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之美
2024-06-18袁晓红
袁晓红
微课程以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在聚焦特定的知识点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品格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所以,将微课程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体验,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需要掌握微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同时还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中。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微课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坚持原则,挖掘文化内涵
在融合微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秉承校本理念,突出学校的独特性。其次,教师应以文化为轴心,深入探讨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实质,并将其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再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强调文化教育的辅助功能,力求通过文化教育来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秉承校本理念,坚持以德育建设与智慧教学为核心。微课程的设计将侧重把“尊重”“谦虚”和“知错能改”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教学中。首先,微课程设计时长为十分钟,在课前,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在读完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概述课文内容,讨论时间为三分钟。随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蔺相如或者廉颇,你会做什么?说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将自己代入文本的情境中,深刻理解故事内容。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和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此期间,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并充分尊重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主观表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在人际交往中不嫉妒他人,保持谦虚和尊重的传统美德,并且能在犯错时能够有勇气承担后果,积极改正错误。
二、制定目标,创新内容
微课程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由于其教学时间有限,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特别关注课程目标的明确性和针对性。在设计这类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红楼梦》等复杂的文学作品的节选时,学生常常会感到难以阅读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可以设定这样一个目标:探索《红楼梦》中的古诗词。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搜集和解读《红楼梦》中的古诗词,领略这部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还要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从《红楼梦》中搜集的古诗词,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教师则在一旁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微课程为依托,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简化和调整,使之更加契合教学需求。
在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从而达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可分为知识性和精神性两类,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同时,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免产生反效果。
三、因材施教,开展特色教学
在设计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同时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使微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多样,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寓言背后的含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写作作为教学目标,如,让学生根据寓言的内容创作续集,或将原本的文言文故事改写成现代文等。在进行特色教学时,教师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丰富课程内容。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资料。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分配不同的任务,运用比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四、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评价对于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至关重要。评价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结果,而是应通过“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来实现,使用适当的语言和适量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作品展示评价、成果汇报评价、情境表演评价、研究过程评价和知识竞赛评价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语言评价为主,书面评价为辅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延展性,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并将古诗词、作者和内容联系起来。这种趣味性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也可以成为教师的评价依据。此外,教师还应设置反馈渠道,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感受,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进行反思和优化。微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还应从科学的评价和不断反思中发现并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的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而言之,将微课程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微课程的积极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