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探究
2024-06-21杨柳
杨柳
在信息技术2.0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生物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它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融合的意义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生长、发育到衰老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的综合性学科。生命活动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抽象性,有些生命过程或生物体结构我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这些生命过程、生物特征进行展示,学生就只能生搬硬套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这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习效果也会一塌糊涂。再加上人工智能、医疗卫生、仿生科技等跟现代生物具有紧密联系的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出现,生物学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作为老师,也就是学生的引路人,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和敏锐的改革意识,还是穿新鞋走旧路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势必会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墨守成规,甚至与社会脱节。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深度融合,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动向和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师生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相融合的优势
(一)具象化知识点。众所周知,大部分生物学知识较为抽象,如《开花和结果》这一节内容,特别是受精的过程,在实际的生活中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就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抽象性、机械性、单一性的短板。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微视频,将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微观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生动化课堂讲授。科学技术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将生物学知识生动、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模拟实验、手机投屏等直观的观察和班级优化大师更具交互感的体验,学生可以快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三)系统化知识结构。通过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思维导图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整理,能在短时间理清知识点,极大地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各知识点都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单纯的语言文字说明更加形象生动、印象深刻。教师板书省时省力,讲解充分精练,学生掌握知识快而牢固,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度,真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融合应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进行认识花的结构的讲授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紫荆花进行解剖。在此过程中,利用希沃白板的手机投屏功能,对学生的解剖过程投影到白板上。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更多的学生跃跃欲试进行示范,而且让全班学生投入课堂的学习,全程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
(二)利用动画演示生理过程,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例如,“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要求学生熟知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与场所,能够熟练掌握整个光合作用的过程。但光合作用这个过程很抽象,这个实验过程耗时又比较长,实验效果也不是特别的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动画视频,将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现象再现给学生,学生进一步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
(三)模拟再现经典实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探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个实验,针对核心问题——学生误以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我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模拟实验,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气压数据、构建曲线模型的方式将看不到的肺压变化形象展示出来,变定性为定量。再比如《人的性别遗传》通过信息技术改进了模拟实验,在概率的计算问题上,利用excel表格使用相关函数编制实验记录表格,统计的数据快速表达与交流实验结果,直观呈现。利用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能快速还原实验操作的原型,让学生产生亲临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的感觉,进一步加深对实验规律、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