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改研究
2024-06-19林建维杨艳红张秀慧赵苏
林建维 杨艳红 张秀慧 赵苏
摘 要:预防疾病离不开临床医生的积极参与,基于提升临床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本文提出了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三种教改路径,分别是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预防,营养学分析、运动处方的制定和营养调查的设计和实施。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和临床工作内容相联系,提升了岗位胜任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为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初步思路。
关键词:预防医学;缺铁性贫血;运动处方;营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5-0053-0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纲要提出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开展三级预防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实现全民健康。由此可见,我国健康目标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十分缺乏集临床和预防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恰是新医科背景下急需的[1]。临床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流行病学分析、营养保健、健康教育等职责,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不能出现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割裂的情况[2]。
目前,虽然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已经将“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仍然存在临床医学生和学校不重视本课程,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或者修学分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未能扎实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3]。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预防医学作为一门一级学科,课程涵盖了所有二级学科的知识点,内容繁多,各个篇章之间关联性不强,知识点松散;其次,预防医学教材内容滞后,再加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佳;再次,临床专业学生只注重个体的治疗,轻视从人群角度分析健康与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存在“重临床、轻预防”观念。马骞等提出,目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重临床轻预防、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创新。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李杰等对2019级505名临床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9.9%的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存在不满意,主要表现为内容过多和实践性不强这两方面[2]。可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与新医科背景下我国对卫生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存在不匹配,急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助力“五星级医生”的培养。
作者查阅了有关《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学者们在本领域的教改中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昆明医科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改[5]、PBL教学法[6]、案例教学法[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教改探索[8]、实验教学法[9]等。这些教改有些是预防医学专业的,有些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本文在总结了上述方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的教改思路。
1 教学改革内容
1.1 疾病主线:以某一种临床常见病为主线串联多章节内容
预防医学课程的流行病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灵敏度等,营养学内容包括营养素的缺乏与过量,膳食推荐摄入量、食物来源等,这两部分知识比较多,而且互相之间关联性不强,知识点松散,学生掌握难度大,学习效率不高,加重了学习负担。再加之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实践应用差,甚至学生不清楚这部分内容和临床岗位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内容掌握不扎实。
在临床各种疾病的学习中,最常用的思路是分析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预防和康复,此过程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的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而引发的贫血,好发于月经量多女性、孕妇乳母和婴幼儿,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此种疾病重在治疗慢性失血性原发病,或者是特殊人群要注重膳食铁的补充。学生在内科学中对此病已经有了了解,比较熟悉,在其内容上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次教改研究以一种临床常见病—缺铁性贫血案例为导入,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串联在缺铁性贫血的案例分析讨论中,层层递进,既完善了一种疾病从病因到诊治再到预防的完整链条,又有利于把松散的知识点汇总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提升将来的临床岗位胜任力[8]。
1.2 处方串联:一张运动处方串联整章知识点
身体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全民身体活动促进已成为防治疾病和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临床医生,有责任为健康者提供预防疾病的运动处方,更有责任为各类疾病患者提供运动处方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身体活动强度的衡量指标、身体活动总量的决定因素及计算方法、WHO(世界卫生组织)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推荐量和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的方法和步骤。以往以讲授为主,在身体活动总量的决定因素及计算方法环节,学生即使记住了公式(身体活动总量是身体活动强度、持续时间和每周频度三者的乘积),但因为没有经过实际计算操作,难以透彻掌握公式的用法或者发现公式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甚至忘记的速度会很快;在详述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的步骤的环节,学生即使背诵下来步骤,但是没有实际操作,在将来岗位上也难以开出运动处方。另外,本章内容枯燥,再加之和临床工作内容关联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但实际上促进身体活动作为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对疾病的一级预防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本章教学需要一种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其临床实践应用的方法。
本章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问卷调查学生自身活动水平并进行评价;然后讲解运动不足的健康危害;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运动处方并上交,作为本门课程过程化考核的一部分计入综合成绩。这样学生不论是从自己健康考虑,还是从考核成绩考虑,都要积极参与并认真完成。
制定处方是临床岗位常用的技能,运动处方是比较特殊的处方,但也涵盖了开处方的基本操作规程,所以本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又提升了岗位胜任力。学生在制定运动处方时首先要掌握最大心率、靶心率和代谢当量的概念,然后设计运动处方,计算每天的身体活动总量,再合计成一周的,最后和WHO推荐量对比判断是否达标。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努力思考,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明辨性思维。
运动处方的要求:(1)制定运动处方要个体化、具有针对性。要根据锻炼者的健康和体适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制定,运动处方的目的和机体功能状况是制定运动处方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运动处方的目的决定了采取运动锻炼的方式,而功能状态又决定了运动量的大小。(2)制定运动处方要循序渐进。为了防止运动中受伤或其他意外,要做到运动强度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休息时间由长变短,重复次数由少到多。同时根据自觉症状和耐受程度调整运动处方,通常5~7日可增加一次运动量。(3)制定运动处方要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运动锻炼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量才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目的,但超过一定上限又可能出现运动伤害,因此,运动处方的范围要在有效界限和安全界限之间。(4)制定运动处方要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不同,后者不能长期使用,而运动锻炼则是越坚持效果越佳,这也是运动效应积累的表现。
1.3 科研实践:营养调查—一堂科研实践课
营养调查是预防医学中营养学的一部分内容,是为了解不同生理状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劳动条件下某群体或特定个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而进行的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和营养水平的生化检测。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营养调查的概念、方法和实施步骤。很显然,这部分内容不论以教师讲授的形式还是以学生查资料讨论的形式都不如让学生设计、操作、实践、总结的教学效果好。本次教改拟改变以往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法,以实践操作实现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本章内容教改实施步骤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学生查阅资料设计一次简单的营养调查,调查主题设定为本班学生人体成分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写出调查方案,最后教师审核定稿;第二步:设计调查表格和学习人体成分分析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三步:教改班每名同学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人体成分测定和问卷调查;第四步: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课堂讨论本次调查所学习的知识点和调查的收益和不足,最后写一份总结报告作为过程化考核材料计入总成绩。
本次调查从设计、实施到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简单科研的过程。每名同学都很关心自身健康,所以本次调查除了学习知识,同时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人体成分在正常范围内的继续维护自身健康,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要通过医学知识改善不良健康状况,从而达到疾病的一级预防。
2 教学效果评价
本次研究以2020级临床本科班80名学生为教改组,以2019级临床本科班70名学生为对照组,其中教改组采用本次研究的教学设计路径,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两个班除了教学方法不同外,教材、学时、任课教师都相同,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评价(因教改班未结课,采用阶段成绩)指标分析两组的差别。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阶段测验成绩以X±S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教改组阶段测验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教改组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浓厚,可能和临床案例联系较高有关;教改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较高,可能和多章节知识点串联有关;教改组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本次教学改革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选取了三种适合于内容本身的不同教学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以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缺铁性贫血为例,串联了流行病学和营养学两章内容尽可能多的知识点,适用于这两章内容的汇总和复习;第二种路径是以制定运动处方为教学方法来达到学生掌握并运用身体活动促进知识点的教学目的;第三种路径是让学生通过一次营养调查的设计和实施来学习营养学知识并进行了简单的科研实践。
本次教学改革在完成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优化了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缺铁性贫血,运动处方和营养调查都是临床岗位的工作内容,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制定运动处方和营养调查都是实践操作,把课本枯燥的内容变成灵活的应用,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只有在知识的运用或实践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0-12]。运动不足和超重是健康的危险因素,也正侵吞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运动评估和体格测量让学生发现自身健康问题,并通过运动和膳食指导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预防疾病。学生们在实践中互相沟通和协作,主动思考,分享观点,人文素养正在一步步建立。最后,通过教学效果分析,教改组不论在成绩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方面都有提升,达到了本次教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全湘.浅谈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3,36(01):68-70.
〔2〕李杰,李建伟,陈昇,等.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及需求现状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01):73-79.
〔3〕范琳波,平妮娜,王立萍,等.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23,9(10):178-181+185.
〔4〕马骞,朱伊娜,段万里,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7(26):19-22.
〔5〕蒋成兰,李舒婷,平妮娜,等.预防医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以昆明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3,9(06):148-151.
〔6〕温静,李江平,赵瑜,等.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实践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07):34-38.
〔7〕简谱.案例教学法下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教改探讨[J].科教导刊,2021,13(03):130-131.
〔8〕陶莎莎,曹雅雯,倪婧,等.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3,46(02):145-148.
〔9〕沈晓丽,李春雁,魏潇然,等.新医科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以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597(46):53-56.
〔10〕易宗娓.预防医学教改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6(36):19-20.
〔11〕姚峰,匡兴亚,陈鸿,等.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中职业病临床教学的效果评估及思考[C]//浙江省医学会教育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2018年江浙沪医学教育年会论文汇编.温州: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18:38.
〔12〕安宇,吴立娟,谢德云,等.适应国际新教改趋势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