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减少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2024-06-21陆京慧

公民与法治 2024年6期
关键词:氢能二氧化碳京津冀

陆京慧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浓度不断增加,从而引发的气候危机引起全球重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国将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在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应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使用高效持久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探索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减少碳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均衡发展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解决气候危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十四五”规划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产业链较长,涵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及其应用等诸多环节。近年来,在水电解制氢、氢燃料电池等热门领域中,大量资本快速爆发式涌入,但由于缺乏技术验证,导致装备质量良莠不齐,安全无从保障,市场竞争逐步呈现出资本化、地域化、链条化的态势。同时,产能过剩也会让行业的风险持续累积增加,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会逐步上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介绍,相对上述热门领域,投资方对氢气储运环节的关注度不足,制约了氢能产业链全面均衡发展。

为此,郭建增代表建议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均衡发展。

在加强产业布局方面,郭建增代表建议根据氢能安全性要求设定市场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向氢能装备领域集中,发挥“链主”龙头作用,加强头部企业间战略协同,促进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整体配套协同,积极推行国产国造。

在完善全行业政策体系和行业标准规范体系方面,郭建增代表建议鼓励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加快推进制定氢能行业标准,加强产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健全产业安全标准规范,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保障氢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针对氢能产业制、储、运、用全链条中的短板弱项,郭建增代表建议依托行业龙头构建氢能产业链多元化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上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我国氢能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全链条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

“氢能是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非常关注新能源领域的开发建设。他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在政产学研用等高效协同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自主化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技术逐步成熟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但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关键卡点。

“一方面,行业规模小,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已获批的5大城市群41座城市四年示范期内合计计划推广约3.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年均推广量不足万台。此外,氢能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市场应用早期阶段,未形成规模化,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制氢规模不足,尤其是绿氢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造成氢气供应不足,氢气价格偏高。此外,氢能储运以高压气态方式为主,氢气储运效率低,加氢基础设施等不健全,进一步阻碍氢能产业发展。”张国强代表建议抢抓能源转型机遇,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

在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方面,张国强代表建议,一是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继续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将经济基础好、氢源丰富、产业配套基础好的地区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加快制定氢能高速建设方案,出台氢能高速专项支持政策。二是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积极开展储能领域和发电领域商业化推广、逐步探索冶金、化工领域替代应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针对制氢规模不足,氢气价格偏高的问题,张国强代表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体系。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易外送的区域,可通过电价优惠,鼓励光伏、风电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等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通过对代表性项目给予财政政策支持等,鼓励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通过给予运氢补贴、加氢奖励等措施,推动低温液氢及输氢管道、综合能源站等建设。

此外,张国强代表建议通过碳市场赋能,推进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氢能产业碳排放行业基准,将绿氢的减排量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中,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加强国际间的碳排放标准合作,为未来发展国际氢气贸易及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外碳市场政策影响奠定基础。

京津冀协同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可以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该技术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关注。具体来讲,二氧化碳的封存技术就是把二氧化碳存放在特定的一种自然或人工“容器”中,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等方法,将二氧化碳长时间封存。森林、海洋、地层、化学反应器等都可以作为封存二氧化碳的“容器”。

“京津冀地区经济规模庞大,相应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较大,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府参事、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副主委梁英华说,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绿色化、增加生态碳汇等措施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应大力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地质碳汇协同联动。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是降碳的重要手段,指的是从工业、能源生产等排放源或空气中捕集分离二氧化碳,然后将其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加以利用或者长期封存,不让它逃回大气层。”梁华英代表解释说,河北省钢铁工业在碳排放控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CCUS事实上已经成为碳减排的必要技术路线。

“目前,地质碳汇实施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梁英华代表进一步分析说,地质封存从选址到施工再到二氧化碳试灌注、监测等,技术要求高、实施环节多、持续周期长。碳源涉及电力、钢铁、油气等多个行业,分布在京津冀不同行政区域,隶属不同管理部门,面临责权利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难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协作大联动。而且,加装和运行碳捕集设施的成本较高,对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造成较大压力。

为深化京津冀地质碳汇协同联动,梁英华代表建议,首先,加强对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顶层设计。组织研究制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设立京津冀碳治理协调机构,搭建京津冀地质碳汇技术创新高端平台。其次,推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集群化发展,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投入,完成京津冀全域(主要是河北省)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调查评价,建成京津冀(河北省)地质碳汇数据平台。第三,探索将地质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设立京津冀地质碳汇专项基金。探索建立京津冀减污降碳奖励制度,将地质碳汇纳入高碳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此外,一些人大代表认为,移动源减污降碳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环节。构建京津冀移动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刻不容缓。车辆排放检测是专业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专业技术团队和高端装备支撑,且投资巨大。为统一标准、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人大代表建议由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牵头,签署《京津冀移动源治理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各自区域内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合作共建移动源检测中心和技术创新实验室,更好实现移动源减污降碳和国家双碳目标。

猜你喜欢

氢能二氧化碳京津冀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氢能“竞速”
“抓捕”二氧化碳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