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动作操作对语篇记忆的影响
2024-06-20王慧宫朝铭于战宇
王慧 宫朝铭 于战宇
※ 投稿时间:2023-11-21
项目来源: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 2022SJSZ0550)
作者简介:王 慧(1983-),女,江苏徐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动作记忆研究;宫朝铭(1981-),男,江苏徐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研究;于战宇(1990-),男,黑龙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学、动作记忆研究。
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从感知和运动等角度出发,强调了认知过程中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一体化。在生成认知理论、动力系统理论、感觉运动理论和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支持下,研究表明身体动作经验对单词、句子等理解和记忆有积极作用。本综述旨在探讨具身效应是否在阅读材料性质上的差异,研究采用“对回忆的再认”研究范式,通过比较离身认知、身体操作、想象操作三种认知编码方式对形象类、抽象类语篇阅读材料再认、记忆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身体操作和想象操作编码方式的作用在两类材料上具有一致性,再认正确率都比离身操作编码方式好。身体操作编码方式阅读两类材料语篇的记忆保持正确率最高。研究可以为提高语篇阅读再认水平和记忆保持效果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关键词:具身认知;语篇记忆;再认;记忆保持;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4)02-0132-05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第一代认知科学得以迅速发展,身心各自独立的观点促使认知心理学中的“计算隐喻”理论产生,离身心智的认知即离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 DC)[1]。该观点认为“大脑就像是计算机”“心智即计算”,身体相当于“接收器”,主张“分离”,以“身心二元论”为主要观点代表。第二代认知科学则强调认知过程身心一体和认知的具身效应,强调认知发生于大脑,与身体的紧密联系,即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EC)[2-3]。具身认知理论开始强调认知过程中身心一体化[4]。有学者探讨了个体的运动系统、感觉系统以及个体和环境互动的经验等因素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个体的高级思维以及行为的问题,并称之为具身认知[3]。Glenberg指出,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EC),即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联系紧密的认知,重点赋予身体在认知这一动态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结合相关文献具身认知的定义,即认知、身体、环境一体化的认知,将身体操作分为想象操作(Imagined Manipulation,IM)和身体操作(Physical Manipulation,PM),想象操作是指不呈现实物,无真实外部动作,仅想象操作过程;通过身体操作来完成实物身体动作的操作,我们发现身体操作和想象操作促进对文本阅读记忆和理解发挥具身操作的优势效应[5]。然而,以往研究并未区分阅读材料性质,因此探索具身环境下不同性质阅读材料的具身效应是有意义的[6]。
一、问题提出
具身认知从感知觉和运动等角度释义,主张“融合”,引领新视角,强调认知和认知动态过程中大脑、身体、环境的一体化。生成认知理论(theory of enacted cognition)强调感知与运动过程、知觉与行动在认知中的不可分离特性动作体验和实际环境的耦合,发生认知[7],支持身体与认知的密不可分。动力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赞同认知所依赖的各种体验来源于具有特定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并进一步认为推理、记忆、情绪、语言等都被编织在一个由感觉和运动能力所编制的母体中,同时指出认知的发生并非按照某些规则运算的结果,强调了身体提供的动力支持。感觉运动理论(sensorimotor theory)也强调身体的肌肉活动[8],如眼睛运动、头部运动、身体运动在知觉体验中的重要作用。感觉运动理论立足知觉归属于人的整体的视角,重点强调认知过程包括大脑和身体的不可分割,表明知觉是动态过程,并且和行动不可分割。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Simulated Sensorimotor Metaphor)认为累积的身体动作经验会影响与动作表征相关抽象概念的加工过程。也就是说,动作表征积累的深度在个体抽象概念的加工过程中发挥作用,身体的感觉会被整合到相关的抽象概念结构当中[9]。以上四种理论在不同视角支持了认知离不开身体,认知过程中身心一体化的观点。
认知包括语义记忆、对语篇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操作在阅读语篇材料中的具身效应是可预测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并证实,阅读心理学是对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10]。阅读过程中,被试身体操作SPT效应证实身体操作有利于语言理解、记忆及其保持时间增加[11]。诸如当阅读“他打开抽屉”和 “他关闭抽屉”等句子,由于“打开”的动作时靠近身体,“关闭”则是远离身体,所以“他打开抽屉”的身体反应比“他关闭抽屉”更快。这说明需要向身体移动或远离身体移动时,显示出动作兼容性效果,即阅读内容(执行任务)与身体运动方向一致时,身体反应更快,完成更迅速。“动作—句子一致性效应”(ACE)支持语言理解基于身体行动[12]。基于此,研究探索PM、IM、DC编码方式阅读不同性质语篇阅读材料的再认和回忆效果。目前,已有研究理论观点较多,但实证数据支撑较少,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词语、句子,涉及语篇的研究较少,也未区分语篇的性质,没有厘清三种编码方式对形象类、抽象类语篇记忆的影响。那么,身体操作,即身体操作、想象操作对形象、抽象性质语篇记忆的影响有哪些差异?故为了进行对比和深入讨论,实验设计三种编码方式阅读形象、抽象语篇材料的再认和回忆效果差异,为提高阅读效果和促进记忆提供新的方法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被试
选择108名学生参加试验,所有被试对实验目的均不知情,视力正常,无色盲,随机分至DC(离身认知组)、IM(想象操作组)和PM(身体操作组),每组36人,男女各半。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觉障碍,完成实验获得礼物一份。
(二)实验材料
在正式实验之前,通过预实验筛选出了实验材料。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不参加正式实验),对实验材料进行材料属性、理解难度和测试题目的难度的评定。实验材料属性(形象、抽象性质)被试主观报告材料属性评判结果。材料和题目的理解难易度,用9点量表评估来判定。评定材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式实验所选用的形象材料和抽象材料在材料性质上差异不显著(P>0.05,Eta2=0.038),难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Eta2=0.008),说明正式试验使用的材料在理解难度和测试题目的难度上保持了一致性。
(三)实验设计
采用3编码方式(DC、IM、PM)*2材料性质(文本形象、文本抽象)被试间实验设计。每份语篇内容涉及35个动作,并设有10道题目,答对一道题积一分,共10道题。每名被试按照实验流程,以不同编码方式阅读1个语篇后完成答题,其中离身操作被试正常阅读,没有任何操作,身体操作被试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内容执行实物操作动作。答题成绩是因变量,认知方式、编码方式、材料性质是自变量。答题成绩是因变量,编码方式、材料性质是自变量。
(四)实验程序
实验分即时测试环节和延时测试环节,采用“对回忆的再认”的研究范式:编码、干扰任务、“对回忆的再认”进行测试。延时测试环节在一周后进行,再次进行同一问题的答题测试任务,测试回忆正确率。
(五)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即时测试环节再认结果
再认正确率显示,编码方式、材料性质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主体间效应检验发现,编码方式主效应极其显著(P<0.05,Eta2=0.418);材料性质主效应显著(P<0.05,Eta2=0.062),被试阅读形象材料、抽象材料答题成绩差异显著(P<0.05,Eta2=0.059)。
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形象材料在编码方式上差异显著(P<0.05,Eta2=0.521),PM编码方式阅读形象材料的答题成绩显著高于IM、DC编码方式;抽象材料在编码方式上差异显著(P<0.05,Eta2=0.285),PM编码方式阅读抽象材料答题成绩显著高于IM、DC编码方式。上述结果表明,PM、IM编码方式阅读不同材料都显示出具身效应,其中PM编码方式阅读两种材料的成绩均是最高(见图1)。
注:X轴为认知风格 Y轴答题成绩
图1 编码方式*材料性质的交互作用图
(二)延时测试环节记忆保持结果
回忆正确率显示,材料性质与编码方式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主体间效应检验发现,编码方式主效应极其显著(P<0.05,Eta2=0.368),PM编码方式对阅读效果的记忆保持影响更显著;材料性质与编码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Eta2=0.185),材料性质主效应显著(P<0.05,Eta2=0.089),形象材料对阅读效果的记忆保持影响更显著。
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形象材料在编码方式上差异显著(P<0.05,Eta2=0.564),PM编码方式在阅读形象材料的记忆保持水平显著高于IM、DC编码方式;抽象材料在编码方式上差异显著(P<0.05,Eta2=0.135),PM编码方式阅读抽象材料记忆保持水平显著高于DC、IM编码方式。上述结果说明,PM、IM编码方式阅读不同材料促进记忆保持,其中PM编码方式记忆保持水平均是最高(见图2)。
注:X轴为认知风格 Y轴答题成绩
图2 编码方式*材料性质的交互作用图
四、讨论
第一,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来看,具身操作方式对个体的语篇记忆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研究结果支持了先前研究中关于身体参与认知的观点,即身体操作能够提高单词、短语、句子、语篇的理解和理解意义上的记忆[2],[12],[25]。本研究发现形象材料的语篇记忆显著高于抽象材料,这与先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14]。动力系统理论、“动作—句子一致性效应”理论(ACE)均强调的身体参与认知促进语篇记忆。研究结果显示,PM编码方式的语篇记忆优于IM、DC编码方式,这也与众多研究结果相符[15-21],即身体操作(PM、IM)效应在语言理解中的促进作用。PM、IM编码方式的作用在两类材料的再认效果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再认效果都比DC编码方式好。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2],理解建立在感官基础上,因为DC编码方式不能体验到句子的感情色彩[22-23],也是对以往身体体验和运动系统没有关联研究结论的质疑,如专业运动员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知觉,说明动作表征积累促进认知[20-21],[24]。另外,IM编码方式阅读两类材料促进语篇记忆的作用和身体有时以隐蔽的方式参与认知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也印证了想象促进认知[25-26]。最后,本研究突破了将身体操作的作用仅限于阅读理解第一层面的局限,为提升阅读理解后的意义记忆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从具身认知视域下动作操作对语篇记忆的保持效果可以看出,PM编码方式阅读两类材料的语篇记忆保持效果最好,其中形象材料的语篇记忆优于抽象材料。这表明身体操作效应只针对形象材料的记忆保持,在抽象材料中的作用则相对较弱。说明了身体操作(PM、IM)的操作效应[26]。研究结果支持了感觉运动理论,原因可能是PM编码方式的被试集中注意力在操作上,占用较少的认知资源,操作的体验成为再认线索,促进了记忆保持[7-8],[27-28]。但是,抽象材料的阅读记忆保持情况,虽然PM操作编码方式得分最高,与已有研究观点一致[29],身体操作促进空间推断和记忆保持[17],这说明之前的理论不仅支持了身体操作促进语篇记忆的结论,也验证了身体操作在记忆保持上的效果。但是,DC编码方式阅读抽象材料的记忆保持效果优于IM编码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一个研究新发现。也就是说,身体操作效应只针对形象材料的记忆保持。出现这个问题可能是,由于被试当时分配了一定的认知资源进行想象操作,可能影响了记忆保持,可能与认知资源分配有关。IM编码方式的操作任务比DC编码方式要复杂,认知资源分配不影响相对简单的工作记忆广度任务,而且想象具有不可控的特点,这都可能是导致DC编码方式的语篇记忆保持比IM编码方式好的原因。这一结论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动作操作对语篇记忆进行了研究,发现身体操作在记忆加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发现为理解记忆加工和提高记忆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然而,也发现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被试主要是大学生,因此结论的适用范围可能更适用于特定的被试群体,这也可能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年龄较小的被试群体,这需要进行更多的论证和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学习风格被试在编码方式上的具身效应差异,并进一步探索IM编码方式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操作对认知的影响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事件相关电位(ERP)等神经影像学方法,考查不同编码方式在阅读两类语篇材料时产生操作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这将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以促进或改善脑神经异常被试的记忆水平,并为其提供操作性的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 Lindblom J , Alenljung B .Socially Embodied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ddressing human Emotions with Theories of Embodied Cognition[M]. Hershey:IGIGlobal,2015.
[2]Barsalou, L. W. Grounded cogni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8(59):617-645.
[3]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4]叶浩生,国礼羽,麻彦坤.生成与动力: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互动观[J].心理学探新,2020,40(06):483-488.
[5]Glenberg, A. M., & Restrepo, M. A. Embodied reading in a transparent orthography [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9(62):27-36.
[6]Glenberg, A. How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embodied and why that matters[J].International Electronic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2011(04):5-18.
[7]Barandiaran, X.E.Autonomy and Enactivism:Towards a Theory of Sensorimotor Autonomous Agency[J].Topoi,2017,36(03):409-430.
[8]O'Regan, J. K, & No?, A. What it is like to see, A sensorimotor heory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J]. Synthese,2001,129(01):79-103.
[9]王卓彦,叶浩生.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学探新,2020,40(03):203-208.
[10]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于战宇.动作记忆操作效应的语义加工机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2]Glenberg, A. M, & Kaschak, M. P. 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22,9(03):558-565.
[13]Glenberg, A. M., & Robertson, D.A..Indexical understanding of instructions[J]. Discourse Processes, 1999,28(01):1-26.
[14]Paivio, A. .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5]Glenberg, A. M., & Kaschak, M. P. 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9(03): 558-565.
[16]Masumoto, K., Yamaguchi, M., Sutani, edl. Reactivation of physical motor information in the memory of action events[J]. Brain Research,2006, 1101(01):102-109.
[17]Senkfor, A. J., van Petten, C., & Kutas, M.Enactment versus conceptual encoding: Equivalent item memory but different source memory[J]. Cortex, 2008,44(6):649-664.
[18]曲方炳, 殷融, 钟元, 等.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 2012,20(06):834-842.
[19]苏得权, 钟元, 曾红, 等.汉语动作成语语义理解激活脑区及其具身效应:来自fMRI的证据[J].心理学报, 2013(11) :1187-1199.
[20]Allen, R. J., & Waterman, A. H. How does enactment affect the ability to follow instructions in working memory? [J]. Memory & Cognition, 2015,43(03):555-561.
[21]何冰艳, 向蓉, 徐旭.肢体动作对隐喻动词短语理解的启动效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04):146-156.
[22]Glenberg, A. M, & Robertson, D.A.Symbol grounding and meaning,a comparison of highdimensional and embodied theories of meaning[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0(43): 379-401.
[23]李荣荣,麻彦坤,叶浩生.具身的情绪:情绪研究的新范式[J].心理科学,2012,35(03):754-759.
[24]Mahon, B. Z.The burden of embodied cogn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5,69(02): 172-178.
[25]叶浩生.身体的意义:从现象学的视角看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J].体育科学,2021,41(01):83-88
[26]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s[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09): 625-636.
[27]叶浩生.身体的意义:生成论与学习观的重建[J].教育研究,2022,43(03):58-66.
[28]李广政,王丽娟. SPT效应的自动突显机制:来自输出监测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48(03): 238-247.
[29]Glenberg, Arthur M.,Gutierrez, Tiana,Levin, Joel R.,edl. Activity and imagined activity can enhance young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 424-436.
责任编辑:周瑜
On the Effect of Action Manipulation on Discourse Mem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WANG Hui1a, GONG Chaoming2, YU Zhanyu1b
(1a.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Kewen College, Xuzhou 221000, Jiangsu, China; 1b.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uzhou 221000, Jiangsu, China; 2. Xu Ha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Jiangsu, China)
Abstract: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based on perception and move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brain, bod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Guided by the generative cognition theory, dynamical system theory, sensorimotor theory and sensorimotor simulation metaphor theory, the current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body movement experienc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words and sentenc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researching paradigm of "recognition of memories", and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disembodied cognition, physical manipulation and imaginary manipulation on the recognition and memory retention of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text materials, with the purpose of finding out whether the embodied effect may vary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reading material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nd imaginative coding modes are consistent across the two types of materials, with a recognition accuracy better than that of disembodied coding modes, and the bodily manipulation encoding modality may bring us the highest rate of correct memory retention for the reading discourses of both the two types. Therefor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new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discourse reading recognition and memory retention.
Keywords:embodied cognition; discourse memory; recognition; memory re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