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2024-06-19吴丹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OI:10.16661/j.cnki.1672-3791.2312-5042-0368
作者简介:吴丹(1986—),女,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
摘 要:主要针对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采用文献总结法、案例分析法,指出遥感技术的特点和数据来源,从耕地资源监测、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估、环境灾害预警4个方面,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典型案例,阐述了遥感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全过程。以期为遥感技术的实际运用提供参考,助力土地规划工作高效开展。
关键词:土地规划 遥感技术 数据来源 预处理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土地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长期的、合理的安排,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1]。土地规划工作中,调查监测是一个重要环节,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3S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情况。
1 遥感技术的特点和数据来源
1.1 遥感技术的特点
1.1.1 多波段数据
遥感技术是应用各种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成像,最终探测识别地面物。遥感技术可采集多波段数据,主要包括:(1)绿光波段,用于探测岩石、土壤和地下水;(2)红光波段,用于探测植物生长和水污染;(3)红外光波段,用于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4)微波段,用于探测气象云层和海底生物。
1.1.2 多时空分辨率
随着设备升级和技术进步,遥感卫星的类型和数量增多,凸显出多时空分辨率的优点。例如:高分一号卫星运用多光谱、高时空分辨率、多载荷图像拼接等技术,提高了高分辨率数据的自给率。高分二号卫星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快速姿态机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了综合观测效能。资源三号卫星可测制1∶50 000比例尺地形图,填补了立体测图领域的空白[2]。
1.1.3 多功能用途
遥感技术在发展中,其功能用途也在丰富拓展。例如:水质监测工作中,不同污染物有特定的光谱特征,运用遥感技术和数学统计法,能检测出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红外波段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强,运用遥感技术能对火灾进行预警监测。空气质量监测中,根据气溶胶对不同波段的散射、反射强度,运用遥感技术能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1.2 遥感数据来源
1.2.1 卫星遥感数据
此类遥感数据来源于人造卫星,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10余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能获得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利用遥感卫星,可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城镇发展规划、气候监测、自然灾害监测等。
1.2.2 飞机遥感数据
此类遥感数据来源于飞机上搭载的传感器。相较于遥感卫星,飞机能灵活调整航线、航行高度和速度,从而得到分辨率更高的图像、精准度更高的数据。目前而言,飞机遥感在环境调查、地形测绘、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
1.2.3 无人机遥感数据
此类遥感数据来源于无人机上搭载的传感器。相较于飞机,无人机的灵活性更强,作业成本更低,能完成风险系数更高的探测任务,在较低的飞行高度下获取精确的图像信息[3]。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无人机遥感广泛应用在农业林业、灾害预警、城镇规划等领域。
2 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1 耕地资源监测
在农村土地规划中,遥感技术集中应用于耕地资源的监测上。一是动态监测耕地面积变化。人口、土地与经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随着人口持续增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更加突出[4]。二是动态监测耕地资源退化情况。
2.2 土地质量评价
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对不同用途的土地类型进行识别,采集数据信息后评价土地潜力。例如:采集地面上的植被图像,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就能了解植被的分布和健康情况[5]。计算公式:
式(1)中:表示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表示红光波段的反射值。为正值,说明地表有植被覆盖;为0,说明地表有裸土或岩石;为负值,说明地表覆盖云、水、雪等。根据计算结果,就能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2.3 土地承载力评估
土地承载力是在某个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限度。在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一旦超过土地的承载力,就会降低土地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影响数据并分析,能评估土地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2.4 环境灾害预警
农村土地规划与利用中,对农作物进行监测和管理是一个重要工作。运用遥感技术,既能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了解病虫害情况,也能预测农作物产量,对常见的灾害进行预警,如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6]。
3 典型案例分析
以某地级市为例,行政区划面积约1.3万km2,下辖10个区、2个县,常住人口约915万人。该地属于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在30~450 m之间,全年平均气温11.4 ℃,平均降水量720 mm。在土地规划工作中,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图像数据,几何校正后进行图像分类,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土地使用情况,找到合理的规划开发方案。
3.1 遥感数据获取
遥感数据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地理空间云中的免费Landsat数据,包括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TM图像,以及部分ETM图像和OLI TIRS图像;二是按照经纬度划分城市网格,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利用无人机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物图像数据。本次调查面积共计45 812 km2。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图像投影转换
在地理空间云下载的遥感图像,采用的是水平墨卡托投影格式,需转换为ALBERS投影格式。转换后的图像,采用大地坐标系,阿尔伯斯正轴、相等面积、双标准纬度圆锥投影,南、北标准纬度分别是25°S和47°,坐标原点是105°E,椭圆参数是Krasovsky参数。
3.2.2 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采用图像校正+配准法:(1)在地图上选择40个均匀分布的地面控制点,选择控制点的图像坐标(x,y)和大地坐标(X,Y)二阶多项式,得到这两个坐标之间的关系;(2)进行均方根误差测试,要求所有控制点的误差<1个像素;(3)采用临域插值法,对图像进行校正。
3.2.3 图像拼接裁剪
单个遥感图像无法覆盖整个区域,为方便后续研究工作,要对遥感图像进行缝合。具体方法是:使用ENVI5.3软件打开地图,利用Seamless Mosaic模块将相邻图像连接起来。该方法的优点是,能精细化创建出研究区域的遥感图形,缝合图像中包括调查区域和周边非调查区域,其中周边非调查区域修剪掉,以提高数据分析准确性。
3.2.4 图像增强处理
因遥感卫星的灵敏度没有充分利用,个别图像的对比度低,会影响解释效果,必须增强处理[7]。具体操作时,增加图像中不同对象的特征差异,对无用的功能进行抑制,方便识别图像内容并提取定量信息。
3.3 遥感数据分析
3.3.1 数据分类
本次研究中,将遥感数据分为6大类,分别是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其他用地和未用地。其中,其他用地包含工业用地、矿业用地及居民用地。使用Arc GIS 10.4软件,根据不同栅格类型在遥感栅格数据图像中的位置显示线层,通过色相、纹理、阴影等光谱和纹理特性,对研究区域进行遥感,区分不同土地类型,定义每个类型的边界。
3.3.2 图像解译
数据分类后,结合野外调查得到的遥感图像数据,对难以确定的图像解释中的错误进行纠正。解释数据与室内解释的初步结果记录在解决方案中,以提高数据精度。
3.3.3 图像测试评估
图像解译后急性测试评估,确保满足后续分析要求。本研究采用混淆矩阵卡伯系数法,根据实际特征类型数据和遥感影像解释数据建立误差矩阵,具体操作方法不再赘述。
3.4 结果分析
根据遥感图像信息,最终得到该市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见表1)。分析可知:(1)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状况总体上变化不大,其中林地面积及占比最大,其次是耕地和其他用地,未用地面积及占比最小;(2)耕地面积及占比从2005—2020年持续增大,林地面积及占比持续减小,草地、其他用地面积及占比先增后降,水域、未用地面积及占比先降后增;(3)耕地面积及占比持续增长且增幅较大,其他用地面积及占比在2005—2015年间持续增长,说明当地农业生产和工矿业发展迅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4)草地和水域面积及占比在2015—2020年间减小,提示工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下一阶段土地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工作,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具有多波段数据、多时空分辨率、多功能用途的特点,是地形测绘工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希望为类似工作提供借鉴。未来,随着技术升级、设备更新,遥感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提示从业人员加以关注,在土地规划中发挥出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艳.土地测量新装置在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应用构想[J].山西建筑,2022,48(3):175-178
[2] 王金萍.理性人视角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实施偏差的地方政府行为机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
[3] 阮青山,葛舒瑶.3S技术在乡村振兴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21,12(30):115-117.
[4] 张人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领域的应用探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10):297-298.
[5] 谷敬敬.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领域的应用分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7):672.
[6] 聂泽栋,蔡士雪.基于RUSLE模型的安徽郎溪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地质,2023,33(2):162-170.
[7] 廖琪,陈玲,周艺霖,等.小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研究——以佛山顺德区为例[J].南方农机,2023,54(1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