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的几点思考
2024-06-19梅林武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OI:10.16661/j.cnki.1672-3791.2311-5042-7520
作者简介:梅林武(1983—),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得到了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监测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思考,期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全面提升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的水平和效果,为创造健康的水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水污染 治理 水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3
水是生命之源,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福祉。然而,近年来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环境保护,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监测工作,确保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1水污染治理的思考
1.1结合实际制定水污染防治技术
水污染治理技术类型较多,为了提高水污染治理实效性,需要结合污染情况制定出适用的防治措施。例如:黑臭水体是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其整治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和生态修复是三大核心技术。
1.1.1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是治理黑臭水体的首要任务。通过识别和切断外部污染源,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放,可有效减少进入水体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从源头上遏制水体恶化。这需要对排放口进行严格监管,并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1.1.2内源治理
内源治理则着重于减少水体内部的污染物。这包括对底泥进行清淤和疏浚,以去除沉积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水体进行曝气和增氧,提高溶解氧含量,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利用化学方法,如添加絮凝剂或吸附剂,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色物质。
1.1.2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构建或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浮岛和水生植物种植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和生长的场所,强化水体的生物净化过程[1]。
1.2强化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实施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该制度旨在确保水环境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水权益。总量控制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这要求政府精确核算区域水体的纳污能力,明确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工艺技术和环保投入等因素,公平、合理地分配排放指标,确保每家企业都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也是这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在实施这一制度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每家企业都能严格遵守排放指标。对于超过排放指标或违法排放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并公开曝光,形成有效的威慑。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
1.3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
为了有效应对水污染问题,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成为一项关键举措。污水处理设施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这包括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扩大处理规模,提高处理效率。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在提高污水处理率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广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优化处理流程,提高处理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处理和排放[2]。为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未达标排放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自愿减排和达标排放。通过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企业和公众普及水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4推广水污染治理技术
在面临严峻的水污染问题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水污染治理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有些技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有些则通过纳米材料吸附和转化有毒物质。还有一些技术采用高级的膜分离方法,实现对污染物的精准去除。这些技术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使水体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推广应用这些技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这包括提供资金扶持、优惠政策等,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同时,政府还应建立示范项目,推动这些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优越性和潜力。企业界也有责任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可以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还可以与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此外,企业在应用这些技术时,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推广应用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治理效果,还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传统物理和化学方法的依赖,从而降低治理成本。而且,一个健康的水环境也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简单而言,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形成一个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3]。
2水环境监测的思考
2.1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是保护水资源的“眼睛”和“耳朵”,它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水污染问题,还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为了提高监测的覆盖范围,应优先在关键区域,如水源地、重点流域和工业集聚区等,设置密集的监测站点。这些站点要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能够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测。而提高监测频率则是确保及时发现水质变化的关键。特别是在季节变化、极端天气或特定活动期间,加密监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高频次的监测,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水质的变化趋势,从而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更为重要的是,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这一网络的生命线。为了进一步增强水环境监测网络的效果,推广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水环境监测手段。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的高空视角,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这些图像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水体的面积,还能根据水色的差异,反映出水中的悬浮物、藻类等情况。而透明度的变化,更是能直接反映水体的清澈程度。遥感技术的运用能够快速、全面地掌握水环境的状况,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2提高水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水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国际上,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精准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水中的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等,而且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特点,可以大大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监测效率。除了硬件设备,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例如: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对大范围的水体进行快速监测,为及时发现和跟踪污染源提供了有力工具。另外,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材料对特定污染物的高度敏感性,实现对其的快速、准确检测。引进这些先进设备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还能为水环境保护策略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有了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支持,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更准确地评估各种治理措施的效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确保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
2.3加强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加强对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水环境的实时状况,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确保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可靠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及时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体系。这包括对各个监测站点进行统一管理和标准化操作,确保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自动化监测系统和实时传输网络,以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在此基础上,应该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和分析系统。这要求工作人员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加强对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数据进行定期审核和验证,防止数据篡改和造假。并通过建立公开的数据平台和发布机制,可以促进不同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形成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4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制度
公开水环境监测数据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关键步骤。通过公开这些数据,打破了信息壁垒,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水环境状况,从而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种透明度不仅能够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更能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水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都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开展各种研究和公益活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公开水环境监测数据还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当数据出现异常或污染情况严重时,社会各界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要求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这种外部监督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也确保了各种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更为重要的是,公开数据有助于形成一个“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环保氛围[5]。当公众了解到水环境的实时状况,他们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水、减排等环保行为,从而为水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总体来说,公开水环境监测数据是提高监测透明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还能促进社会各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环保工作中来,共同为建设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
3结语
总之,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监测是保障水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投入、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监测能力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监测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曹桂荣,任英浩.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的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2):99-100.
[2] 李丽,李婷婷,张丽.对水环境监测及水污染防治问题的相关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2):58-59.
[3] 赖明刚.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能源与节能,2022(8):195-197.
[4] 郭媛媛,于宝源.任南琪院士:我国水污染防治领域亟待科研创新[J].环境保护,2022,50(15):45-47.
[5] 陈江,吴恙.水环境监测中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