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状况分析

2024-06-19高晨曦孙威江任春凤庄长强

中国茶叶 2024年6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

高晨曦 孙威江 任春凤 庄长强

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22L3071)、福建省区域发展项目(2023N3014)

作者简介:高晨曦,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树栽培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通信作者,E-mail:swj8103@126.com

摘要: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进。文章介绍了我国茶通用标准、各茶类标准和茶叶国际标准标准化建设的最新情况,其中分类介绍了乌龙茶类标准、白茶类标准、红茶类标准、绿茶类标准、黄茶类标准、黑茶类标准,以及茉莉花茶类标准;现行有效的茶叶国际标准共31项,此外,还有4项正在研制中。为支持中国标准的“走出去”战略,目前有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出版,3项正在研制中。文章还对标准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茶行业;标准化发展;茶叶标准;国际标准

中图分类号:S571.1;TS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6-25-8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ea Industry Standard System

GAO Chenxi1,2, SUN Weijiang1,2*, REN Chunfeng3, ZHUANG Changqiang4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2. Tea Industr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China; 3. Fujian Provincial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National Processing Food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Fuzhou 350002, China;

4. Liumiao White Tea Co., Ltd., Fuding 3552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a has gradually progress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general tea standard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te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tea standards. Among them, it classified and introduced the standard for Oolong tea, white tea, black tea, green tea, yellow tea, dark tea, and jasmine tea. Currently, there are 31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ea, and 4 more are under development. To support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 for Chinese standards, 23 national standard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3 more are under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lso provided an outlook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a in China.

Keywords: tea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tea industry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我国茶树栽培迄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生产国,我国的茶产业不仅是传统的文化产业,也是各个茶叶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作为一个产茶大国,推动茶叶标准化的发展可以保障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发布,国内标准化领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并且在国际上实现了茶叶标准化的突破,逐渐由参与走向主导。

1  茶叶标准分类简述

根据我国茶叶标准的实际情况,按照标准的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照标准制定的主体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而按照标准对象的基本属性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此外,标准的信息载体可分为标准文件和标准样品。根据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划分,茶通用标准包括基础、质量、方法、物流等标准。各茶类标准则涵盖绿茶类、红茶类、乌龙茶类、黑茶类、黄茶类、白茶类和其他茶类标准。再加工茶类标准则包括花茶类、压制茶类、袋泡茶类、粉茶类、速溶茶类和调味茶类标准[1]。这些不同级别的标准规范了茶叶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对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证茶叶产品的安全和合法性有重要意义。

2  国内茶叶标准情况

2.1  茶通用标准

茶通用标准的内容包括质量安全标准、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1]。质量安全标准方面,常用的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这些标准旨在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包括对污染物的限制和预包装食品的标签要求。方法标准方面,常用的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4—2016)、《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3—2018)、《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193—2017)、《茶叶中茶黄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0483—2013)和GB 23200系列的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等,这些标准规定了茶叶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各种元素、卫生指标和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基础标准方面,常用的标准包括《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4487—2017)、《初制茶厂清洁化生产规范》(DB35/T 1988—2021)、《茶叶赛事 组织通则》(DB35/T 2057—2022)、《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18797—2012)、《茶叶分类》(GB/T 30766—2014)、《茶叶贮存》(GB/T 30375—2013)、《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B/T 32744—2016)和《茶叶加工术语》(GB/T 40633—2021)等。

2.2  各茶类相关标准

2.2.1  乌龙茶类标准

乌龙茶是原产于我国的一个品质风格独特的茶类[2]。截至2023年12月3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我国乌龙茶相关的国家标准共14项(表1),其中包括《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0357.1—2013)、《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5863—2018)和《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9562—2020)4项基础标准。此外,还有9项产品标准,包括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等。《诏安八仙茶》(GH/T 1236—2018)和《漳平水仙茶》(GH/T 1241—2019)2项行业标准也填补了国家标准的空白。

近年来,全国各茶叶产销区域加强了乌龙茶标准化工作,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乌龙茶地方标准33项,覆盖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江苏等全国8个乌龙茶产销区域,其中数量位列前三的是福建(14项)、广东(8项)、广西(4项)。

2020年发布的台式乌龙茶系列标准由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牵头起草,包括《台式乌龙茶》(GB/T 39563—2020)和《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9562—2020)2项国家标准,以及福建省地方标准《台式乌龙茶 茶树品种》(DB35/T 1907—2020)、《台式乌龙茶 茶树栽培管理技术规范》(DB35/T 1908—2020)和《台式乌龙茶冲泡与品鉴方法》(DB35/T 2017—2021)。台式乌龙茶系列标准涉及了从茶园到茶杯全产业链的标准,填补了台式乌龙茶及其加工技术方面标准的空白,对促进两岸茶叶技术交流与推进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共有19家社会团体发布乌龙茶团体标准,分布于福建、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等7个省份。其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和建瓯市北苑贡茶协会各发布5项,数量最多。

2.2.2  白茶类标准

白茶原产于中国,主产于福建省[3]。白茶产业在过去的10年发展快速,2023年,全国白茶产量达10.02万t,较前一年增长0.57万t,增长率达6.03%[4]。随着白茶产业规模的扩大,与之相关的标准的完善与应用迫在眉睫。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白茶国家标准共4项,其中,产品标准3项、基础标准1项,包括基础规程标准《白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3—2016),产品标准《白茶》(GB/T 22291—2017)、《紧压白茶》(GB/T 31751—2015)和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政和白茶》(GB/T 22109—2008)。

白茶行业标准《紧压白茶加工技术规范》(GH/T 1242—2019)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发布,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该标准对紧压白茶的加工流程进行规范,对原料选择、制作工艺及成品质量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有助于指导生产加工相关人员的操作及标准化生产。

各白茶产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特色还制定了白茶地方标准。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白茶地方标准共17项,覆盖福建、江苏、陕西、湖南、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白茶产销区域,其中,福建省9项,江苏省、陕西省和湖南省各2项,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1项。此外,孙威江教授牵头起草的福建省地方标准《传统白茶形态图卡》(DB35/T 2180—2024)已于2024年5月发布,并即将于2024年8月实施。。

共有50家社会团体发布白茶团体标准,其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以11项发布数位列第一位。大量茶叶科研单位对陈年白茶的品质及保健功能开展了研究工作,发现白茶品质功效因陈化发生变化。近年来,市场上陈年白茶产品大量涌现,产生了“老白茶热”现象[5-7]。整体来看,陈年白茶在市场上的价格普遍高于新茶,因此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产品陆续出现,造成白茶市场混乱现象[8]。继2018年发布《白茶仓储规范》(T/CTSS 1—2018)后,孙威江教授团队于2022年牵头制定了《陈年紧压白茶》(T/CSTEA 00054—2023)团体标准,标准规定了陈年紧压白茶的产品分类、要求、检验方法等,对陈年紧压白茶样品分类及感官品质特征作了详细描述,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白茶市场和促进茶叶市场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2023年,《建阳小白茶冲泡与品鉴指南》(T/MCYX 011—2023)、《建阳水仙白茶冲泡与品鉴指南》(T/MCYX 010—2023)和《松溪九龙大白茶 白茶冲泡与品鉴》(T/CSTEA 00062—2023)团体标准的发布有助于引导福建地方特色白茶的科学品饮方式,并展示产品独特的品质风味。

2.2.3  红茶类标准

在六大茶类中,红茶是全球销量最高的茶类,约占茶叶国际贸易总量的70%,同时也是新茶饮最常见的基底茶。红茶经全发酵后,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其香气、口感与奶香相结合,可产生独特而悦人的品质[9-11]。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红茶国家标准共6项,包括红碎茶、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米砖茶4项产品标准、1项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1项加工规范标准,这些标准为红茶的生产、质量控制和地理标志保护提供了指导。除此之外,《地理标志产品 坦洋工夫》(GB/T 24710—2009)的外文版已于2018年获得立项批准,并于2019年正式发布,这也是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类国家标准的第一项外文版标准。

红茶相关行业标准共10项,其中,农业农村部制定的行业标准有3项,分别为《红茶》(NY/T 780—2004)、《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范》(NY/T 3222—2018)和《红茶中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NY/T 3675—2020),这些标准主要涵盖红茶的品质要求和生产工艺规范等方面。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制定的行业标准有7项,包括《花果香红茶》(GH/T 1382—2022)、《信阳红茶》(GH/T 1248—2019)和《英德红茶》(GH/T 1243—2019)等。这些行业标准的制定,旨在统一红茶产品的质量要求,并规范红茶的生产。通过标准的制定,可以确保红茶产品的质量稳定,并满足不同类型红茶的市场需求。

各红茶产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产品特色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红茶地方标准共57项,覆盖贵州、福建、广东、安徽等13个红茶产销区域。其中,贵州省12项,福建省和湖南省各7项,数量位列前三。2021—2023年,共有26项红茶地方标准发布并实施,如《地理标志产品 昌宁红茶》(DB53/T 856—2023)、《信阳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DB41/T 716—2023)和《广西野生红茶感官审评规范》(DB45/T 2691—2023)等。这些地方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升当地红茶产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保障红茶产品质量,促进红茶产业健康发展。共有11家社会团体发布了红茶团体标准,其中,湖南省茶叶学会发布17项,位居各团体首位。

2.2.4  绿茶类标准

绿茶作为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茶类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2]。在全球茶文化中,绿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推崇。

我国现行的绿茶类相关标准是在1949年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国家标准17项(表2)。自2008年起,GB/T 14456绿茶系列标准逐渐修订和完善;从2000年开始,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部署,我国开始制定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标准。其中,《原产地域产品 龙井茶》(GB 18650—2002)是我国绿茶乃至茶叶领域第一个原产地域产品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08年修订为《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GB/T 18650—2008)。目前,绿茶类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共11项。

自200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发布了多项绿茶产品的行业标准,如安徽省的黄山毛峰茶、江苏省的碧螺春茶、浙江省的紫笋茶和径山茶等,这些标准规定了各项绿茶的术语、产品及检验规则等。此外,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1年发布了《绿茶低温储藏保鲜技术规范》(NY/T 3913—2021),该标准规定了绿茶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术语与定义,并提出了绿茶在贮藏时的质量要求、储藏设备与环境条件、绿茶贮藏技术等方面的相应要求,为绿茶的保鲜储藏技术提供了标准依据。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绿茶地方标准覆盖江西、贵州、湖北等17个绿茶产销地区。近3年来,《精制川茶 卷曲形绿茶加工工艺技术规程》(DB51/T 2915—2022)、《精制川茶 扁形绿茶加工工艺技术规程》(DB51/T 2914—2022)、《梵净山 卷曲形绿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06/T 164—2023)和《梵净山 条形绿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06/T 165—2023)等不同形状绿茶地方标准陆续发布,丰富并规范了绿茶加工工艺技术规程。此外,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马图绿茶》(DB4414/T 15—2022)和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含眉绿茶》(DB34/T 4529—2023)也丰富了绿茶地理标志保护区的范围,推动了地方特色绿茶产业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近3年来,绿茶类团体标准大量发布,以“绿茶”为检索词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进行检索显示,目前现行有效的绿茶类团体标准共141项,其中,西湖龙井团体标准8项、黄山毛峰团体标准1项、安吉白茶团体标准3项、信阳毛尖团体标准7项、庐山云雾团体标准2项,太平猴魁团体标准1项。各绿茶产区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茶叶产品品质进行全方位规范化要求,有利于提高绿茶的品质及其稳定性,提升品牌影响力。

2.2.5  黄茶类标准

黄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之一,具有悠久的产销历史,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闷黄”工艺赋予黄茶独特的“黄汤黄叶”品质[13-14]。黄茶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浙江和湖南等地[15],作为我国一类特色茶,黄茶类标准相较于其他茶类较少。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国家标准2项,分别为《黄茶》(GB/T 21726—2018)和《黄茶加工技术规程》(GB/T 39592—2020)。行业标准共2项,分别为《蒙顶山茶 第3部分:黄茶》(GH/T 1351—2021)和《莫干黄芽茶》(GH/T 1235—2018)。地方标准共9项,分别为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霍山黄芽》(DB34/T 319—2012)、《地理标志产品 霍山黄大茶》(DB34/T 3020—2017)和《皖西黄茶加工技术规程》(DB34/T 2891—2017),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远安黄茶》(DB42/T 1015—2014)和《远安黄茶加工技术规程》(DB42/T 1799—2022),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岳阳黄茶》(DB43/T 769—2013)、《地理标志产品  岳阳黄茶 第3部分:标准茶园建设》(DB43/T 1858.3—2020)和《地理标志产品 岳阳黄茶 第2部分:加工技术》(DB43/T 1858.2—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黄茶加工技术规程》(DB45/T 1255—2015)。

黄茶类团体标准共21项,涉及10个社会团体,覆盖湖南、山东、四川、浙江、湖北和广东6个黄茶产销区域。其中,湖南省发布8项,位列第一。近3年,黄茶类团体标准共发布并实施15项,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岳阳黄茶 茉莉黄茶》(T/YYSCX 005—2022)、《江门黄茶》(T/GDNB 107—2022)和《马边彝黄茶》(T/MBYZZZXCX 003—2023)等产品标准,《远安黄茶冲泡技术规程》(T/CTSS 53—2022)等方法标准,以及《岳阳黄茶机制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规范》(T/YYSCX 008—2023)等基础标准的相继制定,不断完善着黄茶标准体系。

2.2.6  黑茶类标准

黑茶是一种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并形成特征性品质的特色茶类[16],其主要品类包括黑砖茶、茯砖茶、普洱茶、六堡茶、康砖茶和花砖茶等。紧压黑茶系列国家标准是我国首批制订的茶叶国家标准,包括《紧压茶 黑砖茶》(GB/T 9833.2—1988)、《紧压茶 花砖茶》(GB/T 9833.1—1988),这些标准于1988年颁布实施。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20项黑茶类国家标准(表3)。其中,《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 22111—2008)于2008年进行修订,8项GB/T 9833黑茶紧压茶系列标准也于2013年进行修订,针对水浸出物指标、冠突散囊菌和非茶类夹杂物指标、铅限量问题和判定规则进行修改,标准的要求和内容更趋合理,及时适应了日趋严格的市场变化。此外,2016—2018年制定的5项新一批GB/T 32719黑茶系列标准,提升了我国黑茶的标准化水平。

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2015—2019年制定黑茶类行业标准6项,包括《雅安藏茶》(GH/T 1120—2015)、《固态速溶普洱茶》(GH/T 1244—2019)和《茶叶氟含量控制技术规程》(GH/T 1126—2016)等。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黑茶地方标准39项,其中,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项黑茶标准,包括安化黑茶系列标准19项及1项《黑茶包装纸通用技术要求》(DB43/T 1708—2019)。其次是云南省,共发布12项普洱茶系列地方标准。此外,还有江苏省发布的《白叶黑茶加工技术规程》(DB32/T 3858—2020),四川省发布的《四川黑茶加工工艺通用技术要求》(DB51/T 3072—2023)和《茯砖茶加工技术规程》(DB51/T 820—2008),陕西省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泾阳茯砖茶技术规范》(DB61/T 920—2014),贵州省发布的《梵净山 黑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06/T 167—2023),安徽省发布的《黟县黑茶加工技术规范》(DB3410/T 17—2022)和成都市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邛崃黑茶》(DB5101/T 87—2020)。

黑茶类团体标准共30项,其中包括普洱茶类18项。团体标准中,地域性分布较地方标准更为广泛,共包含云南、广东、天津、福建、四川、贵州、湖南、山东、湖北、浙江和西藏11个地区的24个社会团体。团体标准的制定顺应了黑茶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及人们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

2.2.7  花茶类标准

花茶产品主要以茉莉花茶为主,茉莉花茶是将茶坯与茉莉鲜花拼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17]。中国的茉莉花主要产区包括福建福州市、四川犍为县、广西横州市和云南元江县。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不同茶类毛茶精制成的茶坯均可与茉莉花拼和窨制加工成茉莉花茶,其中绿茶是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类。茉莉花茶既是中国绿茶消费延伸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中能够形成特色的主要茶类之一[18]。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茉莉花茶国家标准共2项,分别为《茉莉花茶》(GB/T 22292—2017)和《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4779—2017),对茉莉花茶产品和茉莉花茶加工的要求等进行规定。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农业农村部颁发了《无公害食品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NY/T 5245—2004)和《茉莉花茶》(NY/T 456—2001)2项行业标准。目前现行有效的茉莉花茶地方标准主要由福建、重庆和广州发布,其中地理标志产品标准3项。此外,还有《茉莉花茶冲泡与品鉴方法》(DB35/T 1634—2016)和《茉莉花茶》(DB50/20—2008)。茉莉花类团体标准共8项,其中有7项为近3年发布,主要由四川、广西、湖南、重庆和山东发布,其中,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仅有《地理标志产品 犍为茉莉花茶》(T/QWCX 001—2022)1项。

3  ISO茶叶国际标准概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负责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工作,ISO/TC34/SC8工作组则负责茶叶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包括不同茶类的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包括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良好加工规范(含物流)等标准的制定,工作组旨在保障国际贸易中茶叶的质量,以确保满足消费者对于茶叶品质的需求。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的茶叶国际标准共31项,除2020年及以前发布的26项[19],近3年有2021年发布《固体速溶茶-规范》(ISO 6079: 2021)和《绿茶-术语》(ISO 18449:2021),其中,《绿茶-术语》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杨秀芳研究员作为召集人组建的ISO/TC34/SC8/WG10(绿茶术语工作组)研制的,这是我国专家牵头研制发布的第一项茶叶领域国际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绿茶的品类、干茶外形、茶汤色泽、香气和滋味的术语和定义,为绿茶在国际贸易中的感官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升绿茶的国际地位和促进我国绿茶的国际贸易。此外,我国专家牵头研制的《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2022)和日本专家牵头研制的《抹茶》(ISO/TR 21380:2022)2项国际标准于2022年发布。其中,《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是由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作为召集人组建的ISO/TC34/SC8/WG7(乌龙茶和白茶工作组)研制的,该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国际市场乌龙茶的品质,并推动乌龙茶国际贸易的有序化、高效化发展[20];2023年发布的《茶叶分类》(ISO 20715: 2023)是由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作为召集人组建的ISO/TC34/SC8/WG6(茶叶分类工作组)研制,该标准对茶叶的分类进行了科学界定,提高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茶的认知和认可。

此外,杨秀芳研究员作为召集人组建的ISO/TC34/SC8/WG14(茶多酚工作组)研制的《茶多酚提取物: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5642:2024),已于2024年5月发布;宛晓春教授作为召集人的茶叶分类工作组正在研制《茶叶化学分类》(ISO/CD TS 5617),该标准于2022年7月立项;孙威江教授作为召集人组建的乌龙茶和白茶工作组正在研制《白茶-定义和基础特征》(ISO/NP 20680),该标准于2023年5月立项;李大祥教授作为召集人的《茉莉花茶定义和基本要求》(ISO/NP 20680)也于2023年正式立项。由我国牵头提出、研制和发布的系列茶叶国际标准,有助于茶叶“中国标准”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助力我国茶叶企业实现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4  国内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

为支持中国标准的“走出去”战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需求,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进行国家标准外文版的翻译工作,除2020年统计完成的16项英文版出版项目外[19],《黄茶》(GB/T 21726—2018)、《袋泡茶》(GB/T 24690—2018)及5项GB/T 14456绿茶系列标准英文版均已于2021—2022年陆续发布。此外,《地理标志产品 福州茉莉花茶》(DB35/T 991—2010)地方标准英文版于2022年2月通过审查,顺应了市场需求,促进了福州茉莉花茶独特茶文化的推广,扩大出口;DB43/T 657安化黑茶系列地方标准英文版、法文版于2023年7月发布,促进了安化黑茶品牌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白茶》(GB/T 22291—2017)和《白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3—2016)2项白茶国家标准英文版均于2023年7月通过审查,可作为我国主导白茶国际标准的基础,提升我国白茶产品的国际认可度。

5  茶叶标准建设展望

我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丰富的茶树资源、完善的茶产业链、大规模的茶叶产量与广大的消费市场,这均为我国茶叶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国茶行业标准建设仍将继续向前发展,未来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升标准意识,培养专业的标准化人才队伍。随着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不断推进,需要具备茶学专业知识并能应用英文熟练且准确地表达、了解国内外标准制定规则的人才。第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引导各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以提升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增强茶产业的稳定性。第三,加强茶叶标准的宣贯和应用实施。尽管我国现有的茶叶相关标准种类较多且涵盖面广,但实际应用实施的范围有限,因此需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宣贯工作,通过标准化工作来有效引导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四,加强国家标准的外文版翻译工作,并积极推广应用。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标准的认可度,并促进标准的国际应用,推动中国的茶叶标准走向国际。第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继续积极组织承办和参与茶叶国际标准会议,提升我国专家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中国专家在茶叶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茶叶国际标准化领域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秀芳. 茶叶标准化“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J].中国茶叶, 2021, 43(10): 41-45, 71.

[2] 黄慧清, 郑玉成, 胡清财,  等. 基于SBSE-GC-O-MS技术的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24, 45(1): 101-108.

[3]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等.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67-680.

[4] 梅宇, 梁晓. 2023年我国茶叶产销及进出口形势分析[J]. 中国茶叶, 2024, 46(4): 18-26.

[5] 谢克孝, 王志华, 张宁宁, 等. 不同年份白茶饼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变化与通径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24(1): 252-262.

[6] WANG Z H, WANG Z H, DAI W 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l dynamics, phenols and antioxidant capability during compressed white tea storage[J/OL]. LWT, 2023, 174: 114418.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2.114418.

[7] WANG Z H, WANG Z H, DAI H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roma and bacteria related to aroma evolution during long-term storage of compressed white tea[J/OL]. Frontiers in Nutrition, 2022, 9: 1092048. https://doi.org/10.3389/fnut.2022.1092048.

[8] 王志华, 薛志慧, 朱文伟, 等. 基于GC-IMS的不同年份紧压白茶挥发性物质分析[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21, 40(8): 85-94.

[9] 银霞, 童彤, 肖扬波, 等. 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作及品质分析[J].茶叶科学, 2022, 42(6): 875-885.

[10] MAO Y L, WANG J Q, CHEN G S, et al. 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lack tea infusion on the color of milky tea[J/OL].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1, 139: 109945. 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0.109945.

[11] 李苏童, 杨兴辉, 刘少群, 等. 从茶叶基底看新式茶饮的创新与发展[J]. 中国茶叶, 2023, 45(12): 25-33.

[12] 郭雅玲. 中国古代发现和利用茶的成就[J]. 福建茶叶, 2007, 29(4): 44-45.

[13] 葛天睿, 王志远, 张娜, 等. 黄茶品质化学成分及闷黄工艺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14(23): 255-263.

[14] 夏红玲, 苗爱清, 陈维, 等. 闷黄对黄茶香气特征及关键香气化合物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44(7): 28-37.

[15] 葛天睿, 王志远, 张娜, 等. 黄茶品质化学成分及闷黄工艺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14(23): 255-263.

[16] 陈慧, 杨丽玲, 陈金华, 等. 控温渥堆对黑毛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2, 42(5): 717-730.

[17] 陈梅春, 张海峰, 朱育菁, 等. 茉莉花茶窨制过程香气形成机制的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 7(4): 1546-1553.

[18] 刘仲华. 茉莉花茶产业概况与创新发展[J]. 中国茶叶, 2021, 43(3): 1-5.

[19] 杨秀芳. 中国从事ISO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概述[J]. 中国茶叶加工, 2020(4): 86-88.

[20] 陈志丹, 李琳玉, 黄艳, 等. 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2022)解读[J]. 中国茶叶, 2023, 45(6): 22-25.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
腐蚀控制领域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出版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CTTC中纺标:国际标准诞生记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我国镁及镁合金相关项目获国际标准立项
两个中医药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制定首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
我国主导的未来网络国际标准即将发布
我国首个家具国际标准提案在ISO成功立项
最新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