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Python编程课程的改革路径探讨与实践
2024-06-18刘晓宇陈寅
刘晓宇 陈寅
[摘 要] Python编程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Python编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方向衔接、思政教育融合不足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行改革路径的探讨,并在Python编程技术课程中进行初步实践。课程改革主要从更新课程内容、增加思政融入以及丰富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 键 词] Python编程;课程改革;应用衔接;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4-0084-04
一、绪论
Python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在当前的计算机编程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Python具有开发效率高、资源丰富、学习难度低、扩展性好以及可移植性良好等特点。因此其不仅在web开发、数据分析、科学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而且在许多热门的就业方向也成为基础技能,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Python编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都纳入了Python编程课程,以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Python编程课程现存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Python编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几个问题,包括缺乏应用方向衔接、思政教育融合不足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
(一)缺乏过渡,无法有效衔接后续专业应用方向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Python编程课程着重教授和练习编程基础知识与技术,但很少涉及真实案例和实践项目,难以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后续专业方向紧密联系[1]。学生学习基础编程知识与技能时,通常使用专门用于巩固知识与技能的练习题,这种方式相对枯燥乏味,难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Python编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也缺乏参加各类以Python编程为基础竞赛的信心。因此,传统的Python编程课程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在后续学习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时,由于缺乏过渡和时间间隔较长,他们可能已经遗忘Python编程的内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复习,浪费了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
(二)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不足,缺乏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Python编程课程本身理论知识点和编程技能点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也未能潜移默化地在专业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劳动观,达到育人目的[2]。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传统的Python编程课程过于依赖讲授为主、练习为辅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授课以理论为主,缺乏与基于问题、团队合作和真实场景的实际案例相结合[3]。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中学生缺乏互动和实践机会,也未能通过团队合作参与实际项目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活跃性,禁锢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将来到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阻碍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途径。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课程改革路径探讨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Python编程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路径,旨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增加应用方向实践项目,高效衔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
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案例,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熟悉Python编程真实的应用场景并通过Python编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课程内容改革,不仅可以使Python编程课程高效衔接后续专业课程,还能为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提供基础。
(二)深挖实践项目,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在Python编程课程中的实践项目及其应用场景都具备挖掘思政元素的潜力,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一些具有特定思政元素的项目,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
(三)基于TBL、PBL以及RBL模式的课程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团队为依靠,以资源为支撑”的教学思路,形成TBL-PBL-RBL融合的新型综合教学模式[4]。其中TBL(Team-Base-Learning),是指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将学生划分成小组,组长作为团队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PBL(Problem-Base-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教师抛出每单元的综合性问题,并设计好每单元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以及任务自主学习,提出疑惑,教师指导,团队协作,上机实践,最终解决问题;RBL(Resource-Base-Learning),是指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制作好课程的视频资源、文本资源、题库资源,发布至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参考。该教学模式丰富多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改革初步实践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笔者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Python编程技术课程中开展了初步改革实践。Python编程技术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是理实一体课程,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本课程共56学时,我们将课程总时长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28学时,改变过去理论教学时间占主导的状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地衔接后续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专业课程,为在校期间参加各项竞赛及毕业后迅速在企业岗位上展现自己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表1为课程中的知识模块与实践项目及课时分配。
在Python编程技术课程设计中深挖课堂案例的思政元素,涉及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协作精神等各个方面,在案例讲解中适时引导,抛出相关的思政内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及劳动者最光荣的劳动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表2为课程中的教学单元及其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这种将思政内容用趣味的、实际的、有应用性案例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过去僵化的、讲大道理式的、填鸭式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和学科理论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思想认识。比如社区志愿者管理系统,在学习和实践中,除了学习理论和系统实际应用外,同时顺其自然地向学生宣传当一名社区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基于TBL-PBL-RBL教学模式的Python编程技术课程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课程资源开发阶段、TBL-PBL-RBL教学模式实施阶段、总结反思阶段。课程实施前,教师以学生的高数、计算机基础成绩为依据,将30名学生的班级划分为实力均衡的6个小组,每个小组5名成员,挑选综合实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组长既担任小组课程学习的日常管理,又作为小组的技术专家,给予基础差的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帮助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一)课程资源开发阶段
教师基于教学经验以及课程大纲,在课前设计好每一单元的问题,即综合性的实践项目(需小组合作完成),并且制定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单,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录屏软件等选择并制作好本单元知识点所对应的微课视频,制作文本学习材料以及练习实例操作视频,并将上述资源发放给学生学习。
(二)TBL-PBL-RBL教学模式实施阶段
学生收到教师发放的问题以及学习任务单后,以问题为导向,并根据任务点要求完成的时间节点,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该计划以共享表格的方式,对教师及学生均可见),当任务点完成时,就在该任务点填写已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根据制订的学习计划,完成理论学习与案例跟做练习,包括教材内容学习、微课视频学习、文本资料学习、网络资源学习,并且完成对应知识点的测验。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疑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与教师一对一的交流解决疑惑。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搜集学生的共性问题或共性知识薄弱点,进一步优化课程学习资料。
组长是小组的负责人,对整个小组负责,一方面要督促小组成员学习并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辅导;另一方面要对小组任务进行评估,并且将任务分解具体到责任人。组长对小组成员的整体进展发双日报进行汇报(以邮件的方式,主送教师,抄送小组成员及其他各组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每单元的实践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对于进展较慢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醒,并且对单元的重难点以及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所有实践项目完成后,安排一次成果展示(PPT、代码演示、白板展示等形式不限),每个小组各成员对每个模块的成果进行展示,小组每个成员至少参与一个模块的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独自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小组任务的完成分,如表3所示,由两部分构成:小组互评(50%)+教师评价(50%)。按照6个小组的排名高低,选出2个最高分小组,等级为A(对应100分),选出2个中间小组,等级为B(对应80分),最低分2个小组,等级为C(对应70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整体表现较差可以取消A等级,B等级名额增加,如果整体表现较好可以取消C等级,B等级名额增加。(若未准备小组展示,得分为0)。
最终,学生成绩的构成为平时分(60%)+期末卷面分(40%),其中平时分=个人得分(60%)+小组团队分(40%)组成;个人得分=个人评价(需举证说明,得到组长认可)*30%+小组评价(小组内部成员打分)*40%+教师评价(根据学习平台知识点测验的完成质量、课堂的参与度、成果汇报的表现、团队中承担的角色)*30%;小组团队分为实践项目展示得分。
(三)总结反思阶段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私下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开展的需求;借助学生各阶段的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课程实施方案的不足,即时进行方案调整和资源优化。
五、实践成效
经过初步实践与调研,Python编程技术课程的内容改革不仅强化了对Python编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深入展示了编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种改革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衔接了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完成该门课程,不仅在编程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还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使他们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为他们增添了信心。课程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得专业课程立体丰富。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了知识技能,还在思想层面得到了启发。这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让他们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反映虽然课程学习比传统学习更为紧张,难度更高,但也得到了更多收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项目,他们感到自豪,也更加自信。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改实践,我们认为课程的改革方向是有效的,经过后期在细节上和具体方法上的进一步深化,将能够运用于其他编程类课程中。
参考文献:
[1]刘喆昕.混合式教学模式下Python基础编程课程建设实践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7):144-147.
[2]于宁宁.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3,35(15):196-198.
[3]文林.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路径设计与实施研究: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 19(22):163-165.
[4]杨卫东,康飞,马温惠,等.整合LBL、PBL、CBL、TBL和RBL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核医学教学[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10):1775-1777,1791.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202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项目“典型蔬菜地区旱地碳储量模拟及其生命周期评估研究”(2022kj18)。
作者简介:刘晓宇(1987—),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技术。
陈寅(1988—),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