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调适: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南进战略研究

2024-06-19刘越

中共党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四军

刘越

〔摘要〕皖南事变前,新四军被赋予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发展方向由江南转向苏北。事变后江南新四军遭受重创,但并未放弃对江南的经营,苏南、皖南与浙东均有新四军的活动。新四军在南进过程中遭到日伪军与国民党的双重阻击,迟迟未能在江南开创稳定局面。至1944年前后,伴随发展战略的新一轮调整,新四军得以大规模南进至苏南与浙江,直至抗战结束。新四军南进过程中的种种调适,反映了中共在战争环境下以抗战大局为重的态度与高超的战略智慧。

〔关键词〕新四军;南进战略;浙东抗日根据地;江南抗战

〔中图分类号〕D231;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3815(2024)-02-0062-14

Dilemmas and Adjustments: A Study of the New Fourth Armys Southward Strategy

after the Southern Anhui Incident

Liu Yue

Abstract: Before the Southern Anhui Incident, the New Fourth Army was tasked with the strategic mission of developing Central China, with a focus shifting from Jiangnan to Northern Jiangsu. Following the incident, the New Fourth Army in Jiangnan suffered heavy losses but it did not abandon its operations in Jiangnan and it carried out activities in Southern Jiangsu, Southern Anhui, and Eastern Zhejiang. During its southward advance, the New Fourth Army faced dual resistance from the Japanese puppet forces as well as from the Kuomintang, thus delaying the enforcement of stability in Jiangnan. In about 1944, and until the end of the war, with a new round of strategic adjustments, the New Fourth Army successfully expanded southward to Southern Jiangsu and Zhejiang on a large scale. The various adjustments made during the New Fourth Armys southward advance were a reflection of the CPC placing a priority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of its adept strategic wisdom during the wartime conditions.

194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就皖南事变中新四军自身问题进行检讨认为,事变之所以发生,与新四军领导人不服从北上指示有着密切关系《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1941年1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1页。。新军部在盐城的重建,标志着新四军将经营重点放在江北地区,但江南地区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且新四军已在此战斗数年,显然不可能将其完全放弃。

事实上,中共中央在皖南事变后并未放弃江南,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江南地区的新四军力量,但学界对此复杂且曲折的南进战略少有提及关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南地区的研究,有吴敏超的《苏南反“清乡”:中共干部汪大铭的作战与生活》(《史学月刊》2019年第6期);关于浙东抗日的研究,有杨福茂等的《浙东革命根据地斗争概要》(《杭州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金普森的《新四军与浙江省区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曾林平的《从南下到北上——论抗战胜利前后战略转变中的浙江新四军》(《浙江档案》2015年第8期)。。尽管中共中央对新四军重返江南作出指示,但这仅是宏观层面的指导,在为新四军提供战略指导的同时,亦为中央与新四军各自的行动留下极大的空间,各方政策不断随时势而变。政策的宏观性与战场的复杂性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南进战略存在巨大的张力。本文拟对1941年至1945年新四军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困境以及对南进战略的不断调整进行梳理,突出中共中央与新四军面对国民党、日军、伪军多方势力及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其决策形成的曲折性,尽可能彰显抗战历史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一、皖南事变后南进战略的提出

对于国共两党来说,1940年都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而引发本年两党军事关系持续深刻调整的核心驱动,是中共敌后抗战军事实力的发展壮大,至1940年8月,中共掌握的军队已由抗战爆发时的5万人增长至50万人,这意味着在华北与华中两片区域内的国共两党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与转折李雷波:《一九四〇年国共军事关系的多重互动》,《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5期。。这一年国共两党的军事斗争还与中共必欲独立自主地发展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参见杨奎松:《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吴敏超:《新四军向苏北发展中的国共较量》,《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1期。。这些变化与皖南事变的爆发,也彻底改变了新四军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皖南事变对中共而言是一场巨大损失,但也推动了中共抗战策略的转变。对外,中共中央就事变与国民党展开激烈交锋,毛泽东提出“我们领导的军队已经被宣布为叛变,我们已无任何可能再与蒋介石发生关系”,其目的是通过与国民党据理力争为新四军接下来的发展争取最大限度的独立权。对内,中共中央就事变发生的党内因素进行分析,尽最大可能避免重蹈覆辙。事变后,中共中央就事变前项英、袁国平二人的错误向全军干部提出要求,即军队干部由于“中国革命中长期分散的游击战争特点所养成的独立自主能力”,决不能发展到“不服从中央领导与中央军委指挥”的地步《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1941年1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第33页。。

对外据理力争,对内改正巩固,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刻意挑起内战之时,化被动为主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日蒋矛盾仍是目前的基本矛盾,我们仍须尽量利用之,使时局再拖几个月的可能性仍是有的。”《毛泽东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268页。通过谈判,新四军既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整时间,又得以在华中摆脱国民党的控制。但事变解决后,中共中央就面临着是否有必要派兵重返江南并重建根据地的问题。

1941年1月22日,军部就如何应对国民党可能发起的下一轮进攻作出部署,“我华中及山东各部为坚持抗日根据地,打破反共军之进攻,以争取时局好转之任务,必须坚持苏南阵地,不让反共军北渡长江”《刘少奇、陈毅、赖传珠致各部电》(1941年1月22日),《新四军·文献》第4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121页。。此处军部虽提及要坚持苏南阵地,但其目的仅是暂时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并非长远的军事部署。与军部不同,中共中央并未将江南仅定位为阻击国民党进攻的一道“关卡”,对江南地区下一步的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28日,毛泽东提出在事变中被打散的新四军首先前往皖南集合并留在皖南继续作战,以方便新四军“将来向南发展,扰乱国民党后方”《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刘少奇等电》(1941年1月28日),《新四军·文献》第4册,第157页。。几天后,毛泽东就华中地区的发展提出全盘性计划,即新四军在华中应着重于鄂豫陕边、江南根据地和苏鲁战区三个方向,而江南根据地具体可分为苏南、皖南、浙东、闽浙赣边4个部分《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于三个基本战略区》(1941年2月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21—623页。。

毛泽东之所以将江南根据地视作发展华中的重要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其一,毛泽东在指示中一改之前中共中央对于华中根据地范围的界定,开始将以往与华中处于平行地位的江南纳入华中根据地的范围当中。由此可见,随着局势的变化,尤其是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再受国民党管制的情况下,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一月十七日后形势大部改变了,过去项英错误的南进政策,用在今后就是正确的。”《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于三个基本战略区》(1941年2月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第622页。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南元气大伤,此时将江南纳入华中范围,采取江北江南一盘棋的思路,借用江北力量推动江南的发展。而新成立的华中局正是中原局与东南局融合后的结果,其目的也是希望实现江北江南统筹发展。其二,从新四军整体发展战略来看,确立对以苏北为核心的华中地区的控制后,新四军向东即大海,很难继续发展,向北是八路军的作战区域,向西则为桂系控制的第五战区,且逼近国民党政府所在的大后方,不适合大举用兵。要实现新四军的下一步发展,除巩固已有根据地外,必须谋求新的突破。由此反观毛泽东所提向鄂豫陕边、江南区、苏鲁区三个方向发展华中根据地的设想,较为现实的即向江南发展。其三,若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江南地区是日伪统治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京沪杭甬所在的长三角地区,不但是日本维持海上交通线的重要保障,也是国民党在敌后的“重要经济来源”《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在抗战局势异常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放弃江南即意味着新四军将可以提供充足物资支持的江南拱手让人。

根据中央指示,改组之后的新四军6师、7师分别活动于苏南与皖江地区,承担新四军发展江南的任务。新四军改编完成后,其全新任务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刘少奇令4师彭雪枫部主力、5师李先念部主力“到新黄河以西去建立一根据地,为我华中、华北部队打开一条西进出路”,希望新四军在“河南豫西及陕南建立根据地”《刘少奇、陈毅致彭雪枫等电》(1941年2月5日),《新四军·文献》第4册, 第186页。;另一方面,刘少奇命令皖东新四军“负责到江南芜湖附近建立根据地,江南部队不必到江北来了,已来的休息一时期仍回江南活动”,江南最好要建立一支“二三千人枪的支队,在战略上亦极关重要,即替我们开辟了南进出路”《刘少奇致张云逸等电》(1941年2月8日),《新四军·文献》第4册,第192页。。2月10日,刘少奇、陈毅约见中共皖南特委书记谭启龙,希望在江南成立“江南区党委”,以谭启龙为书记,其任务“是以苏中为依托,向江南发展”《陈毅年谱》(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9—340页。。

总之,在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两个月之后,新四军在江南重新树起抗战旗帜。至1941年3月中下旬,随着皖南事变余波的结束与新四军改编完成,中共中央不但在与国民党交涉过程中成功通过有理有据有节的政策实现了时局的缓和,也推动新四军正式开启艰难曲折的南进之路。

二、日军“清乡”与新四军南进的多次尝试

1941年2月,新四军7个师宣告成立,随后身处苏南的6师开始执行南进任务。尽管新四军对江南这片土地并不陌生,但相较于皖南事变之前,形势已是全然不同。华中“敌我顽的三角斗争是长期性的,三方中无论哪一方均不可能迅速解决问题”,对此,毛泽东要求新四军在作战略部署时,“须适应上述根本情况,作长期打算,勿为临时消息所左右”,尤其是牵涉部队的“西调南调须加谨慎,以免顾此失彼”《对山东华中战略部署的意见》(1941年4月5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册,第637页。。因此,新四军实施南进战略时更须小心翼翼,以免影响大局,其行动既要完成抗日与发展任务,又要遵守中央指示,不能“趁机向国民党地区扩展”《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张云逸等电》(1941年4月11日),《新四军·文献》第4册,第292页。。

新四军重组后不久,华中日伪军发起“清乡”运动。汪伪政府成立后,处其统治核心区域的新四军对其产生巨大威胁。日伪军将新四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通过无孔不入的武力“清剿”与严密的物资封锁,对“占领区内的共产党军队,依靠军政一致的政策,积极地肃清处理之”《中国派遣军长期作战政治策略指导方针概要(节译)》(1941年1月),余子道等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清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9页。 ,达到“共匪绝迹,苏解倒悬”的目的《清乡工作之意义——关于设立清乡委员会的谈话》(1941年5月11日),《汪精卫国民政府“清乡”运动》,第2页。 。自1941年开始,日伪军在“昆山、苏州、无锡、常州一线以北的扬子江南岸地区”,针对重建的新四军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清剿” 《清乡工作与治安强化运动》(1941年7月19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3册,中华书局,2020年,第44页。 。与单纯的军事“扫荡”不同,“清乡”首先使用武力进行全面“扫荡”,随后展开政治攻势,通过军政合作的方法“清除潜伏地下敌人”,最终使汪伪政府在各地得以建立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彻底清除新四军开展游击战和发动民众的基础《关于清乡工作》(1941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3册,第48—49页。。

1941年7月,日伪军调动7万军队,在飞机、汽艇的配合下,正式开启“清乡”运动《苏南反清乡斗争》,(1942年6月25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3册,第271页。。与江北相比,苏南地理环境对新四军来说并不占优势,这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成为日伪军针对新四军的“天然封锁网”。横贯东西的长江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将新四军的活动区域隔开,使“江南部队处于比较孤立的境地”《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7月13日),《新四军·文献》 第11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152页。。此外,活跃在苏南的6师规模较小,面对日伪军“占据交通城镇”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以及将新四军活动区域“隔断为大块小块”,使其“成笼中之囚,行动拘限”的企图,他们能够采取的措施极为有限《清乡计划》(1941年11月1日),《汪精卫国民政府“清乡”运动》,第15—16页。 。正是凭借这样的地理条件,日伪军利用其独有的船舶与汽艇在苏南水网四处横行,其发动的渔网式排查与“清乡”活动对新四军产生了严重威胁据6师干部王直回忆,苏南新四军活动的地区仿佛是由河、湖、道路交叉而成的“一个棋盘”,而新四军则要在“敌人梅花桩里穿插活动”,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王直:《一年斗争的回顾》(1943年),马洪武等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48—549页。 。

面对日伪军的“清乡”,新四军不但行动受限,在道路被阻、粮食缺乏的情况下,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对此,军部下令6师除日伪军发动进攻外,暂时停止主动进攻,以免“遭敌伪报复与扫荡”《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谭震林电》(1941年5月28日),《新四军·文献》第5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42页。 ,生存取代发展成为苏南新四军的首要任务。尽管军部接连发出保存力量的命令,但在日伪完全控制主要交通要道及水网地区的情况下,6师遭遇失败。陈毅不得不承认,“从七月以来,敌对苏南六师‘清剿,现尚未完结。我十八旅部队在苏南常熟、太仓地区,已完全失败。在江阴、常熟、无锡、太仓地区,亦受损失颇大”《陈毅、刘少奇致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电》,(1941年8月10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57—558页。。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苏南6师“大部分向苏北地区安全转移”唐生明:《我奉蒋介石命参加汪伪政权的经过(节录)》(1963年10月),《汪精卫国民政府“清乡”运动》,第100页。 。1941年8月,1师与6师师部合并,随后与18旅陆续北上至苏中地区,暂避日伪“清乡”《粟裕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6师在江南仅剩16旅继续与日军作战,但在11月的“清乡”中,该旅同样遭遇失败,旅长罗忠毅与政委廖海涛在作战中牺牲《赖传珠日记(1934.10.16—1950.4.30)》(1941年12月3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45页。。面对苏南斗争的困境,军部向中央作出检讨。陈毅总结了数月以来苏南反“清乡”斗争局部失败的两点原因:一是“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作敌伪工作。当地干部培养发挥不够”;二是“地形狭窄,河网纵横,敌于利用地形上占绝对优势,所以为客观原因”。《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毛泽东等电》(1941年9月11日),《新四军·文献》第5册, 第311页。6师师长谭震林更是直言:“我部自江南移到江北来……这是中国抗战的损失……我们已把铁路以北、长江以南地区放弃了。”谭震林:《江南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在苏中三分区司令部营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1941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等编:《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

在6师遭遇“清乡”困境的同时,7师也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威胁。 该师虽未处于汪伪统治核心,但由于皖江地区“扼制着长江下游咽喉和淮南路两侧……不但向四周发展有广阔前途,而且还可以成为沟通苏北军部、淮南二师与鄂东五师、苏南六师的枢纽”《皖江的抗日斗争》,《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233页。,一直为国民党所忌惮。国民党曾多次制订针对7师的“清剿”计划,并竭力阻止其与新四军其他各师之间的打通计划。对此,军部建议7师在坚持统一战线原则基础上坚决自卫,同时应将战场尽量向敌伪区扩大,使皖南成为新四军“自由穿插、回旋、不受阻碍”的流动区,切忌使部队处于固定停滞状态《陈毅、刘少奇致曾希圣电》(1941年8月21日),《皖江抗日根据地》,第30页。 。1941年10月,国民党趁新四军应对“清乡”之时,针对新四军重建皖南根据地的行动,向新四军活动较多的繁昌、铜陵等地发起进攻。与以往不同的是,国民党与日伪“清乡”一样更加重视政治层面,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之要旨”,企图使新四军“无从潜踪”《第二十三集团军“清剿”皖南新四军的计划》(1941年10月5日), 《新四军·参考资料》第6册,2015年,第50页。。7师“因顽敌屡次进攻,敌顽双方筑据点后,地区缩小,部队活动困难”《刘少奇年谱(1898—1949)》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18页。。

江南面临危机之时,苏北同样遭遇日军大举进攻。7月上旬,日军大举进攻军部所在地盐城,22日占领盐城。对此,刘少奇等在电报中直言:“从江南、江北经验证明,在水网地区与敌伪进行游击,对我不利……主力部队活动已甚困难”。军部向中共中央提议,在向东为海洋阻隔且向南向北均遭遇“清乡”的情况下,将新四军改而沿长江向西发展,并与活跃于鄂皖地区的5师李先念部打通联系,争取开创大别山战略根据地《陈毅、刘少奇致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电》(1941年8月10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第558页。。但是,中共的抗战方略不仅要考虑国共合作大局,还受到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且前者往往受制于后者。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到,战争全局“决定于苏联打胜仗”,如果能“制止德军攻势,则大局最有利”,但若“列宁格勒、莫斯科两城不守,则日必攻苏。苏之困难加重,将变为长期战争”。受此影响,中央认为“我军各种条件均弱”,“大规模动作仍不适宜,还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的方针”最为合适《毛泽东致刘少奇电》(1941年7月18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第508页。 。在中央强令各地不可有大动作的克制阶段,新四军大举西进,显然有违中央的指示。

主力既无法西迁,军部打算将其南迁至苏南、浙江一带以拓展活动空间。在军部上报中央前,首先提出这一建议的是1师师长粟裕。该师的活动区域为临近长江北岸的苏中地区,面积狭小、河网密布且身处汪伪政府统治核心,粟裕“已感苏中兵力过于拥挤”《粟裕致新四军首长电》(1942年6月5日),《新四军·文献》第7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301页。,且日伪据点“仅一九四一年中,苏中范围就增加了二百多处”,大量据点的存在“把我初建的抗日根据地分割开来,使我大部队活动困难,形成大面积的拉锯战,斗争十分艰苦”《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280页。 。为此,粟裕一直谋求突破,以避免像6师那样被日伪军步步蚕食。他向军部建议,新四军应该分两步实施南进策略,一方面派遣1师渡江南进,另一方面则令6师前往浙西一带发展以开辟新的活动空间《建议加强苏南浙东力量和向苏浙皖边区发展》(1942 年 6 月 5 日),《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 124页。。军部将粟裕建议上报中央,希望得到支持。陈毅甚至设想成立东南的战略单位,“派我去我亦愿意作此工作,我现职可由谭震林接充”《陈毅致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电》(1942年6月21日),《新四军·文献》第7册,第324页。。

1942年6月24日,毛泽东回电否定军部建议《毛泽东致陈毅电》(1942年6月24日),《新四军·文献》第7册,第327页。。为“趁机改善国共关系,解决皖变悬案”,中央认为若新四军大举南进,不仅会遭遇日伪军疯狂“围剿”,而且“皖南、苏南、浙西等地尚有顽军坚持,我军此时前往必致爆发冲突,更会失掉同情,造成政治上对我之不利”《陈毅、赖传珠、曾山致邓振询等电》(1942年7月2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5页。 。中共是强调组织纪律与大局的政党,具体到抗战层面,这种纪律性表现为中共地方军事行动必须服从战争全局安排,中共抗战必须服从国共合作的大政方针。正如陈毅所说:“华南(东)部分在发展利益与全国的开展统战的利益是有若干矛盾的。”《陈毅、赖传珠、曾山致邓振询等电》(1942年7月2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第5页。

但日伪军的“清乡”愈演愈烈,陈毅再度致电中央,建议军部、华中局与各师进行迁移《陈毅等致毛泽东电》(1942年12月23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第222—224页。 。对于这一请示,毛泽东依旧表示反对。此时的中共中央为取得新四军的合法地位和维持合作抗日大局,甚至有“将新四军编为八路一个军”,并将其“于胜利后开至黄河以北,以期继续合作,共同建国”的想法《毛泽东致陈毅、饶漱石电》(1943年1月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页。。因此,新四军向南发展无异于是向国民党政府的“公开挑衅”。虽然中央两度否定南进计划,但粟裕仍然没有放弃,他认为“此次清乡与去夏完全不同”,“我苏中兵力有二万五千,‘扫荡时过于拥挤,不便转移,势必遭到若干损失,则不仅影响军民情绪,且足以鼓励敌伪气焰,对坚持反而不利”,坚持将苏中部队转移至“江南浙东及巢无地区”。关于国共合作,粟裕认为,“至将来向黄河以北转移,尚有两年以上的时间,尚无问题”,目前最要紧的是“部队生存”,这是“迫切问题”。为使自己的建议不完全与中央相反,他也婉转表示“转移部队决不是为求发展,只在尽量保持主力,帮助地方工作,争取整训”。《粟裕等致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电》(1943年1月13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第277—278页。

对粟裕明显有违中央指示的电报,军部发出十分严厉的批评。军部认为,即使派兵南进,也可能面临无法立足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且苏中根据地在主力尽数抽调后也难以坚持《陈毅等致粟裕等电》(1943年1月15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第284页。。事已至此,粟裕也无法坚持其南进策略,只能暂时于1942年底派1师2旅渡江南进与6师16旅合并,解决其“处于敌顽夹攻之困难环境”且“部队力量不大”的局面《粟裕致十六旅电》(1943年2月1日), 《苏南抗日根据地》,第241页。 。随后,1师教导队、苏中党训班以及两个旅的教导队也先后渡江,与16旅教导队合并成立“抗大”第九分校,16旅的实力得以增强欧阳惠林:《回忆苏南各县县长联席会议及其他有关的情况》(1985年3月),《苏南抗日根据地》,第501页 。。直至1944年底粟裕率军南进,苏南新四军始终以16旅为核心进行作战。

相较于与江北主力联系更为紧密的6师,没有广大敌后地区且只能建立小块敌后根据地的7师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受限制更多。早在该师成立之初,刘少奇就建议其打通皖南与皖中的联系《刘少奇年谱(1898—1949)》第1卷,第379页。,同时军部根据日军进攻动态,决定将7师林维先部与5师张体学部合编为独立旅,尽力打通两师之间的联系,以拓展7师的活动空间,但为避免刺激国民党,两部最终未能合编中共太湖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湖地方史(1919—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4页。。后来,军部针对7师发展方向提出3个设想:一是原有的7师向西发展与5师接洽,开创以大别山为核心的根据地;二是沿长江南北分别与皖东2师以及苏南6师接洽;三是向北沿淮南路两侧发展与2师6旅接洽。其中向西发展是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不放弃向东发展。在军部看来,身处咽喉之地的7师与位于国民党军腹地的5师“所处的地位比其他各师均更重要,将来发展前途亦比其他各师前途为大”《陈毅、刘少奇、饶漱石致曾希圣、何伟、孙仲德等电》(1941年12月25日),《皖江抗日根据地》,第34—36页。。因此,即使中央否定新四军主力西进的提议,军部依旧没有放弃7师的西进之路。

事实上,自7师成立直至抗战结束,其发展方向一直在向东与向西之间摇摆,这与国共关系的走向密切相关。向西打通与5师的联系,挺进大别山以“奠定将来争取大别山之基础”一直是7师的重要发展方向《一九四一年第七师年终工作总结》(1941年12月),《皖江抗日根据地》,第38页。。但当向西“必引起桂系对我进攻与压迫”时,7师也会选择向东南打通与苏南16旅的联系,或沿长江北岸向东打通与2师的联系《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七师并二师电》(1942年2月11日),《新四军·文献》第7册,第151页。。就在皖南作战的7师来说,其任务是坚持自卫立场,在此基础上以“团结抗战为重……造成各种有利条件,作为南进的基础”《陈毅、赖传珠致傅秋涛、孙仲德电》(1942年7月13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第15页。。至1943年2月,皖南7师57团联合地方武装组建皖南支队,在坚持自卫原则的基础上“保持了敌后铜繁地区……并开辟了五个山区,包括黄山山脉中七个边区”《陈毅、饶漱石致毛泽东、刘少奇电》(1943年10月3日),《新四军·文献》第10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15页。。与6师向南发展的目标相比,7师的发展策略受局势影响更加明显。

三、新四军开辟浙东根据地

至1943年夏秋,持续两年多的新四军南进一事陷入困境。但在主力执行南进战略期间,军部成功制订并执行了由非主力部队南进浙东以开辟新战场的计划。至抗战后期反而是这些非主力新四军四面出击,成功开创了浙东抗日根据地。

1941年4月,日军同时在浙江与福建发起进攻,绍兴、宁波、福州先后沦陷。毛泽东随即致电华中局,认为“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他甚至还设想在这一带成立单独战略单位,并成立新四军第8师,因为“此区有大发展前途”《毛泽东等致刘少奇、陈毅、饶漱石电》(1941年4月30日),浙江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浙江省档案馆编:《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

早在1941年之前,中共在闽浙赣尤其是浙江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党组织。1938年5月,浙江临时省委建立,9月转为正式省委,刘英担任省委书记,由中共中央东南局领导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第 301—302页。。周恩来曾短暂到访浙江,并具有预见性地指出:“浙江在第一期抗战中,打好了这样一个抗战的基础。今后转到第二期抗战,自然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周恩来在浙中开学典礼演说》(1939年3月24日),浙江省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金萧地区抗日战争史长编》(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但闽浙赣涉及三个省份,新四军显然无法派出如此多的部队前往三省同时发展,必须确定一片区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1941年5月16日,军部命令6师先行派遣军政干部前往浙东并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游击战《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谭震林、罗忠毅电》(1941年5月16日),《新四军·文献》第5册,第27页。 。一旦在浙东建立根据地,即可以此为中心向北打通与苏南、皖南、浦东以及向南打通与浙南乃至福建沿海的联系,使苏沪浙闽连为一线,新四军活动空间得以大范围扩展。

之所以选择浙东而非闽赣两省,一是从地理位置看,浙东离新四军较近,方便部队南进支援。二是日军为推行南进东南亚政策,必然要打通作为中国内地出海口的重要通道——宁波港口。宁波港一旦沦陷,日军不仅可以切断中国为数不多的出海口,还可以将其打造成日军南进东出的重要基地。沈宏康:《抗战时期日军两次进攻镇海口的历史背景及其战略意图》,宁波市新四军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第1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335页。 三是浙东大片区域“是在友党的政府控制下”,日军的控制力不强,而且“广大乡村市镇没有敌人”,为实力相对弱小的新四军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机会《目前形势与我党总的方针任务及对浙东工作的意见》(1943年春),马洪武等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8页。 。

鉴于6师本身规模小且需坚守苏南,师长谭震林决定寻找其他力量先行南进。1941年6月,他命令在上海负责浙皖闽三省联络工作的谭启龙,率领浦东地方部队,以“浦东作为跳板,向南发展,开辟浙东的抗日游击战争”谭启龙:《奋战在沪杭甬三角地区的四年》,《新四军·回忆史料》第2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210页。 。随后,由蔡群帆、林有璋率领淞沪游击队第5支队主力共134人,以“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的名义于6月中旬前往浙东,与先头赶到浙东并取得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番号的游击队成功会合。随后几个月里,先后由朱人俊、姚镜人、凌汉琪、潘林儒率领800余人分7批抵达浙东《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第121页。。

1942年2月8日,刘英被国民党抓捕。在此前后,国民党针对闽浙赣三省中共组织展开大规模“清剿”,大量地方组织负责人被捕牺牲。同时,针对闽浙党组织的发展,华中局提出“应采取一切步骤与方法来达到保存组织,保存干部,保存武装的目的”《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95页。根据这一指示,除浙东外,闽浙两省党组织以“坚持隐蔽精干,不急不躁求生存,积蓄力量”为原则,进入隐蔽斗争状态。龙跃:《坚持浙南十四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9页。

5月,浙赣战役爆发,大量日军从浙东调往前线,但由于兵力不足,日军只能占领重要城市与交通线,“广大乡村则日寇无法控制”。日军的进攻使国民党军队“遭受相当损失,节节向后撤回”,促使第三战区不得不将重点转为抗日,其在浙江“统治势力已经大为削弱”《目前国内外形势与我党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1942年7月18日),《浙东抗日根据地》,第28—29页。 。浙江局势的变化,为浙东新四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机会。一年前,新四军浦东游击支队已赶赴浙东开展工作,而此刻这支部队成为中共在闽浙赣三省唯一一支具有完整建制的部队。1942年5月31日,陈毅命令粟裕“速与启龙商讨向浙东发展的具体步骤”,谭启龙应该“立即去浦东转浙东主持”《陈毅、曾山致粟裕、谭启龙电》(1942年5月31日),《新四军·文献》第7册,第292页。 。随后,谭启龙抵达浙东,华中局与军部亦从新四军中抽调何克希等赴浙东,成为此后浙东纵队的骨干力量。7月8日,华中局正式任命谭启龙与何克希担任浙东区党委书记与浙东区党委军事部部长,全权负责浙东抗战工作《关于派谭何主持浙江工作并责成谭传达“七一”决定的通知》(1942年7月8日),《浙东抗日根据地》,第27页。 。与新四军主力部队不同,为了不刺激国民党,浦东支队前往浙东极为隐蔽,非但不能公开打出新四军旗号,还要提出“配合国民党军队与保家保乡口号”《陈、曾对谭启龙提议的答复》(1942年6月),《浙东抗日根据地》,第26页。。

既然主力部队无法南进支援,谭启龙在浙东只能采用更加灵活的方法率部独立发展,在复杂的三角斗争中实现“以弱胜强”。而在浙东创建根据地,必须先控制“三北”地区,即浙东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在姚江以北地区。这一区域北隔杭州湾与上海相望,东南与宁波接壤,同时位于杭州与宁波之间的交通要道《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第120页。。身处此地,既可以北与浦东支队联系,又可以向东获取出海口,向西与杭州、苏南保持联络。此外,该地区经济繁荣,是浙东“最富裕的区域”《陈毅、饶漱石、赖传珠致浙东指挥部电》(1942年12月1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第193页。,可以为缺乏援助的浙东部队提供经济支持。

1942年11月底至12月底,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在“三北”地区多次交锋,至1943年初成功控制该地区。如果说巩固“三北”地区是新四军站稳脚跟的前提,那么开辟四明山根据地则是新四军在浙东四面出击和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三北地区是一长形沿海地带,军事上不易大部队的辗转,只能作群众性的游击根据地”《中共浙东区委致华中局电》(1942年11月21日),《新四军·文献》第8册,第189页。,一旦国民党军队或日伪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新四军很难与其周旋。而四明山身处浙东中心,占领四明山意味着新四军可以向浙东各地发展。1943年4月22日晚,新四军向四明山核心据点梁弄发起进攻,仅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即于23日成功占领《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第158页。。随后浙东区党委与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成功开辟四明山根据地。

攻占“三北”、四明山,标志着新四军在浙东打开了局面。在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因规模较小且无法公开自己的番号,新四军在浙东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这对于浙东纵队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刘少奇后来对谭启龙说:“当年你们在这一带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能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取得胜利并得到发展,这是和执行统一战线政策,搞好群众关系分不开的。”《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第155页。中共在浙东通过制定灵活务实的统战策略,尽最大可能使敌强我弱的态势得以改变吴敏超:《浙东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再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9期。。

新四军在浙东的日益壮大令国民党十分不满。1943年4月,蒋介石要求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指派有力部队限期解决”《蒋中正致顾祝同电》(1943年4月14日),台湾“国史馆”藏,档案号002-090300-00223-075-001a。。28日,顾祝同称将在“六月底肃清”《顾祝同致蒋介石电》(1943年4月28日),《新四军·参考资料》第6册,第99页。,但直至11月都未能完成其承诺。11月21日,顾祝同发布“以彻底肃清奸军之目的,即以挺三、四、五各纵队,向四明山附近前进包围而歼灭之”的作战部署《顾祝同致蒋介石电》(1943年11月21日),《新四军·参考资料》第6册,第122页。。在作战过程中,新四军先后遭遇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以及田岫山部和张俊升部叛投国民党等多重困难。至1944年2月,新四军决定在国民党分三路大军“以步步为营、筑垒推进战法,向我四明山分进合击”的情况下《张云逸、饶漱石致中共中央电》,(1944年2月27日),宁波市新四军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第3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70页。,将部队分散至浙东各片区域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与运动战《何克希、谭启龙致新四军军部电》(1944 年2月15日),《新四军·文献》第 10 册,第 272 页。。浙东新四军与日伪军、国民党军长期作战且缺少援助,处于“最艰苦的岁月”之中《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第168页。。

尽管处境困难,但浙东纵队仍然坚持寻求突破的机会,除将部队分散以保存实力外,还在军部建议下派出部队向西北进发,以打通与苏南16旅的联系《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致浙东游击纵队电》(1944年4月21日),《新四军·文献》第11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7页。。豫湘桂战役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陆续调动各地主力部队支援前线战场,至1944年10月,浙东纵队司令部“率三、五支队全部,及金萧支队、海防大队、浦东大队等各一部,于九日转回四明山地区,已与四明部队八个连会合,并解放三北,现四明地区已恢复今春与顽战前之状况”《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致毛泽东等电》(1944年10月19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36页。。

四、中共中央调整策略与新四军主力南进

南进转机出现在1944年的春夏之交。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节节溃败,河南、湖北、湖南大片国土沦陷。但在浙江,日军因兵力不足,除在重要城市与交通线、飞机场等地派重兵把守外,大部地区仅采取消极防御态势,很少主动进攻《粟裕回忆录》,第248页。 。日军的调动、国民党的溃败为新四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6月23日,刘少奇、陈毅致电军部,令新四军5师向河南进发,“使我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刘少奇、陈毅致张云逸等电》(1944年6月23日),《新四军·文献》第11册,第94页。 。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也在发生着变化。6月,由中外记者组成的记者调查团进入延安,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记者团尚未离开,美军观察组又分两批于7月22日与8月7日抵达延安。显然,在国民党军队战场上节节败退时,美国不但对国民党政府表达强烈不满与反感,还有意与中共接触。对美方执意进入延安与中共接洽,蒋介石十分愤恨,“美国政府现在尽量宣传我军事之严重与不利,以图夺取我指挥权,而使敌寇更恣其进攻与流恋”《蒋介石日记(手稿)》(1944年7月14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与蒋介石完全相反,此时的中共中央对于美军观察组的到来及其正面影响十分期待。其一,在国民党军事败退时,美军观察组的到来,意味着在敌后不断取得胜利的中共成为中国战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参见《雷·克罗姆利关于将延安作为中国主要战斗序列行动基地的建议》(1944年7月30日),吕彤邻、杨东权主编:《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文件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19年,第26页。。其二,借助这次访问,中共得以与美国建立起正规合法的沟通渠道,为中共中央调整全国战略布局提供第一线情报支持。其三,美军观察组的到来或许可以为中共军队提供尽可能的物资援助参见《高斯致国务卿函》(1944年8月25日),吕彤邻、杨东权主编:《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文件集》,第59页。。其四,美方人员的到来给了国民党巨大压力,中共或许可以借此获取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支持,使其在国共谈判中获得足够的筹码《关于时局近况的通知》(1944年7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 。

在此次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期间,军事方面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此时美军有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的打算。美国一方面因国民党的军事败退而对中共十分欣赏,另一方面也希望美军在登陆中国东部沿海时可以得到中共的帮助。而中共也有意通过美军观察组建立与美方的军事联系和外交关系,获得军事援助侯中军:《美军延安观察组与中共对美外交的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2期。。在获得美军可能登陆东南沿海的重要情报后,中共中央立即命令位于江南的“七师、六师和浙东部队,必须负责争取江南,包括皖南、赣东北、天目山、浙西、浙南等地的发展”《陈毅致饶漱石等电》(1944年7月9日),《新四军·文献》第11册,第135页。。正如谭启龙所说:“由于盟国军队步步迫近我国海岸线,浙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提高了。”《谭启龙在军政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1944年9月25日),杭州大学历史系、浙江省档案馆编:《浙江革命历史档案选编(抗日战争时期)》(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0页。 至此,新四军得以重启南进战略。

根据中央指示,南进部队首先要进驻浙西控制天目山,随后东进打通与浙东部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派兵打通与浙南龙跃部的联系,以及更进一步“打通至闽中曾镜冰处之联系”《中共中央华中局致中共中央电》(1944年11月20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第94页。。自1942年刘英牺牲后,福建省委、浙南党委长期处于蛰伏状态,在缺乏主力部队支援的情况下,两省党组织遭遇国民党政治和军事的多次“清剿”。至主力南进前,浙南根据地日益缩小且“被摧残地区一时难于恢复,新地区不易开展”《饶漱石、曾山致刘少奇电》(1944年10月17日),《新四军·文献》 第12册,第31页。,但党组织在潜伏状态中基本保存下来了龙跃:《坚持浙南十四年》,第165页。 。福建省委“在过去三年中,常与二百倍于自己的力量之顽军相周旋,基本保存了有生力量(包括主要干部)”《张云逸、饶漱石、曾山致毛泽东、刘少奇电》(1944年5月21日),《新四军·文献》第11册,第45页。。中共中央下令新四军主力南进后,华中局要求浙南龙跃部向“温州及温州以北沿海敌占区一带发展,以便与浙东向南相呼应”,福建省委则以发展“闽、浙交界海岸线”一带为核心任务《中共中央华中局致中共中央电》(1944年10月9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第17页。。

经过一番考虑,中共中央决定派粟裕率部执行南进战略《粟裕回忆录》,第241页。,并从新四军各师抽调5至6个团,以及“军直及各地抽调大批干部”随其一同渡江《毛泽东、刘少奇致饶漱石等电》(1944年11月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733页。 。即使是规模较小的7师,也被军部要求“今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江南……造成大批主力随时可以南北转移”《张云逸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第167页。。如果说之前新四军将重点放在江北,那么此时中央已然改变策略,暂时放弃了新四军的北进任务,转而指出“北面夺取陇海沿线的任务,应由华北、山东负主责,华中只担任配合责任”,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于将来适当时期率队进入江南去主持全局”《刘少奇、陈毅致饶漱石等电》(1944年12月26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第170—172页。 。1945年1月6日,粟裕率部与6师16旅会合,“沿途尚顺利”《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致毛泽东等电》(1945年1月7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第315页。 。13日,苏浙军区成立,粟裕担任司令员,全权负责苏南、浙西与浙东的所有新四军部队《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转发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成立苏浙军区的命令》(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第327页。。粟裕更是直言,在“顽固派不战而退”的情况下,唯“赖我新四军”才能“光复国土,开辟建立较前更大的根据地”,“重建江南自可指日可待”《关于目前时局粟司令发表谈话》(1945年1月21日),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浙西抗日根据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1页 。。

但粟裕率部进驻浙西后,形势已有较大变化。就国内而言,国民党第三战区察觉新四军“自苏皖北纷纷南调,向赣东北,皖南沿江,苏南沿京公路,及浙闽沿海一带潜谋发展”的迹象,在盟军可能登陆的关口,新四军一旦以“接近盟军为掩护”,将很难阻止其行动,带来的危害将“不在敌寇之下”《顾祝同致蒋介石函》(1944年12月26日),《新四军·参考资料》第6册,第195页。     。1945年1月20日,军部通报苏浙军区说,最近有大量国民党军队于苏浙边界处集结,“不论在数量上及战斗力上,似均较你临行前所了解者有些出入”《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复苏浙军区电》(1945年1月20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第340页。 ,显然国民党军队集结是为了应对新四军的南进。

国际局势对新四军来说也不容乐观。中共中央根据情报判断抗战可能还会拖延数年,因此盟军登陆时间就会无限期延迟下去,这使新四军南进失去了支撑点。国内外局势的陡然改变促使军部决定改变迅猛南进策略,而“采取稳健的部署……如过早与顽进行大的决战,估计自己力量难操胜算,并可能引起连续不断的苦战,于我是不利的”《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复苏浙军区电》(1945年1月20日),《新四军·文献》第12册,第340页。 。

这些变化还给新四军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正如粟裕所说:“在执行任务中,我感到困难最大的是兵力不足和粮食紧张两个问题。”《粟裕回忆录》,第252页。 就兵力而言,早在新四军进入浙西前,国民党已在天目山经营多年,而粟裕仅带领不到1万人的部队南进。因此,粟裕对调兵之事十分焦急,“盼后续部队能提早出发”《粟裕致张云逸等电》(1945年2月6日),《新四军·文献》第13册,第12页。。而军部此时已下达调兵令,决定从1师、2师、3师和4师中继续调兵南进,以壮大苏浙军区的实力《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致毛泽东等电》(1945年2月5日),《新四军·文献》第13册,第6页。 。但国民党显然不会让新四军轻易渡江,在顾祝同看来,粟裕南进的目的即“向我宁海岸流动,策应盟军登陆,并占领莫干山、天目山为根据地,广占区域,扩充势力以淆乱国际视听”《顾祝同致蒋中正电》(1945年2月27日),台湾“国史馆”藏,档案号002-090300-00224-041。。鉴于形势变化如此之快,中共中央下令暂缓向南继续调兵,华中局随即决定援军“谭震林、叶飞部均暂缓出动”《张云逸、饶漱石、曾山、赖传珠致粟裕电》(1945年2月26日),《浙西抗日根据地》,第95页。。在粟裕多次沟通后,华中局才决定派出叶飞率领的第二批南进部队,但当叶飞部与粟裕会师时,已经是两个月后了。

就粮食而言,新四军的作战核心区——天目山山区并不是产粮区,要想获取粮食补给只能通过外部输入《粟裕回忆录》,第253页。 。但国民党军队截断了宁国与天目山之间的粮道,使新四军粮食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叶飞回忆录》,第335页。 。在缺粮最严重的5月,新四军“最多仅七日之粮,群众开始吃草根度日,富户、地主亦无存粮”,“军民争粮及民变之惨劫”随时可能发生《粟裕等致中共中央华中局电》(1945年5月15日),《新四军·文献》第13册,第230页。。

对此,军部建议暂时停止与国民党的作战,但粟裕并不认同。1945年2月12日,新四军向浙西孝丰发起进攻,成功占领孝丰县并控制天目山北部地区《粟裕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 119 页。。3月,国民党军为夺回孝丰,以12个团向新四军发起进攻。粟裕利用国民党军队互不配合、各自为战的特点,在双方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将国民党各支部队逐一击破《粟裕回忆录》,第258—259页。。仅用时半个多月,新四军即成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再一次以少胜多,占领天目山东西两侧。至此,南进兵团“控制了浙西11个县纵横100公里、1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粟裕年谱》,第 120 页。。

新四军在浙西的战果极大开拓了南进兵团的活动空间,但对于缺乏后勤补给与兵员补充的粟裕部队来说,即使连战连胜,面对硬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新四军也很难再发起大规模的进攻。4月23日,粟裕决定先行派出一支部队“深入杭嘉湖地区发展工作,以与海北及浦东打通联系”,随后再派出1个团的兵力“配合金肖支队,首先将金肖以西、富春江以东地区控制……与此间各部队隔江呼应”,这样“可能分散天目山顽军注意力和吸引浙东顽军一部分力量,对浙东及天目山当面情况均极有利”《粟裕致张云逸等电》(1945年4月23日),《粟裕军事文集》,第206—207页。。25日,张云逸批准粟裕所提建议《张云逸、饶漱石、曾山致粟裕电》(1945年4月25日),《浙西抗日根据地》,第114页。。

早在1944年,军部就曾提出要打通浙东与苏南的联系,但限于局势及浙东部队实力,这一设想一直未能实现。1945年5月20日,粟裕派出的东进部队与前来接应的谭启龙部在富春江岸边会师《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第191页。 。至此,自1941年开始独立奋战于浙东地区的浙东新四军终与主力部队成功会合。打通浙东浙西联系后,在东进部队的支援下,浙东纵队将“三北”、四明、金萧三个主要地区连成了一片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浙东抗日烽火》,1992年印行,第90页。。尽管如此,受限于距离且在“盟军尚未登陆,敌情未发生对我更有利的变化,及我方力量尚未达到相当发展与巩固之时”,新四军主力短期内无法支援浙南与福建地区《饶漱石、曾山致龙跃电》(1945年6月8日),《新四军·文献》第13册,第256页。 。

至5月中旬,尽管仍面临兵员与粮食困难,但新四军不仅控制了浙西天目山大部分地区,而且打通了与浙东的联系。5月22日,第三战区再度发布针对粟裕兵团的“围剿”计划,称唯有“积极剿灭防线内及沿海沿江各要地之奸匪,再于沿海沿江各要地挺进有力部队”,才能“准备接应盟军之登陆”《第三战区制定的东南战场“剿灭”新四军作战计划》(1945年5月22日),《新四军·参考资料》第6册,第208页。。29日,粟裕主动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以打破第三战区作战部署 《粟裕致张云逸等电》(1945 年 5 月 29 日),《粟裕军事文集》,第210 页,3天后占领邻近杭州城区的新登县。《粟裕致张云逸等电》(1945 年 6 月 3 日),《粟裕军事文集》,第 211 页。

此时的军部仍然不认可粟裕所部的连续作战,认为江南与苏北环境不同,在完全为敌后地区的苏北,新四军通过几次决定性胜利即控制局面,但在敌情相当复杂的江南,极易陷入与敌人的艰苦纠缠中,“决非数次战役的胜利能够解决问题”,而消耗战对缺乏援军的南进部队极为不利《张云逸等致粟裕、叶飞电》(1945年6月6日),《新四军·文献》第13册,第253—254页。。但粟裕认为,新四军已在浙西与国民党军队缠斗数月,需要一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斗,“此役成功,不仅天目山可保无虞,且将完全保障与浙东之联系,而开展今后更有利局面,如果不与决战,无钱无粮将更形困难”《粟裕、叶飞致张云逸等电》(1945年6月5日),《新四军·文献》第13册,第250页。。

6月19日,新四军撤出孝丰并利用国民党军队的轻敌心态,在其进入孝丰后将其包围。23日,粟裕率部发起总攻,将国民党第79师、突击第1队和第2队全部击溃。之后一个月,粟裕派出部队前往天目山收复失地,并命令主力部队前往苏南、皖南休整。《粟裕回忆录》,第270—272、274—275页。此外,他还希望军部可以派出第三批部队增援,在抵御国民党军队发起第四次进攻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粟裕等致中共中央华中局电》(1945年7月27日),《新四军·文献》第14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25—26页。。不过,就在粟裕请求增援的半个月后,日本宣布投降。

日本投降前后,中共中央再次对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作出重大调整。毛泽东一度认为,通过武力扩大解放区可能是最佳选择,但因苏联反对不得不改变这一策略沈志华:《中国内战与苏联对华政策的转轨(1945—1949)》,《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第1期。 。中央先是命令新四军做好夺取南京、上海的准备,并立即发表江苏、安徽、浙江省主席及上海市、南京市市长的任命《中共中央致华中局电》(1945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第430—431页。 ,但很快作出改变,决定“停止上海武装起义事”《赖传珠日记(1934.10.18—1950.4.30)》(1945年8月21日),第605页。 。

中共中央下令新四军停止抢占大城市的同时,江南新四军北撤作为正在与国民党和谈的中共一方的退让条件,已经在“向对方提出”后“有好影响”。日军投降一个月后,中共中央下令“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中共中央致华中局电》(194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86页。,且将其发展目标确立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朱德年谱(1868—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210页。。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新四军、华中局领导人陈毅、饶漱石北上山东工作,华中局降为“华中分局”并受前者指挥《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1945年9月19日),《新四军·文献》第14册,第269页。。

1945年9月下旬,新四军开始执行北上任务。至11月中旬,除极少数部队尚未渡江外,约6.5万名来自苏南、皖南、皖中、浙东的主力部队、地方武装与干部,均已到达江北、山东地区,至此江南部队北进任务完成。尽管新四军放弃了战斗多年的富庶江南,但正如粟裕所说,“从南进到北撤,历时十个月,我们以劣势兵力,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苦的条件下,打开了局面,胜利地贯彻执行了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任务,扩大了我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粟裕回忆录》,第277页。 。11月,留在苏北坚守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组建华中军区与华中野战军,张鼎丞担任军区司令员,粟裕担任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年谱》,第131页。 。1946年1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合并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以原新四军负责人为主导,全面负责山东与华中两个区域的所有军队,新四军军长陈毅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并担任由新四军与山东军区下辖部队合组后的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年谱》(上),第453页。。1947年1月21日,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至此正式撤销,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部分《新四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第503页。。

五、结语

自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至1945年日本投降,新四军重返江南并重建根据地,而中共中央关于此事的态度与决策随着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在事变后的最初决策中,毛泽东、刘少奇立足于新四军的整体发展,把江南根据地纳入华中根据地的范畴之中,将南进视作新四军拓展根据地的重要方向,但并没有打算立即派大批主力部队南下。相反,中共中央把江南根据地的发展放置于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中,将其短暂目标设定为在敌后坚持,长期目标则是成为日后的反攻基地,配合全国抗战进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对模糊的发展策略为新四军南下留下了更多的执行空间。

5年中,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意识到新四军已很难在江南有突破性发展。在对全国局势的考量下,即使江北新四军希望通过南下缓解日伪军“清乡”所造成的困境,中共中央亦下令其主力部队不得南进,在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的同时,尽力维护国共合作大局,不因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而再度爆发与国民党之间的大规模冲突。而江南新四军因自身实力有限、日伪军“清乡”与国民党军队“围剿”以及没有主力部队的援助,发展遭遇严重困难,直至新四军派出游击队前往浙东并创建根据地后方有所缓解。1944年,随着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和国内战场局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在继续与国民党就战后合作进行谈判的同时,决定新四军主力南下以便日本投降后能迅速占领江南各大城市。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新四军将发展重心转向了江南。至此,1941年毛泽东提出的大力发展江南的设想得以付诸实践。

中共中央就新四军南进策略的多次调整体现了自身独特的组织特点。中央既放手让新四军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局势,给予其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其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辟一个又一个根据地,又随时将地方的局势变化纳入全国的总体战略考量之中,及时对新四军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全局的行为进行调整。就主力是否南下而言,中共中央与新四军之间虽就某些具体政策存在分歧,但这种分歧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并以合适的方式得到了解决。这种良好的政军关系,成为新四军南进过程中“以弱胜强”并成功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保障。

(本文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乔君)

猜你喜欢

新四军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