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为约,“001号合资企业”诞生记
2024-06-19
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对美国展开正式友好访问。此时,两国建交仅20余天。在“破冰之旅”中,中美双方签订了《民用航空运输协定》,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通旧金山直飞北京的航线。
“民航一定要企业化”
要开通远程航班,飞机上就必须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餐食。当时,首都机场的航班配餐由民航北京管理局负责,下属的配餐间只有30多人,盛放餐食的是保温桶、暖水瓶,冰箱是放入大冰块的木柜,大白菜还依赖地窖保存,飞机乘客吃的主要是饼干、煮鸡蛋,再加一点午餐肉。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考察后,认为中国内地没有一家企业有能力提供合格的航空餐食,提出航班经停日本东京,在东京配餐。
“不行,中途停就不叫直航。”邓小平十分坚决。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他坚持配餐必须在北京解决,合资成了解决配餐问题的唯一出路。
1979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消息指出,中国决定与外资合营某些企业,并为此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7月1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此项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外商投资法。这部法规出台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呼之欲出。
中美复航后的航空配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日本和瑞士的企业率先嗅到了商机,纷纷表示愿意合资成立航空餐食公司。但它们条件苛刻,中方不能接受。
香港美心集团老板伍沾德之女伍淑清决心投资后,与内地代表从1979年6月开始谈判,光是当月就谈了3次。为了赶在中美通航前做好配餐,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对伍沾德说:“伍先生,因为中国没有审批中外合资企业的先例,审批还需时日。我们先握握手,一言为定。”伍沾德说:“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相信邓小平先生宣布的改革开放政策。”于是,双方握手为约。
尽管文件还没有批下来,但伍淑清依然在1979年10月下了一张总价达500万港币的设备订单。配餐设备只有美国和德国才有,但它们不卖给中国内地,只能以中国香港的名义买,再从香港运到天津,转到北京。
引进新事物
1980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中外合资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因为享有“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批准文件文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
5月1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及其比例分别是: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资300万元,占股51%;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占股 49%。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家合资企业,它的成立不仅引进了有关法律条文、财务审计制度,还引进了企业管理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也订立了前所未有的标准。有了先进的配套设备,加上不断探索的工艺流程,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迅速占领航空配餐市场。公司开业1年8个月后,中方就将300万元投资额全部收回。公司盈利,员工也连带受惠。有员工回忆,“(20世纪)80年代我一个月基本工资61块钱,加上奖金什么的能有六七百。那个时候,人们普遍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飞机菜单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西式煎牛排、奶油虾球、鹅肝酱、日式照烧鸡、天妇罗等,广受欢迎。而中式烤鸭、无锡排骨、锅塌豆腐等传统菜式也被送上蓝天。给外航的配餐都是中西式兼备,让乘客选择,来华的旅客还没入境就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中国菜。
到1984年时,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已与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在14家通航北京的外国航空公司中,除了英国的航班在中国香港配餐外,其他航线的餐食均由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
到2018年,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员工近3000名,日均配餐量超过10万份,每日配餐航班超过500架次。实现38年连续盈利,累计纳税超过16亿元。
(摘自《同舟共进》 张勋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