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的点滴感悟》
2024-06-18徐晓丽
徐晓丽
数学蕴藏着独特的诠释世界的方法论,数学本质为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从混沌中找到规律,从波澜中揭示秩序。换句话说,数学是教学生聪明的学科,帮助学生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问题背后的奥秘和共性规律,感受数学的深邃和奥妙。数学不应该是一个冰冷的符号和公式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探索和创造。数学不应该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实际生活的再现和应用。数学不应该是孩子们间的降维打击,更应该是一种锻炼思维的工具和方法。那我们应该怎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呢?项目式教学给我们提供了方向,我边实践边思考……
项目式教学打破了旧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以学生个人为主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经历感受过,才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自用笔、用手、用脚、用脑去计算、触摸、丈量、感受数学。在析模、建模、用模的过程,借助于数学模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得到如下收获:
一、事件选取合理性:项目式教学是通过对真实的、复杂的事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做事的过程中去生成知识,构建知识,以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所以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必须让学生的探究欲、挑战欲、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启迪,让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成就感得恰当的满足。数学从不是割裂的、分散的、虚幻的。不管是结绳记事、鸡兔同笼、正负开方术还是割圆术,数学从来都是活灵活现的、充满生命力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为此,在项目化教学实施中,故事线这个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有意义的事件作为项目化教学的主题才能挑动了学生的内动力。通过教授让学生理解到我们学习的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二、支架学习必要性:由于项目式教学的本质区别于综合实践,它主要是基于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这就引发了一对矛盾的出现,既要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某件真实事件,但手中又没有这个数学知识,为此搭建学习支架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任务单的形式搭建学习支架,雪中送炭,让学生感受到,为了做某件事必须自主的去获得或者学习某个必要的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内动力,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
三、教师角色多样性:首先,项目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与我们日常探究性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这种教学具有持续性,单元性,整体性。如果用一种比喻来说的话,它就像一场大型连续剧。为此,教师必须做好项目的规划者、设计者、指导者,以完成导演的任务。其次,项目化教学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实施的,为此,在项目学习实施中,教师必须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助力者亲临其境,随时把控课堂中的生成契机,调整项目学习的节奏和进度,以完成演员的责任。不管学生正确的或者复杂的甚至错误的想法、做法,教师都要关注到并给与适时适当的点拨。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创设的活动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或者形式,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思维的发展。最后,由于项目式教学最终是以作品形式呈现,为此,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学会聆听学生智慧,学会评价学生作品,学会鼓励学生前行,以完成观众的义务。总之,在项目学习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观众。
四、学生能力多元性: 项目式教学不仅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更主要的是促进教育变革。它的前提就是在做中学,是一种真正体现“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有关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为此,这种教育下的学生们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当然,这些能力既是在做项目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也是在做项目学习时,最终想要达成的培养的目标。
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接受“灌输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主动学习能力不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不少同学只是简单完成任务,不会也不愿意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对老师的质疑拿不出很好的理由,缺乏积极求索、深入思考的能力,完成任务比较艰难。对此,我们教师要有“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的信念。路虽远,行则将至。项目式教学探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