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
2024-06-19夏一璞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粮食安全,不仅是民之要者,更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始终是维护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的重要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从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于破解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今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2023年12月29日,习近平签署国家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该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是中国以高水平法治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的关键举措,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保障。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才能更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在中国传统社会运行与文化传承中,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恩格斯从食物生产与人的发展角度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要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从历史规律上看,粮食安全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党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从毛泽东提出的“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到邓小平谈到的“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无不反映出中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的主体与国家安全密切相连,均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粮食安全不仅受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同样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非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粮食安全兼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双重属性,且兼具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人民安全利益的双重任务。可以说,粮食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高度契合。
《汉书》有云:“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自古以来,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内涵。粮食安全不仅是“三农”问题,而且是同政治、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安邦重器”。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维护居民的健康安全,也有助于增加农民群体的实际收入,更有助于中国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有力支撑,体现着政府的综合管理水平,是国家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纵观历史,粮食危机必然会导致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凸显,使得国家治理面临严重挑战,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是国之邦本。
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新时期“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必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他进一步强调,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藏粮于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我们都知道,耕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城乡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就是保障耕地安全。一定要守住耕地红线,保证耕地资源的总量不减,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2020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施行,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同时,在保障耕地数量的基础上,要重视耕地质量,提升农业质量的效益。中国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以及农业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耕地基础地力下降、退化严重。面对有限的耕地资源,一定要积极探索土地多元化利用路径,优化耕地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单产量,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效益,推动粮食由增产向提质跨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藏粮于民。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兼顾农民利益,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厚植民本情怀,多次在各个场合强调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种地的主体是农民,只有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的“粮袋子”。如何让农民调动起更高的积极性,科技助农必不可少,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培养高素质农民,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科技种粮,真正挑上“金扁担”,提高农民群众战胜风险挑战的定力和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藏粮于技。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变化,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养活中国人,要靠中国人自己。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这一农业发展的“芯片”,把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下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先手棋。同时,要坚持向科技要效益,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的中化现代农业天津示范农场为例,那里水稻的耕、种、管、收等环节都与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在那里,10余人的团队就能管理2万亩稻田。中国现代农业通过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为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科技含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要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必须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要推进同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为中国的粮食贸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进入加速融入国际市场的新阶段。入世以来,中国切实履行承诺,农产品关税由2001年的23.2%降至2010年的15.2%,约为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的1/4,是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双边协定的签署,在既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的粮食进口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应该拓展进口来源,破除单一依赖,构建多元进口格局,通过市场途径尽可能地避免国际粮价的波动影响到国内市场。据统计,与中国有农产品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2001年的198个扩增至2022年的218个,其中进口伙伴189个、出口伙伴212个。
提高节粮意识。节约粮食是提升总体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内涵,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来提高节约意识,减少粮食浪费。2021年10月31日,国务院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
以法治为基石。以法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才有坚强后盾。《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是确保粮食安全立足当前、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制度性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该法作为粮食安全领域基础性、统领性、综合性的法律规范,必将有助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切实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为建设没有饥饿贫困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是关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气候异常、战争冲突、能源价格波动、全球性疾病等因素都会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加深全球粮食危机。据最新一期《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显示,2023年5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82亿人面临严重的突发性饥饿问题,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万人。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粮食体系峰会阶段成果总结推进大会上称,全球粮食体系“已崩溃”,数十亿人正在为此付出代价。他倡议要促进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并减轻持续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性影响,解决全球饥饿问题。
粮食安全是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挑战性的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应该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来应对发展难题。从中国角度来说,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1/4的粮食,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奇迹。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同时也说明,中国有能力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不仅是着眼于本国的稳定发展,而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人类共同愿景框架下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发展,不断拓展国内国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加强国际食物贸易合作。近年来,中国培育的花椰菜新品种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销售到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粮食安全关系全球稳定,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在践行大食物观方面,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农业现代化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减贫和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积极推动粮食安全合作,拓展中国粮食供给,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