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条件
2024-06-21崔雪琴
崔雪琴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和基层中小私营企业严重缺乏人才支撑的双向命题并存,且十分明显。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中小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协同发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2024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大学毕业生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底气,更是一线中小企业振兴的“秘密武器”。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无论是经济总量、税收,还是就业、创新等,民营经济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2024年新年伊始,全国各地纷纷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做优做强。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应该落实会议精神、排除各种干扰,切实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到实处,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要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加强政策协同,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只有形成政策合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初创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尤其应该强化包括人才、金融、财税等专业化的创业服务对接,以此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创造动力,促进更多民营企业进入新产业和新赛道,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多年前,国家曾出台《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即“三支一扶”政策,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政策支撑。高校毕业生一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支持高校毕业生下基层,无疑会为基层企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活力。因此,要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
为此,建议进一步优化、细化“三支一扶”政策,加大支农、扶贫两项在现有“三支一扶”政策中的权重,切实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中小企业建功立业,投身乡村振兴的滚滚洪流,脚踏实地实现自身价值。
一是扩大大学毕业生支持一线中小企业的服务规模,梳理一线中小企业亟需人才岗位,组织、人事、教育部门做好引导对接,共同选派带队人员,并适当延长服务期限。
二是优化相关考核标准,组织和人事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紧密结合基层人才缺乏的实际,制定与人才引进相关的考核内容,完善支农、扶贫工作考核体系,严格考核标准,确保考核成效。
三是优化考核结果运用,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制定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在选调生、公务员、事业编考试等事项中,为在基层一线中小企业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优惠政策。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