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现实,你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2024-06-22陶紫东
陶紫东
黑心老板的PUA、“屎上雕花”的工作、停不下来的无效内卷……谈及工作,每个打工人应该都有一大堆苦水可倒。但你有没有发现,近两年来,这种对工作的倦怠和嫌恶似乎已发酵成一种集体氛围,甚至抽象成了一类各方参与的世界性话题。许多年轻人不再对手头的工作抱有热情,甚至只想赶紧拿个“N+1”走人。
不过,从乐观的角度看,人们并不是真的懒散到了厌恶劳动的地步,而是对工作的本质有了更多思考。2023年年末,《第一财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号召,请大家聊一聊如果不受现实压力的制约,最感兴趣或者想要尝试的工作是什么。对于这个“造梦”性质的问题,近500位读者提供了他们的答案。
在收集到的回答中,认为当下的工作已经很接近个人理想的仅个位数,他们是值得羡慕的“幸运儿”。杭州的西女士说,“现在的工作环境与可支配的个人空间已接近最初想要的工作了”。廊坊的王先生也表示,他最感兴趣的就是现在正在做的,“有些说法是财务自由后才去做什么。但真的想做的话,不一定非等到财务自由。况且,什么程度才算是财务自由呢?”
对于部分人来说,有时连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一种奢侈。泉州的王女士说,不顾现实地幻想自己希望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她从未考虑过的“幸福的烦恼”。
或许,正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所写的,把工作本身变成令人愉悦的娱乐,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特权”。那些富有成就感和使命感、能够自我实现的工作,只是少部分天之骄子的特权。大部分人只能敬畏地远观、艳羡,或者通过小说和电视剧来体验。
盘点收到的读者反馈可以发现,大家理想的工作大体和以下几个维度有关:足够自由(不受职场的条条框框拘束)、有足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没有无效内卷)、能帮助他人(自己能真实且具体地感知到)、由志趣驱动(将爱好变成职业)等。
还有一类看起来很平凡却意外受到追捧的职业是,做具体的事,以抵抗职场上的“假大空”。这些职业可能只是成为一名甜点师或者快餐店店员,但正如上海的史女士所说,比起“数据的复盘、PPT的表演”,她更希望自己完成一些具体的事情,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
以“快餐店店员”为代表的这类小确幸工作似乎并不是难以实现的,但选择它的同时也意味着,你可能得放弃一份高薪且向上的工作机会,尽管后者的体验可能远不及前者幸福。所以,有时候大家并不是没有选择,而是看你更愿意以内心为尺度,还是以外界的评判标准为尺度。
所以,如果不考虑现实,大家最想从事什么工作?
彤彤(90后,佛山):自己创立家居品牌。我是设计师背景,可能创立自己的品牌是大部分设计师的梦想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产品,不用为甲方服务。
武先生(80后,重庆):我想做一个学者,自由的学者,研究历史和文物。
cc(90后,珠海):旅行家/旅行博主。旅行可以体验很多新鲜事物,而不是局限在两点一线的生活里。
佚名(男,90后,上海):想做名车手,骑车能感受风带来的自由。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成为卡文迪什、萨甘那般的车手,他们已经不属于当下这个时代,但是他们曾闪耀过。
佚名(80后,汉中):医生,治病救人。
佚名(70后,佛山):去边远地区支教,做公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莲蓉包(90后,嘉兴):法律援助律师,帮助最应该得到法律指导但没钱请律师的人。
方女士(90后,宁波):想做life coach(人生教练),原因如下:我是ENFJ(主人公型)人格,利他心、关注人、帮助人是我的本性,而现在有太多年轻人需要这样的指点了,我希望自己可以帮助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目前他们没有机会,至少也能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让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待机会来临可以更好地把握。
赵先生(90后,淮北):我最感兴趣的工作是与医保局的政策改革和评估相关的工作。我以前是研究健康经济的,本计划读博士,后来放弃了。我现在对这个方向仍保有兴趣。如果能够出台合理的政策来引导和评估医疗市场,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如果不考虑薪资,我希望尝试体制内与医保相关的工作。
孙女士(90后,北京):公务员吧,希望为百姓做点事。
杨女士(90后,福州):写作。小时候梦想成为作家,沉迷各类书籍,觉得能够用文字打动甚至改变许多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长大后除了专业书籍连看其他书的时间都没有,专业和从事的行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又需要时刻保持理性的态度,人也逐渐变得冷漠麻木,希望能够找回曾经的自己。
张先生(80后,北京):汽车测试员。我喜欢汽车。
佚名(90后,北京):做给人推荐音乐专辑的节目,爱听歌。
小鑫(80后,银川):美术馆或书店。有同事曾邀请我去美术馆工作,这是我喜欢的工作。这里的当代美术馆会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和各种公众教育活动,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喜欢这些表达自我思想的展品。唯一不足的就是工资低。
长(90后,深圳):游戏主播,从小有个打职业的梦。
瑞(80后,太原):回归教育岗位。从毕业起就带广播电视编导的艺术课,算是坚持了10年的兴趣所在,也是日常零花钱的来源。2023年行业变革,也曾觉得迷茫。以前想着地产就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上台讲课才是人生乐趣所在,结果干着干着副业的行业没了,地产又是下行趋势,所以心理落差非常大。
罗先生(90后,昆明):做一个摄影师应该不错,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像B站UP主“摄影师顾俊”或者“Thomas看世界”(储为民,和我年龄相仿的大神)那样。
尤先生(90后,武汉):互联网行业,数据中心设计,很有前景。
唐女士(90后,大连):想去东南亚开工厂……感觉这两年应该能赚点钱。
汶女士(80后,重庆):搭上AI时代的列车,做AI绘画、策划等,是我的兴趣之一,也是市场风向。
崔先生(70后,重庆):社会人员组成越来越老龄化,想在殡葬行业或者养老行业尝试一下。
叶女士(00后,厦门):知识付费IP,这是一个风口,而且可复制!可裂变!短视频流量大,布局起来快!
谢女士(90后,深圳):书店店员。安静地工作,守住自己的自在地。
黄女士(90后,广州):写作,不想与人交流。
佚名(90后,西安):守陵人。基本不用跟活人打交道,跟活人打交道太累。
佚名(90后,保定):手工艺制作者。原因是很感兴趣,我的手工学习能力较强,能沉下心来专注手上的工作,不喜欢太多人际交往,喜欢创造美的事物。
佚名(90后,衡阳):高速收费员。不爱跟人打交道,但想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ztr(90后,上海):大公司高管司机。开车没压力,还能偷听老板唠嗑。
史女士(90后,上海):麦当劳餐厅服务员或者面包店店员,很有幸福感,是在完成一些具体的事情。
王女士(90后,北京):甜点师。很喜欢自己做点东西,比较解压。
许女士(90后,无锡):咖啡店或书店老板。想让自己节奏慢一点,心理负担没这么大。
棒棒(90后,南京):快餐店服务员/收银员。首先是因为曾经在大学时有过兼职经验;餐饮服务业几乎没有KPI压力,或指标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成;且与顾客可以有简单交流,但又不需要深入交流,不会有心理负担。在提供食物给顾客时,可以感受到顾客的快乐,可以很具体地感受到自己在给别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张某人(90后,南充):婚纱摄影。原因:能感到开心的日子很少,想跟让人快乐的时刻打交道。
刘女士(90后,苏州):想在乡下待着,养养花,种种菜,做个农夫。修身养性,不会有脊椎病、腱鞘炎、腰肌劳损,也没有KPI的烦恼。
郑女士(00后,广州):最想当人物记者(或是非虚构故事的写作者),想去探寻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许是对人性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也许是希望做点什么让生命更加广阔与厚重,也许是想实现新闻理想……
徐女士(80后,上海):社会学研究。因为最近几年越来越感受到个人努力的局限性,想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观察感受世界。
苏先生(90后,福州):技术产业的硬件或软件开发,或者是大数据模型开发一类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可以接触、创造最前沿的东西,不用做现在不断内卷下的提高交易效率的事情,在真正意义上创造价值。
刘先生(90后,惠州):全面型的水电工。既能搞定水电路线,又能安装设备和家电,甚至还能帮人规划全屋线路,感受无敌的价值感。
宋先生(90后,嘉兴):做研发。挖掘内心成就感,为国家作贡献。
陆女士(80后,深圳):医生或程序员。在我的认知里,这两项工作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摘自2024年第7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