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之类比论证

2024-06-20周政昌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17期
关键词:相同点扎根客体

周政昌

美文引路

给失败做一次CT(节选)

◎胡建新

CT,系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缩写,即计算机断层扫描,亦称计算机体层摄影。它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断层扫描,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即使是十分细小的结节、结石、钙化点及其他细微病灶,也能显示得清清楚楚,可用于人体多种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中难免遭遇挫折乃至失败。遭受失败,事业进展受阻,就像得了疾病,也需要分析原因,及时改正。这是可以以CT为鉴的——

首先,要及时检查。人一旦感觉不适或疑似罹患疾病,就应立即进行医学检查。通过检查,可及早发现病变,准确诊断病情,提前进行医学干预和治疗。人如果遭受失败,亦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这样失败还有“余温”,现场感很强,有利于分析原因,找出教训,从而减少和挽回损失。倘若时过境迁再去检查总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其次,要精细扫描。CT扫描是极其精细的,某些病灶、病变组织可以在显示屏上一览无余。扫描失败,关键在于找出败因败源,总结教训,从而引以为鉴,不再重蹈覆辙。这就需要复盘,对造成失败的每一个细节进行CT式检查和分析,尤其是要对那些隐藏很深的导致失败的内在因素和潜在根源进行精细扫描,再做妥当决策。

再次,要快速诊治。医学检查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一旦经过CT检查发现病源,找到病根,就须立即对症下药,综合施治,切勿讳疾忌医,或对治疗不配合,甚至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待失败亦同此理。一旦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就应当正确对待,迅速改正,从而以振作的精神状态和振奋的工作姿态,去迎接新的生活,开创新的局面。

实践表明,给人体做CT是一门学问,给失败做CT也是一门学问,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更深更难的学问。因为失败牵涉的往往不止一个人、一个部位、一个方面,导致失败的原因大多是复杂的。同时,医治人体的疾病通常有既定方法和手段,还有现成的器械和药物;而工作和事业上的失败,败状千姿百态,败因千差万别,医治起来往往没有灵验的方法和手段,也缺乏现成的“器械”和“药物”,需要边摸索边总结,边实践边完善——这是一个艰苦卓绝、非下真功不可的过程。

(选自《扬子晚报》2023年2月16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善于运用类比论证,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类比,就是“比较类推”;所谓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的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因此,类比论证的“类”,必定包含“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两类——并且是具有高度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特点(性质)的两类事物;类比的“比”,不是“比喻”而是“比较”——既可以比较出“相似相同点”,也可以比较出“相反相异点”。运用类比论证,有三个要点:

1.锁定主体和客体两类事物的相同点。两类事物没有相同点,就无法进行比较类推;对相同点认识模糊,就不可能做到类比论证明晰有力。即使是比较“相异点”,那也是在比较出“相同点”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比较;没有“相同点”的两类事物,无以作“相异点”比较,也没有比较的必要。

2.客体事物的类推叙例,须指向明确。对客体事物的“叙例”,不分轻重、不见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叙述,注定不可能做到类推有理、论证有力。

3.主体事物的搭桥对接,须天衣无缝。这里“搭桥”是个比喻说法,是指对客体事物“叙例”后的“阐释”——这个部分犹如桥梁,搭建在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之间。这座对接桥梁必须恰到好处,将两类事物衔接得天衣无缝才成。

另外,类比论证可以通篇使用一组类比,亦可以局部运用类比;全篇的主体事物是唯一的,而客体事物可唯一,亦可多样;主体事物必须真实,而客体事物没这方面的局限。

这篇文章的主体事物是“如何对待失败”,客体事物是“如何对待疾病”。“疾病”与“失败”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是如何对待它们,却有着诸多共性。本文找出了“及时”检查、“精细”扫描和“快速”用药治疗三个共同点。有了疾病需要做CT,以此类推出工作事业中的“疾病”——“犯错”,同样需要做“CT”的道理,令人信服。文章对类比的主客体事物的“叙例”和“对接”,做到了叙例直指中心不偏不移,对接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全文论证自然熨帖,水到渠成。

学子佳作

扎根以立

◎张小北

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叫骆驼刺,矮矮的并不起眼。但这种植物却有着强健发达的根系,任凭风沙漫卷、狂风肆虐,仍伫立在原地,一如平常,并未移动分毫。这启示我们只有扎根,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位置明晰了,立身便不会迷茫,不会偏离理想的方向。

魏征通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来告诉唐太宗扎根的道理,君主只有摆正自身的位置才能施行仁政,天下才能太平和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则只会让大树摇摇欲坠,一阵强风便可将其连根拔起。郭橐驼种树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木扎根,才能“早而蕃之也”;种植者如果一味追求树木生长的速度,而忽略了树木扎根的过程,则会导致“木之性日以离矣”。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要扎好根、打好基础,只有位置明了、基础牢固,才能立身成长。如果基础不牢固、又不确定位置,便会歪斜不正,无法长久。确立了位置,我们的成长才有了目标,才有了方向。

植物生长存在着顶端向阳优势,顶芽的生长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笔直冲天的树木。而有一些植物被人为地解除了顶端优势,便会在低矮处延伸,向四面八方生长,但四面八方生长的枝丫在长到一定程度后便无法继续发育,因而这些植物无法长成参天大树。这与人的学习又何其相似,样样都学,样样不精,只会导致在不停地转换中迷失了方向。而只有摆正位置、明确目标,才能直冲云霄。

扎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找准位置后,还要耐下心来熬过不见天日的黑暗,才能破土而出、直立于大地之上。在干旱地带,降水少,因而许多耐旱植物都进化出了发达的根系,只为利用和争夺稀少的水资源。当这些植物在地上生长出一个个小嫩芽时,它们的根系已经盘根错节、遍布地下,寻找到支撑它们生长发芽的那一点点可贵的水源。而如果它们早早地因磨难而放弃了寻找水源,放弃扎根,那它们就永远不能从种子变成嫩芽,也永远不可能奋力破土而出,见证地平线上的天光大亮。

作为青年,肩负着建设国家大任,我们要努力找寻自己人生理想的位置与方向,像植物那样不停地向下扎根,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向上生长,舒展四肢,直立在这片土地上。

【江苏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点评

本文突出运用了类比论证,将“肩负着建设国家大任的青年,必须找寻自己人生理想的位置和方向,扎根以立身”这一观点,阐发得明明白白、生动有力。类比的客体事物包括沙漠植物骆驼刺、魏征谏唐太宗时援引的“长木”、郭橐驼种树等,主体事物是当代青年。

类比点设置了三个:一是植物的“根系”(“发达的根系”可以抗衡恶劣的环境,保证植物存活);二是植物的“顶端优势”(一旦人为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就无法长成参天大树);三是植物扎根的“过程”(扎根过程漫长,需要“耐下心来熬”)。作者扣住一个接一个的“比较点”,瞄准一个接一个的“论点”,娓娓道来,逐一论证,将扎根的必要和艰难、顶端优势(目标向上专一)的保持,论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

猜你喜欢

相同点扎根客体
飞机与公共汽车
有意思吧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