“thunder”的意象图式均为下雨时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具有突发性和震慑力的巨响。人们基于这种自然现象,产生了以下的日常表达。
例1:外面在打雷。
例2:雷声滚滚。
例3:The sudden thunder scared the cat.
例4:The loud thunder echoed through the mountains.
例1至例4均是基于“雷”和“thunder”的意象图式产生的非隐喻句子。
2 “雷”和“thunder”的概念隐喻分析
基于“雷”和“thunder”的意象图式,在中英文的语言演化中,衍生出了很多雷的隐喻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隐喻分类如表3所示。
2.1 “雷”和“thunder”概念隐喻的共性
根据“雷”和“thunder”的意象图式和基本义项,通过形象上的隐喻或是联想上的隐喻引申,可以将“雷”的隐喻性词义分为三大类:表示声音大、表示惩罚和表示令人惊讶。具体映射情况如图1所示。
2.1.1 表示声音之大
雷声在普天之下回荡,声势浩大,给人一种震撼之感。因此雷常常被视为源域映射到各种事物中,以突显事物所产生的声响具有力量感和磅礴之势。
例1: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
——杨万里《檄风伯》
例2: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徐凝《庐山瀑布》
例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例4: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韦庄《喜迁莺·街鼓动》
例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
例6:掌声雷动
在例1、2、3中,“雷”指水流奔腾激荡的状态,生动地体现其气势之磅礴,水势之恢弘。例4中“雷”指人们的喧闹和鼓噪声,形象地表达出科举放榜时人群轰动的场面。例5中通过“雷”来表示宫车经过时激烈的听觉冲击,以此体现秦王出宫之时的阵仗之大,从而进一步凸显秦王的奢靡。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例6表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例7:I was with Hercules and Cadmus, once, When... they bayed the Bear, With hounds of Sparta... I never heard So musicall a discord, such sweete thunder.
—W. Shakespeare,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例8:Let the pealing organ play; And while the harmonious thunders roll
—H. K. White, Remains
例9:Thunders of applause from the pit and the galleries.
—P. Plymley, Two More Letters on Catholics
例7中Hippolyta在叙述了自己与Hercules和Cadmus一同追猎熊的经历时,使用了“sweete thunder”来代表猎犬吠叫洪亮的声音,以突出她身为亚马逊女皇对曾经喧嚣、热闹但自由而肆意的狩猎生活的甜蜜回忆。例8中“雷”的表达通过“harmonious thunders”来呈现,表明了管弦乐和谐而宏伟的声音。这里“雷”被用于描述风琴音乐的声势,强调了音乐的力量和庄严。这样的隐喻呈现了音乐的庄重和威严,将雷的声音与音乐的力量相提并论。例9中“thunder”指的是观众席的雷鸣般的掌声。这里“thunder”与中文“掌声雷动”的用法相同,被用于描述掌声的强大和震撼力,表达了观众对于演出的热烈喝彩。
2.1.2 表示呵斥
“雷”声音大、暴发性强、有威慑力的特点除了映射到事物上,还可以映射到人上,并由此便派生出了“呵斥”“训责”“愤怒”的隐喻意义。
例1:现在我回家一说考上了女售货员,去站柜台,要不挨一通儿雷才怪。”
——老舍《女店员》
例2:大发雷霆
例1中的“雷”被用来比喻家人的责备或训斥。因此“挨一通儿雷”暗示着主人公回家后可能面临家人的强烈批评或责备。这种隐喻强调了家庭对于女售货员这个职业的不认同或反对,以及可能存在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偏见。例2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成语,这里的“雷霆”被用作一种隐喻,代表愤怒的力量和威势,表达出了某人的愤怒之情不仅是情感上的激烈,更有着像雷一样的威力和震撼力。
例3:He directed the thunders of the church against heresy.
—E. Gibbon, Decline & Fall
例4:The barons..thought little of the thunders of the Pope.
—C. M. Yonge, Cameos xxx
例5:Something..made him..hurl in their faces the gathered thunder of his wrath and scorn.
— F. W. Farrar, Life & Work of St. Paul
例3中的“thunders of the church”表示教会的强烈谴责和惩罚。此处用“thunder”的形象意指教会对异端邪说的极端反对。这个隐喻传达了教会对于维护教义纯正的强烈意愿,以及对于异端的强烈谴责具有威慑力和强大的影响。 在例4中“thunders of the Pope” 同样表示了教皇的谴责和威摄。其中,“thunder”的强大和前文的“thought little of”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尽管教皇有着极大的怒火,但是贵族们对教皇的谴责并不以为意,暗示了教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例5中用“gathered thunder of his wrath and scorn”表示了早期基督徒教会的7位执事之一的Stephen积聚起来的愤怒和轻蔑。通过“hurl in their face”和“thunder”连用,生动地表达了他在此时将这些自己沉积已久的愤怒情绪和道德谴责强烈而坚定地抛向别人。
2.1.3 表示令人惊讶
雷声震撼且常常突然发作,给人以惊吓之感。因此,雷还可作为源域映射至其他事物上,引申出“令人惊讶”的隐喻意义。
例1:这部电影的剧情简直太雷了,让人大跌眼镜。
例2:这个产品的功能真是很雷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例3:Lady Gaga的造型太雷人了!
在日常生活中,“雷”或“雷人”常常用于对于奇异、古怪事物的评价。这种情况下“雷”为中性词,既可以用于褒义,也可以用于贬义,具体要看使用的语境和使用者的意图。例1中为“雷”的贬义用法,通常指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看了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东西,感觉不舒服,或对某种事物的出现表示奇怪。例2中的“雷”则为褒义含义,指此产品的功能让人感到惊喜和出乎意料。在例3对于Lady Gaga造型的评价中,“雷”的褒贬可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一方面可能指造型过于奇特引起了人的不适,另一方面也可能指她的造型很新颖,让人觉得惊奇,反映了年轻人借助网络、口语等媒介,对世界既大胆表达、又同步消解的态度[8]。
例4:The Lover was thunder-struck with his Misfortune.
—J. Addison, Spectator
例5:I'm astonished! I'm thunder struck! here's treachery and conspiracy with a vengeance!
—R. B. Sheridan, Duenna
在英语中,thunder常常与struck连用表示令人惊讶,且更多地代表贬义的“震惊”。例4中,“thunder-struck”被用来形容某人对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极度震惊,暗示了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惊愕和失望之情。例5中,“thunder struck”在戏剧Duenna被用来形容Jerome对于Duenna和Antonio密谋策划自己女儿的私奔的背叛行为表示极度震惊和难以接受。
2.2 “雷”和“thunder”的隐喻差异
2.2.1 “雷”的特殊隐喻
除了“雷”和“thunder”共有的隐喻义,“雷”作为源域还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演化出了新的隐喻义,包括“军事武器”“隐藏缺陷”“敏感区域”“突发意外”等。具体映射情况如图2所示。
第一,表示军事武器。
基于“雷”破坏性和威胁性强的特点,军事设备常常作为“雷”隐喻映射的目标域,形成了如地雷、水雷、鱼雷等的军事专有名词。而地雷、水雷、鱼雷的隐蔽性和在军事战争中的巨大威力也使“雷”衍生出了另一个隐喻义,即有“隐蔽性危害”的事物。
第二,表示隐藏缺陷。
例1:大家一定要避雷这家烤鸭店!
例2:在购物时,她善于识别商品的真伪,成功地避雷了一些劣质产品。
“避雷”的表达常用于网络上对某事物的评价,此处的“雷”进一步引申了“地雷”“水雷”等军事用语中产生的“隐藏性危害”的含义。例1和例2中的“雷”指这家烤鸭店,以及某些可能看上去很好,但实际情况不如表面光鲜亮丽的商品,因此需要“避雷”从而避免吃亏。
第三,表示敏感区域。
例3:这个问题涉及很多人的利益,是个雷区,要小心处理。
例4:俗话说“祸从口出”,不想被昔日老同学拉进黑名单,就要记住同学聚会上这些不能踩的雷!
例3中“雷区”的表达最初使用在地雷防护领域,指的是埋有地雷的危险区域。后来,其“危险”“敏感”“易爆”的特性被映射到了话题、行为等目标域,指容易引起争议或敏感的话题或领域,需要特别小心和谨慎对待,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或伤害他人感情。例4中“雷”的含义与例3类似,指同学之间敏感的话题或者行为。
第四,表示突发意外。
例5:那家公司一直经营得很稳健,谁知道竟然爆雷了。
例6:这个发现对于科学界来说是一记雷,颠覆了以往的理论。
雷突发性的特点作为源域映射至金融学领域成为例5中使用的专有名词“爆雷”,指公司经营稳健的外表下出现了突然的、不可预测的问题,突显了其突发性和意外性。例6中“雷”的隐喻意指这个发现对科学界来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颠覆性事件,并对整个科学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2 “thunder”的特殊隐喻
“thunder”在英文表达中也存在着独特的隐喻意义,如“表示巨大的能量”“表示想法”“表示诅咒”等。具体映射情况如图3所示。
第一,表示具有巨强能量。
例1:Hast thou clothed his necke with thunder?
—Bible (King James)
例2:One of their ships of war, a huge edifice, whose sides were clothed with thunder.
—E. Hamilton, Letters of Hindoo Rajah
“雷”声势浩大、让人感到畏惧,因此常常作为源域映射到“具有巨大能量”的事物中,特别常用于与宗教相关的超自然力量。例1中出现的“clothed his necke with thunder”这个隐喻,就象征着上帝的威能和权威,强调了神性的力量。例2中“thunder”暗示着这艘战舰强大的战斗力和破坏性。
第二,表示创意。
例3:You must all remember that papa had stolen my thunder.
—E. E. Peake, Darlingtons
例4:"Happy maid!" he murmured. Zuleika replied that he was stealing her thunder: hadn't she envied the girl at his lodgings?
—M. Beerbohm, Zuleika Dobson
例5:It is important..to disregard the jealousy of the modern literary gent who hates science because science has stolen literature's thunder.
—G. Orwell, Road to Wigan Pier
“thunder”指想法的隐喻第一次出现在约翰·丹尼斯的一次发言。在他听到他为自己的戏剧Appius & Virginia设计的在舞台中使用雷声的方法提前被使用于演出《麦克白》时,他说“可恶的家伙们!他们不让我的戏上演,反而占用了我的创意(thunder)”[9]。此后,thunder作为源域、想法作为目标域的映射便建立了起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隐喻形式。
第三,表示诅咒。
例6:Thunder, Furies, and Damnation! I'll cut your Ears off.
— R. Steele, Tatler
例7:Why in thunder did you go off on Saturday without seeing me?
—H. Greeley in R. W. Griswold, Passages from Correspondence
例8:Go to thunder, gal!
—H. B. Stowe, Uncle Tom's Cabin
“thunder”爆发性强、激烈的特点使其常常作为源域映射于语气词中,因此在英语的俚语或口语中,“thunder”一词常常在表示感叹、诅咒、发泄或强调的短语中被使用。
3 “雷”和“thunder”的隐喻意义展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中文中,尤其是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雷”常常作为一种积极意象出现,如表示声音之大的例子中的例4和例5,以“雷”写金榜揭示之时热闹的场景和用“雷”表示宫车驶过的喧嚣。“雷”在中文中作为积极意象的原因,在《说文解字》中的“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即“阴阳微小的运动引起了雷雨,与生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中就有所体现。中华民族一直以农业为生,人们认识到丰收与天气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明白了生存与自然的恩赐密不可分。作为下雨的预兆,人们自古以来就把“雷”和滋润田地、土地丰收相联系。雷的字形也有“雨下于田”之意。所以“雷”常常被人们视作吉祥的体现。正因如此,“雷”也常常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天子或君子的象征。例如:在《诗·大雅·常武》中,使用了“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之语来赞颂周宣王亲征徐国,部队浩浩荡荡、气势勇武。荀子也在《荀子·儒效》中以“天下应之如雷霆”描写贤德的君子受到众百姓追捧的场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更不乏代表着春天和希望的“春雷”意象的出现,例如:“隆隆春雷收阵鼓,蜿蜿惊蛇射生弩”(陆游《出塞曲》);“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苏轼《武昌西山》)等。
通过上文中的例子可以看到,在英文中“thunder”常常与宗教和神明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其经济命脉——工商业和航海业都极大地依赖于天气。而雷雨天气对于航海的影响是巨大的[10]。因此,“thunder”常常被视为是具有强大威严和控制力的象征,甚至产生了“神性”,让人们畏惧和仰慕。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被视为宇宙的主宰和诸神之王。他的象征之一就是发怒时会产生雷电,因而“thunder”也成为表达宙斯神性的关键词汇。在宗教文本中,雷声也往往被视为神明的表现,是神的存在和力量的显著象征。本文中表示呵斥的例3、4、5及表示巨大能量的例1等例子中均用“thunder”来代表上帝、教皇、圣徒的威严。可以看出,英文中的“thunder”通过其声势强大、威慑力高的特性,成为表达神性和宗教意义的重要工具,为人们传达与神明相联系的庄严、力量和神秘感提供了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符号。
由此可见,面对着相同的自然现象,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有所差异,人们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也会产生些许差异[11]。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雷”和“thunder”这两个词在中文和英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雷”和“thunder”共同的认知隐喻意义方面,通过形象和联想上的隐喻,它们可以引申出表示声音之大的隐喻,如描绘自然景观、音乐、掌声等。同时,它们还具有表示呵斥和惩罚的隐喻含义,用于描述家庭纠纷、教会谴责、个人愤怒等情境。此外,它们还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表示令人惊讶的隐喻,用于评价奇异、古怪的事物。
在特殊隐喻方面,“雷”在日常生活、网络用语和流行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包括表示军事武器、隐藏缺陷、敏感区域、突发意外等。而“thunder”则在英语中表示巨大的能量、想法,以及诅咒的情感。这些特殊隐喻使得这两个词更加丰富多彩,适应了不同语境和表达需求。
最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对于相同自然现象的认知差异,本文揭示了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在中文中,“雷”常作为积极的象征,与丰收、吉祥相联。在英文中,由于雷雨天气对于航海等经济活动的影响巨大,“thunder”被赋予了强大威严和控制力的含义,成为表达神明力量和庄严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LAKOFF G,M J.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庄娇娇.英汉睡眠隐喻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睡眠”焦点词的意向图式分析[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8(4),78-84.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 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 杨巍.“雷”字漫谈[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7):34-35.
[7] 于秀金,金立鑫.认知类型学:跨语言差异与共性的认知阐释[J].外语教学研究,2019,40(4):13-19.
[8] 刘中望.媒介奇观与“雷”文化:后超女时代湖南电视现象的文化阐释[J].文艺争鸣,2009(9):136-138.
[9] 苏佳倩,黄凤鸰.“Thunder”与“雷”的认知扩展语义对比分析[J].大众文艺,2018(17):167-169.
[10]高杨.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英“圆”/round的隐喻意义差异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81-84.
[11]李蓉.从认知角度看“绿色”和“green”的异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0):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