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以矛攻盾
2024-06-20吴燕
吴燕
美文引路
文学和出汗
◎鲁 迅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 “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哪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赏析
《文学和出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非常经典的“以矛攻盾”的驳论文。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以人性、出汗和文学为线索,深入浅出地反驳了教授的观点。作者对教授所谓“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类在进化,人性怎么可能不变呢?以出汗这一生理现象为例,作者指出即使是看似“永久不变”的出汗,在不同人身上也有香汗和臭汗之分,这让“永久不变的人性”更加难以捉摸。文章以讽刺的笔调,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文学、人性以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技法提炼
“以矛攻盾”在论述中使用的策略主要包括了以下四种方法:以退为进法、生动比喻法、幽默讽刺法和釜底抽薪法。这些方法不仅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批判力,同时也使文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深度。
1.以退为进法
在论证过程中,先接受对方的观点,然后从内部进行剖析,逐步揭示其矛盾和不足。如文中鲁迅先生先是假设原来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它们既已消失,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揭示教授观点的矛盾之处。这种方法使得论述更具攻击性,同时更具思考性。
2.生动比喻法
采用比喻论证,使论述更加具体形象。如文中鲁迅先生以“出汗”这一生理现象为喻,指出即使是看似“永久不变”的出汗,在不同人身上也有香汗和臭汗之分,形象地说明了“永久不变的人性”难以捉摸。这种比喻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3.幽默讽刺法
运用讽刺、幽默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批判力和说服力。如文中鲁迅先生对空谈理论的学者进行的讽刺,认为他们在文学、人性等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空中楼阁。这种讽刺手法使得文章的批判力度更加强大,令人深思。
4.釜底抽薪法
通过找到对方观点的根源性问题,从根本上否定对方的观点。如文中鲁迅先生以“永久不变的人性”作为讽刺的靶子,批判了中国社会中某些固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永久不变的人性”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以矛攻盾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论述方式,使我们能够在辩论或论述中,更加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社会批判性。
学子佳作
高低俯仰之间,探寻前行方向
◎汪美慧
成长之路是曲折、起伏的。若遇迷雾,我们可登上高处寻找方向;若心浮气躁,我们可回到田间地头,寻生命的本源。我们既要“天安门上看问题”,持有广阔胸怀,也要置身于田间地头,怀有本真谦卑之心——在高低俯仰之间,我们探寻前行方向。
有人认为,青年当怀“鸿鹄之志”,何必在意“田间地头”之小节?当我们身处高处,可以放眼望去,看到更远的世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站在天安门城楼之上,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祖国的繁荣强大,还可以感受到大国胸怀的豪情壮志。这种高度让我们拥有广阔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不关注“田间地头”之小事?万丈高楼若没有平地的基础,何以矗立不倒?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失利,正是因为他忽略了战场上的细节,导致战局失控。同样,我们在生活中若忽视了身边的小节,也难以实现伟大的梦想。
事实上,胸怀广阔与在意小节之间并不矛盾。正如刘备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在追求远大目标的同时,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这些细节,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修身齐家,都是我们建筑人生大厦坚实的基础。
然而,关注“田间地头”,并不意味着陷入琐碎,而是让我们在追求伟大目标的过程中,更加脚踏实地。正如李大钊所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将来的伟大事业铺路。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伟大的力量。
此外,关注“田间地头”,还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古人云:“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砖一瓦,慢慢堆砌成我们事业的巅峰。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还能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在“天安门”上,我们心怀壮志;在“田间地头”,我们努力学习先进科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一高一低之间,我们看到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也看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远大目标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让我们在追求伟大梦想的道路上,勿忘初心,砥砺前行,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江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点评
本文以“胸怀广阔”与“脚踏实地”为核心,阐述了在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中,关注细节和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作文结构紧凑,逻辑清晰,通过论述高度与基础、远大目标与小节、伟大事业与良好习惯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高低俯仰之间,青年人应如何探索前进方向。在论述青年不止要有远大抱负,也要有“田间地头”的脚踏实地时,作文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述方法:比喻论证“高楼建筑需要平地基础”,举例论证“纸上谈兵”的赵括,使对方的观点——“青年当怀‘鸿鹄之志,何必在意‘田间地头之小节?”不攻自破。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远大目标与脚踏实地、伟大事业与良好习惯的关系,鼓励青年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既要胸怀壮志,又要关注细节,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贡献力量。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