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科技利器”加速升级
2024-06-20张荣谦
张荣谦
聚焦热点
2024年2月27日,我国首个“地面空间站”开始正式运行;2月28日,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装备由中国安装;3月8日,“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商用;同一日,我国首个批量化使用单机容量最大机型——18兆瓦风机的海上风电项目承建;4月8日,我国达5200米最深地热科探井完钻……2023年,我国授予发明专利权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科技利器”加速升级。
时评频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创新引擎有多“燃”
◎仰婉晨
这些年,随着创新动能积蓄发力、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中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有供需两端的独特优势。从供给能力看,中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从需求潜力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容、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发展,孕育着广阔的创新空间。由此形成“正向循环”,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持续增强新动能。
中国有愈发强大的要素禀赋。经过多年积累,如今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拥有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海量应用场景的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中国有与日俱增的创新能力。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国产ECMO完成注册取证……2023年的大国重器成绩单,彰显了中国创造的“硬核”实力。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向“新”而行的中国正展现出澎湃的创新活力。
新时代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每天都有令人欣喜的创新捷报。14亿多炎黄子孙正振奋精神,迈开创新脚步,让新质生产力在这片土地上“龙腾虎跃”。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2024年2月29日)
素材链接
骄傲回顾!中国航天的12个第一次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
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嫦娥一号探测器是我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第一次“太空漫步”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成功返回轨道舱,我国航天员成功实现首次太空行走。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刘洋成为我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
第一次太空授课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成功开展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王亚平成为首位太空教师。
第一次月背软着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第一个火星探测器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正式开启了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
第一次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第一次“太空会师”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他们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摘自“人民日报微博”2024年4月12日)
速用范本
卢秋实:如今,在天,我国有天宫空间站,天和、问天、梦天三舱同构,遨游太空;在地,我国有地面空间站,与天宫遥相呼应,美美与共;在海,我国有18兆瓦风机的海上风电项目立身惊涛,生发光明。新时代的浪潮里,“大国重器”日益彰显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科技创新的井喷是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以“大国重器”为核启动科技引擎,以“力争第一”为魂书写科技传奇,让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持续性高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赵唯博:中国的科学家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于是科技青睐了他们这些有准备的人,形成了厚积薄发下的自然井喷。“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的背后,是中国人“世世代代无穷已”的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开拓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无论是天宫空间站伫立宇宙,还是5200米极限地探;无论是“人造太阳”技术的突破,还是世界领先的量子技术;无论是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建设,还是400G全光网的商用,无不展现出中国科技的进步,也表现出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的必要性。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沿着科技强国的道路继续勇往直前,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吧!
【河南漯河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