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串起一部深圳“编年史”
2024-06-22
深圳公布的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中,包括63个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17个红色历史地名、32个改革开放地名。这些地名串起了一部深圳的“编年史”。
比如,在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中的咸头岭遗址,是深圳古文化的源头。1981年,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考古普查中发现的咸头岭遗址,一下子将深圳的文明史推到了7000年前。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惟一一处彩陶前时期的遗址,那些出土的陶器上,也许还残留有那个时代深圳人的体温与指纹。
盐田的名称来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盐田村、盐田墟的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而布吉的得名,与俗称“布隔”有关。三百多年以前,当地有一个莆隔村,因为客家话中,“莆”与“布”发音相近,到了清朝中期,逐渐被称为“布隔”村。清咸丰二年,在村的南面建起了丰和墟。
观澜原来叫“官难”。观澜墟坐落于新安、东莞两县之间,而新安、东莞各自都在墟内设置了地方治所,当官的互相牵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难”,以为一种讽喻。后来,一位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云游到这里的河东岸,每天清早坐在河边“观望波澜”,并在这里建了观音庙,取名“观澜”,“官难”也由此改名为“观澜”。
公明的名称来源于原有的公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义。
列入保护名录的,有17个红色历史地名。
阳台山是新安县县城(南头城)的座山。据清朝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卷之四·山水略》记载:“由梧桐发脉,为县城座山。”当然,它还是座“英雄山”。它是东江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以“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名称频繁出现在深圳、东莞乃至广东的党史文献中。
此外,在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中,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是重要的中转站,曾留下了茅盾、邹韬奋、戈宝权、夏衍等数百位文化名人的足迹。事后,在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回忆录、讲话稿、信件等资料中,如茅盾的散文集《脱险杂记》等,都能见到“阳台山”这个名称。
从1961年开始,“羊台山”一词开始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如“龙华公社羊台山生产大队”等。此后,“阳台山”与“羊台山”开始混用,“羊台山”开始大量出现,乃至逐渐成为主流。1987年,《深圳地名志》收录“羊台山”地名。从此,“阳台山”逐步消失。
今天,通过这个地址、这个地名,我们可以在嘈杂的市井声中感受冷峻的历史,感受一座城市记忆里的厚重部分。
(摘自《晶报》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