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小小说
2024-06-20黄艳玲
黄艳玲
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其顺应现代快节奏生活,读起来方便、快捷,是许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想要写好小小说,需要注意个性化人物的塑造、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虚构的真实等方面。
一、个性化人物的塑造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要想写好小小说就要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一提到《祝福》,我们会马上想起祥林嫂这个形象,她三次来鲁镇,从开始的“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到后来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肖像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的人生走向悲剧的过程。
【示例】
儿子问道:“爹,你这辈子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候是在啥时候?”
黄老汉把烟杆子一放说:“嗯,是粮食大丰收的时候。”
“爹,这叫空话,大话,当农民的谁不希望粮食大丰收。”
“那,儿子,你什么时候最幸福、最高兴呢?”黄老汉反问。
儿子答道:“下属给我汇报工作情况的时候。”
黄老汉又点燃烟杆子,吧嗒吧嗒抽了几口后说:“那有啥可高兴的,一个人坐着,听一群人在那里叽里呱啦讲个不停。”
儿子马上接口道:“哪里啊,他们都是拣我喜欢听的话说,只要他们稍一讲错,我就敲敲桌子、碰碰茶杯或‘唉一声什么的,他们就不敢说下去了。”
黄老汉把烟杆子放在石凳上,使劲敲了两下。儿子问:“爹,你咋了?生气了?我没惹你老人家呀?”
黄老汉接口道:“小子,你爹刚才说得不对,现在我重说。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有你这个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儿子。可现在的你却使我很失望,没当几年官,官气倒长了不少……”说完,黄老汉站起来要回里屋。
突然,黄局长激动地站起来,厉声喝道:“同志,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还没说散会呢!”
(选自方婷《农民的局长儿子》,湖北通山一中)
选段以“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候”为切入的话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父亲的憨厚朴实和儿子的官威凛凛,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发我们思考,启发我们不忘“本心”。
二、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
一部好的小说,情节往往是曲折回旋、跌宕起伏的,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开篇就写道:“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内心: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我”对同事别里科夫的死如此冷漠呢?情节悬念的设置,激起读者继续阅读小说的兴趣。
【示例】
早上,杰克去公司上班。出门前,妻子照旧递给他一个饭盒。他很喜欢妻子做的鳗鱼饭,一直吃不厌。这五年来他每天在公司吃的都是这种饭。为此,同事们总是取笑他,说他是个用情专一的男人。
中午,他呆呆地看着那一盒苔丝饭,思绪万千。还记得最后一次吃苔丝饭是外婆还在的时候……他不知妻子为何突发奇想要这样做,但他很开心,甚至喜极而泣,将这盒意义非凡的苔丝饭就着泪水吃了下去。
晚上回家时,杰克一路哼着小曲,路过水果店时还特意破费买了几个很贵的香梨,准备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家里,儿子汤姆正朝着妈妈抱怨:“我明明不是说过了我要苔丝饭吗,你怎么还给我鳗鱼饭!”妈妈一直在道歉,原来她把汤姆和杰克的饭盒搞混了!
奇怪的是,自那天起儿子的态度就好了很多,虽然说话还有些横,但也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冲父母发火了。
(选自徐煜《误会》,湖北通山一中)
选段讲述了妻子给杰克准备的一直是鳗鱼饭,而杰克突然吃到“意义非凡”的苔丝饭,他以为是妻子“用心良苦”,于是高兴地在回家的路上买了昂贵的水果,结果没想到竟是妻子把饭盒搞混了。本以为故事就此打住,没想到儿子因为“意外”而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虚构的真实
虚构是小说写作常用的方法。虚构的真实指的是通过语言和叙述营造出来的一种真实感,并非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是人为创造的“第二真实”。小说的写作过程中,虚构的真实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吸引读者的兴趣。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踏着瑞雪、迎着北风回到草料场,看到草厅被压塌,怕火盆中火炭延烧,于是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去摸,只拽得一条絮被,钻了出来。“搬”“探”“拽”“钻”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冲小心谨慎的性格。
【示例】
男人叹了一口气:“每当我的脑海中生出罪恶的念头,是它的钟声一次又一次地洗荡我的罪孽,一次又一次地解救我的灵魂。那高大建筑的每一砖每一瓦,甚至是每一粒灰尘,都让我如此的痴迷。我深爱着上帝和圣母玛利亚,只有他们才会不顾我卑贱的身份来爱我,爱每一个圣教徒。我始终渴望着有一个自己的礼拜堂,渴望与圣人朝夕相处,渴望在梦中与他们促膝而谈。他们的样貌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熟知像圣乔治、圣安东尼这些伟大的名字,以及他们各代表什么,我爱他们,甚过于给予我生命的父母!哦,天啊!你听到了吗?那首童谣,怎么唱来着——橘子与柠檬,吟着圣克莱门特的钟;你欠我三法郎,响着圣马丁的铃;几时还我?哼着老贝利的铃;等我阔了,答着肖迪奇的钟……”男人的思维似乎有些混乱了,话刚说到一半竟有点语无伦次,到最后却变得像个孩子,拍着手唱起了童谣。
(选自王潇《照亮黑暗的光》,湖北通山一中)
选段着重描写男人的语言,用他的叹息和说话的语无伦次,以及到最后像个孩子一样拍着手唱起了歌谣,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与人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