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人走向大洋深海的史诗性美学表达

2024-06-23李恒昌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郭川海洋

李恒昌

许晨先生是一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近年来,他受中国海洋科技人和航海体育健儿走向大洋,投身建设海洋强国的事迹感召,两赴西太平洋深入采访,致力于海洋文学精品的创作,先后创作完成《第四极》《郭川的海洋》和《耕海探洋》三部长篇报告文学,构成当代文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洋文学“三部曲”,全面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中国人走向大海,走向深海,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的逐梦历程和宏伟画卷。这三部作品,赢得了社会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建国70年70部优秀有声读物奖和泰山文艺奖,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向时代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体现了一个人民艺术家、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作家的应有责任和时代担当。综合分析概括许晨先生的“海洋三部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作特点和优秀品质。

内涵深刻,蕴含高洁纯粹的精神性

精神性是文学作品最高级的“质”,也是文学作品最可宝贵的“光泽”。唯精神性存在,作品才具有昂扬向上的正能量,才能真正感动人、启迪人和激励人。无论是中国海洋科技人,还是海洋体育运动弄潮儿,他们赖以前进的动力,就在于他们身上有着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精神力量。源于此,许晨先生在创作“海洋三部曲”时,特别注意内在精神的挖掘和塑造,从而使“海洋三部曲”的主人公们处处闪耀着高洁纯粹的精神光芒。

《第四极》展现的新时代“载人深潜”精神,瑰丽、多彩、玄幻,令人陶醉,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一是体现在勇于创造世界纪录,追求极限目标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探索未知世界是无限的。人类只有不屈不挠地探索未知世界,努力征服一个个极点,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海洋科技人深深地懂得这一道理,也深知他们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所以,他们将探索的目标设定在北极、南极、最高级(珠峰)之外的第四极——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工程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无疑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极限性标杆。在这挑战极限的大赛中,中国海洋科技人做到了。7062米,他们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可以说,他们创造的是一个深潜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二是体现在心怀“国之大者”,勇于舍我其谁的担当上。在“863计划”实施和“蛟龙”号重大攻关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充满家国情怀,心系“国之大者”,甘于默默奉献的海洋科技人。他们的传奇故事和奉献故事,令人感动,激荡人心。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我国机器人研发的开拓者蒋新松先生。正当他们研制的水下机器人准备在太平洋试验时,他却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用生命实践了诤诤誓言:“科学工作是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什么贡献也没有,就是长寿有什么用!活着干,死了算!”这其中包括总设计师徐芑南肩负重任、不负众望的传奇故事。他常年奔波于沈阳、北京、无锡之间,带领团队一心一意设计研发,终获成功。还包括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1993年,他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携妻轻装踏上归国的旅途,义无反顾地投身我国深潜事业开发研究。当然还包括那些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相聚无锡的有志男儿。三是体现在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上。如果说“蛟龙”号的研发和制造考验的是人的智慧和奉献,那么深入海底进行试验和考察,考验的则是人的胆量和勇气。在许晨先生笔下,我们看到了真正勇敢的人——深潜海底的英雄群像,他们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也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们在水下待了近五个小时,成功完成相关工作。就连外国专家也对其大为赞叹:“中方队员们在甲板上冒着风浪,在黑夜中奋战,在向几千米深的海底取样,他们真的很不错。当男人像男人时,这个国家就会有希望。”(许晨:《第四极》,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111页)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为什么想从事这项工作?”唐嘉陵从容地回答:“我从小就有当兵的愿望,也向往海洋,潜航员与海军接近,所以我愿意做。”“你对生命是怎样认知的?”“人到这个世界上来,生命是有限的。不管长与短,只要干好了这辈子的事,就没有白活。”“你怕不怕死亡?”“实话说,人都怕死。但我觉得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值了!”(许晨:《第四极》,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115页)一句“就值了”,展现的是属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

《郭川的海洋》展现的是向死而生的英勇精神。郭川原本是一位有着显赫教育背景的青岛“理工男”,在人生得意、事业有成之际,毅然辞职,与帆船为伍,成为职业海洋体育选手。他从事的帆船航海事业充满风险和挑战,随时都有葬送生命的危险。一个人,一条船,一片海,一道未知的难题,风里来,雨里去。他为什么明知前面有危险,却依然前行?许晨先生告诉我们,这主要源于他勇于为了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首先,这是一种献身祖国航海事业的精神。郭川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世界航海新纪录,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新篇章,填补了中国人帆船环球航海的空白。2016年10月25日,他单人驾驶帆船穿越太平洋,在航行至夏威夷西约900公里海域时,与岸上团队通话之后失去联系,从此失踪。即便如此,他和他的家人也无怨无悔。其次,这是一种向大自然宣战的精神。李春雷先生在《一个男人的“翅膀”》一文中写道:“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留给后人不朽名著《老人与海》,那位栩栩如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老人形象,不就是许晨笔下‘恐惧过、沮丧过、哭泣过,但没有放弃过的郭川的生动写照吗?”由此可以看出,郭川的航海事业,实际上是向大自然的一种宣战,是向大海的宣战,是向狂风巨浪的宣战,体现的是人类的主动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第三,这还是一种敢于战胜自我、战胜社会舆论的精神。在很多人看来,郭川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但他敢于战胜自我,战胜社会舆论,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硬汉郭川”“奇人郭川”和“殉道者郭川”。正如他自己所言:好奇与冒险本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性,是人类进步的优良基因,自己不过遵从了这种本性的召唤,回归真实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是在不断挑战一个更高的层面。自己希望把这件事做得精彩,给自己的帆船梦想增添新的高度。虽然他最终命丧大海,依然实现了其最大的人生价值。毫无疑问,郭川航海最终是个悲剧,但是他明知是一个悲剧依然前行,这才是最让人钦佩的。

《耕海探洋》展现的是丰富博大的“海洋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耕海探洋,唯真求实,博学创新,厚德致远,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信念目标的最好注释。首先是“大海般的视野”。“大海的儿子”、时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著名海洋学家曾呈奎,不仅仅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更是一位海洋战略学家,既创造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成果——尤其在紫菜、海带、螺旋藻、原绿藻等海藻类科研上成就斐然,还为绘制国家宏远的海洋发展蓝图竭尽才智。早在全国第一届海洋科学工作会议上,他就提出请科学家“下海”“耕海”,开发海洋。其次是“永恒的海洋之心”。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郑守仪院士、傅钊先老师、吴尚懃教授怎样献身海洋研究事业的故事,体验这种人生境界的壮美。第三是“宁静淡泊之心”。老一代海洋科学家的代表之一王荣先生坚守“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人生信条。按说,他早已达到了院士标准。可是,他在领导和同志们督促下报过一次院士评选,没有评上之后就再也不申报了,理由是嫌申报手续麻烦,耽误时间和精力,谁劝也不行。直到退休,他再没有机会入选院士了,但他毫不介意。四是“沉着冷静之心”。海洋科考人勇于走向大洋,勇闯深海。但是,大海上风高浪急,变幻莫测,充满各种风险和挑战,他们都能沉着应对。有一年冬天试航到西太平洋海域时,突遇特大气旋,风狂浪高,船体摇摆到二十五六度,一个月的船时,几乎摇了20多天,人在床上根本躺不住,东倒西歪。最惊险的是试航期间主机突发事故,全船断电,一个大浪打来,船体腾空,又突然掉到深水里,船舶瞬间失控。但海洋科考人依然战胜困难,安然归来。考察途中,不仅有晕船的考验、风浪的考验,还有其他国家的干扰,甚至有炮艇跟随找麻烦,但他们依然沉着应对。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圆满完成考察任务。

站位高远,体现鲜明独特的时代性

“海洋三部曲”是来自时代的报告,作者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思想,牢牢把握时代的主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从而起到了主动引领时代的积极作用。

牢牢把握时代主题。首先,体现“逐梦奋斗”的时代主题。炎黄子孙很早就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梦想。只是,这个梦做得太久了。神秘的海底世界,有多少未知的秘密需要人类去探索。要探索海底神秘世界,建立深海产业,没有高技术等级的深海装备是不行的。载人深潜器和“科学”号科考船的研发,是我国实践“向更深、更远的海洋进军”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创纪录的伟大壮举,更是梦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敢下五洋捉鳖”的追梦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意。“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正是梦想和宏图激励了中国海洋科技人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其次,体现“团结协作”的时代主题。单是“蛟龙”号的研发,就涉及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701所、750试验场,以及中科院声学所、自动化所等单位。正是他们同心协力,团结奋战,最终才得以成功。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前无古人的创举,涉及如此多的单位、部门和人员,如果没有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如期实现目标根本不可想象。第三,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主题。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有载人深潜能力,但最深也就是6500米。中国海洋科技人深感作为海洋大国有责任把世界深海技术推向前进,他们确定了“直接研发7000米以上的潜器,几十年也不落后”的基本战略。这是我们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发扬敢为人先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

绽放时代科技之光。研制“蛟龙”号,开发“科学”号,开展深海科考,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也是一项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在这方面,《第四极》和《耕海探洋》都进行了深度书写,将当代科技的光芒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是坚持深度书写,展现依靠科学的必要性。“这台潜器有12个分系统,每个分系统都有自己的难点,每个问题都必须要解决,不能有短板。我们通过不断地仿真分析和模型实验,实现了12个系统在技术上的无缝对接……”(许晨:《第四极》,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99页)还要有语音、文字和画面传输的技术,在深潜器内部配备完善的水声通信系统、水声定位系统和视频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龙之队”精心设计、密切配合,才能获得成功。作者深情地写道,“科学”号处处体现着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当今世界上第一流、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之一,是开展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坚持理性书写,展现科学技术的严谨性。在跟随“蛟龙”号和“科学”号出海科考过程中,海洋科技人的言行几乎每天都感动着作者。但是,作者在充满激情的写作中,又特别注重理性思考,体现了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当“蛟龙”号研制成功后,作者写道,海洋科技人并没有被研制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海试工作。为了有条不紊地完成海试任务,成立了海试领导小组,成立海试技术咨询专家组,成立现场指挥部,确定了“精心组织,安全第一,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的海试原则,明确了各参试单位的具体任务和主要时间节点。对于海试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超前预想。载人深潜与无人潜水器不同,三名试航科研人员下潜到深深的海底,如果发生事故浮不上来,那将葬送三条有血有肉的生命。“必须确保有补救措施,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潜水器都能安全上浮。否则不能下潜!”这是海试领导小组给现场指挥部下达的死命令。这也是科学精神和严谨作风的最好体现。

塑造群像。在《第四极》里,作者深情塑造了“蛟龙”号总指挥刘峰,总设计师徐芑南,副总设计师崔维诚、胡震,潜航员叶聪、傅文韬、唐嘉陵等第一代“深潜”英雄的人物群像。在《郭川的海洋》里,成功塑造了一个既是“疯子”又是“硬汉”,既是“抑郁症患者”又是“传奇英雄”的航海家形象。在《耕海探洋》中,成功塑造了“大海的儿女”系列形象,包括童弟周、曾呈奎、张玺任、秦蕴珊、刘瑞玉、毛汉礼、郑守仪、胡敦欣、侯保荣、穆穆等。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共和国第一代海洋科学家,犹如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深埋在海岸线上,逐渐生长成绵延神州大地东西南北的参天林海。冬去春至,寒来暑往,一代代海洋科研人员付出了无数心血汗水,经历了种种难以言传的风雨坎坷,砥砺前行,取得了一项项丰硕的成果,为海洋科研插上了起飞的翅膀,从而真正意义上突破了第一岛链的“封锁”。同时,对于那些参与科学考察的人物,作者也进行了深情书写,展现了他们的辛劳和担当。操作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深知,海洋科考出来一趟不容易,燃油费、设备仪器折损费、人工费等合计在一起,每天要花费几十万元呢。如果出现了设备受损,那就是以百万计。所以,大家十分珍惜每一天每一时,每到一个站位,只要条件允许,就夜以继日没黑没白地干,争取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操作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每一个科考队员都是如此。首席张鑫、队长王敏晓、高工连超、工程部主任姜金光等经常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这是一群80后年轻人,年龄最大的首席和队长才是1981年出生。他们是新时期科研战线上“最可爱的人”,是中国海洋事业“最可爱的人”,也是这个当今时代“最可爱的人”。

构思奇特,展现气象恢弘的史诗性

“海洋三部曲”虽然每一部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总体上来看,其构思是奇特的、宏大的,也是互相照应、形成体系的,体现了其系统性和史诗性品质。

首先,它以“三条船”为书写主体,构建立体性意象图景。“海洋三部曲”实际上是以“三条船”为背景展开的,也可以说写了“三条船”。《第四极》写的是“蛟龙”号,《郭川的海洋》写的是“青岛”号,《耕海探洋》写的是“科学”号。这三条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航行的载体和工具,其意义指向在于乘风破浪,在于不断前进。但它们又各有特点,拥有不同的内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代表的意义是“直线”,追求的目标是“纵深”。郭川驾驶的“青岛”号,是无动力帆船,行动轨迹为远游大洋,进行环球航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代表的意义是“曲线”,追求的目标是“辽远”。“科学”号,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综合科考船,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它的横空出世,开启了我国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挺进大洋的蓝色征程,为揭示深海大洋乃至深渊海底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代表的意义是“平面”,追求的目标是“广阔”。由此,“三条船”有深度、有长度、有宽度,共同构成一个纵深、辽远、广阔有机统一的当代中国海洋事业的立体性图景。

其次,它“以史为纬”“以今为经”,构筑史诗性发展全景。“海洋三部曲”作为报告文学,是报告时代的,也是时代的报告。但是,它又不限于报告时代,而是采取时代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在报告时代的同时,回顾和追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知史鉴今,启迪未来。《第四极》不仅书写了作者跟随“蛟龙”号挑战深海潜入大洋深处开展科学考察的“风雨传奇”故事,同时追记了人类极地探索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海洋梦”,特别是7000米深海载人“蛟龙”号潜航器创新性研发制造过程,再现了海洋科技人逐梦奋斗的艰辛历程。《郭川的海洋》不仅报告了他单人单船挑战太平洋不幸失联的悲剧、国际大搜救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呼唤与祈福,同时追记了郭川的人生之路,特别是其成为“第一位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中国人”“第一位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第一位单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第一位参加6.5米极限帆船赛事的中国人”“参加环法环法帆船赛并首次夺冠的中国人之一”“第一位参加跨大西洋极限帆船赛事的中国人”“第一位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并创造40英尺级帆船世界纪录的中国人”“第一位率领国际团队,完成北冰洋(东北航道)创纪录航行壮举的中国人”的诸多的奋斗历程和传奇故事。《耕海探洋》以科考过程中写就的远航日记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为线索,生动形象、全景式地反映了我国海洋科研事业从“望洋兴叹”到“走向深海大洋”的历程,以及为国计民生和建设海洋强国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是真正的史诗性书写。从两手空空不得不租用渔民的小船、舢板在近海浅海转悠,到有了老船改装的“金星”号、“海燕”号、“海鸥”号、“海鹏”号、“金星二号”和“科学二号”,发展到自己建造3000吨级的“实践”号、“科学一号”,再到今天世界一流的雄姿勃发的“科学”号,从这种史诗性书写中,读者可以看出我国海洋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奋战、百折不挠,从浅蓝走向了深蓝,从近海挺进了大洋。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科学”号在远航,共和国的海洋事业在前进。

第三,它以纪实、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独特的美学品质。许晨先生在注重所报告事件的新闻性、真实性和思想性的同时,精心修练艺术品质,写实而形象生动地报告了海洋科技人的奋斗历程和郭川光辉而充满挑战的人生经历。尤其在《郭川的海洋》中,一个新闻事件纪事、纪实、纪史,巧妙利用别具特色的切入视角叙事,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叉进行,层层推进、扣人心弦,让读者时而惊心动魄,时而为之动容,内容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航海家的人格魅力和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即便是书写科技攻关,他也尽力展开诗意,展现科学求索的诗性美。科学攻关有时是很枯燥乏味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充满诗意美。“海洋科技人奋斗了多少年,奔走呼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终于将载人潜水器打造成型、走向海洋了。”“一次又一次 / 一回又一回 / 我们用科技描绘 / 海底画像 / 深入洋底 / 探寻宝藏 / 大洋事业伴随我们成长……”(许晨:《第四极》,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74页)这充满诗性的语言,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让作品充满诗性的光芒。

开展海洋科技研究,进行远海、深海科技考察,投身环球远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同样,“深扎”海洋一线,创作“海洋”精品力作,也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许晨先生就是一个具有一点精神的人。他不顾生死安危,跟随科考船两次出海,从海上归来后,又一头扎进海洋所工作室,夜以继日地潜心构思、采访写作,从春天到冬天,经过数年孜孜不倦的笔耕不辍,终成三部煌煌力作。这便是具有一点精神的最好写照。他在这个领域不断辛勤耕耘,其作品将成为一个海洋系列,十分令人期待。无庸讳言,在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里,我们的海洋文学比较薄弱,而许晨先生身体力行呼吁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学,有利于丰富文学题材创作,提升国人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起到了旗帜引领作用,无愧于“海洋作家”的称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先生在《第四极》序言中曾说:“这部以我国深海载人潜探的‘蛟龙号研制为报告对象的报告文学,是作家许晨一次自觉的时代生活深潜,是在扎根我们人民伟大创新建设的实践活动中的一种伟大科学攻关行动,一种纯粹崇高、无私勇敢、智慧坚韧精神情感的深切体会和动情的文学书写。”(许晨:《第四极》,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2页)这也是一种精神的光芒,是属于新时代作家的光芒。靠着这一精神的光芒,许晨先生创作完成了“海洋三部曲”,将其亮晶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新时代的报告文学真正拥抱时代,走向大洋,深入海底大千世界,做出了一个新时代作家不可或缺的贡献。正因为这些,我们有理由向他表达深深的敬意!

猜你喜欢

郭川海洋
初探雾隐山庄
神秘小镇的秘密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永不失落的文明
大桥上的守望者
万里阳光映大漠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洋之歌》
郭川:单人不间断帆船环球航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