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研究

2024-06-18杨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4期
关键词:教风师德师学风

[摘           要]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基于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新使命,高职院校要强抓师德师风,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促进教风学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与教风学风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切入点,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促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教风学风;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4-0069-04

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根本,是高校的政治生命线。我国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第一要义”。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2021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要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的大教师工作格局。2023年,教育部召开的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强调,师德师风是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背景下,营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更多技术工匠型人才的基本要素。高职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必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夯实立德树人之基,学校要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教风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此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工匠型人才。

一、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与教风学风之间的内在逻辑

师德师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师风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教育教学风格。教风学风则是学校在长期培育和要求教师如何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准则以及教学路径和方法等方面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气。长期以来的经验表明: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关键在教风。好的学风源自好的教风,好的教风源于好的师德师风,师德师风与教风学风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一)师德师风是教风学风形成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其不仅要培养相关行业高技能人才,而且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使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厚植信念情怀、加强师德学习教育。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遵循学生的差异性规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人才培养。

(二)教风学风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

教风学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水平。教风学风好的高校一般都有一支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精湛、政治思想觉悟高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构建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典型,让更多的教师以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学习与进步,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党的十八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保障。然而,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缺陷,成为阻碍教风学风建设的因素。

(一)教师学习教育力度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长效教师培训机制,让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近些年,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升,但是对照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师德师风方面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剖析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还不完善。

1.教师培训工作主要聚焦于提升教学技能、教学理念,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方面的培训。通过调查,职业院校内部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还缺乏系统化、常态化的设计,还没有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师每年继续教育的必修计划。

2.教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模范引领作用不明显。通过调查,职业院校在实施教师培训时,其方式主要是以专家讲授的模式实施,培训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正面宣传,选树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教师先进典型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在凝聚师生员工思想共识,使之成为共同价值追求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力。

(二)师德师风生态环境有待优化,师生关系不和谐

综观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教师师德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暴露出学校的师德师风生态环境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学校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例如,个别教师为了完成实践指导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就业实习岗位。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2.学校教风学风建设机制有待完善。例如,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师生关系是教育层面的最基础关系,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因此,在面对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复杂、自我约束力不足以及部分学生存在逆反情绪等现状特点时,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时,方式方法单一,大多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从而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校园文化是教风学风形成的关键因素,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提升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学习动机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明确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风建设。通过调查,职业院校校园学习氛围相对还不浓厚。

1.学校组织高层次、高质量的科技竞赛、职业培训等活动方面尚显能力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高等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职业院校难以承办具有国家影响力的职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职业竞赛的机会比较少,致使学生难以接触到更为前沿的技术知识。

2.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目标不明确。对高职学生而言,部分学生认为职业院校只需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不再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表现出不配合教师、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现象,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受限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职业院校学生难以获得最真实的实习岗位,导致部分学生降低个人定位,与成为高素质工匠型人才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单一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基本操守,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关键手段。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对师德师风的评价主要是以显性的能力为主,而忽视了隐性层面的发展能力。

1.学校的师德师风评价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既要发挥教师的自评作用,也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企业、家长和学生等纳入评价体系中。经调研,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更多是以基层党组织或所属部门评定考核为主,考核的覆盖面不全。

2.学校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还较单一,缺乏多元化、贴合教书育人本质的评价指标。经调研,目前职业院校对于师德师风的评价更多是以教师个人承诺和组织认定,对教师“八小时以外”行为规范的监督管理缺少有效机制,职能部门职能监督、纪检部门纪律监督,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大。

三、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加大学习教育力度,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任。以师德师风促教风学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部分教师还存在失德行为,为此学校要加大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1.学校要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要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机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等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时强化将师德师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使广大教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针对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薄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师实践教育基地,追溯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教师职业的认同。

2.学校要发挥模范示范作用,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引领教师健康成长。注重挖掘先进教师感人事迹,突出典型引领,弘扬尊师重教的校园风尚。充分调动多方资源,深入教师群体,宣传优秀教师(先进集体)、教书育人楷模、教育世家、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事迹,塑造新时代广大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新形象。学校应积极贯彻上级部门的意见,借助教育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和网站等平台,学习师德模范标兵、研究专家的经验,学习“十项准则”,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氛围。

(二)净化师德师风建设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风即教风,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学校应从净化师德师风生态环境入手,营造“以师德师风促教风学风”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形成相互促进的生态环境。

1.学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针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及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积极引导教师以身作则,成为有品行的“大先生”。学院应以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全面阐释工匠精神内涵,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入品格,引导教师以培养“大国工匠”为己任,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共同价值追求,切实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校要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教师严格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师德师风长效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奖罚体系,让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还应明确相应的举措,推动院系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要让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驱使,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形成的关系体系。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使命,只有获得学生认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风学风相长

学校应遵循“以文化引领发展、以文化增强内涵、以文化促进管理”的文化建设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着力打造多彩校园文化。

1.以红色文化打好精神底色。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学校提升育人质量的成效。学校应重点培养发挥“主体”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团委工作人员,共同形成开展红色教育的联合体,激发和引导学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形成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过程构建红色精神培育体系,点亮学生成长“引路灯”。学校应完善“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辅渠道互相促进、理论实践相互印证”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红色文化建设机制,将课堂教学融入红色文化。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项目、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等有机融合。通过加强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建社会实践示范团队,培养学生“红色精神”。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奉献担当精神、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抗挫教育等内容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展现,系统构建具有特色的红色精神培育体系。

3.打造校园“彩色文化”,以优良的校园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通过专业建设、企业导师引航计划等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在彩色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感化教育下,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并将这种认同转化为自我约束与自觉行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素养在细节中培育,良好的习惯从点滴里养成”的育人氛围,让核心素养成为学生成长的DNA,牢牢把握“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育人方向,努力培养思想品行高尚、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突出,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创新实践、自我完善的社会满意的职业人才。

(四)优化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突出核心素养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为了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对照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不断优化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1.优化师德师风评价方式。综合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学校要结合发展性评价机制,从师德规划和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评价。以定量赋分的形式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进行评价,以定性维度对教师今后改进发展方向进行评价,设定“加分项”与“减分项”,形成量化的师德师风评价方式。其中,“加分项”包括被校级、市级媒体专题报道,取得荣誉奖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工作实践取得相应成绩等;“减分项”包括被认定“师德失范”、受到行政处罚等行为等。同时对每项“加分项”“减分项”赋值,便于教师对照具体分值做好自我评价。

2.丰富师德师风评价主体。师德师风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务处是教师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的组织部门,后勤部门则是保障高职日常工作运转的关键部门,为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学校要构建全员参与的格局,让学生、家长、企业以及社区等参与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中,解决好“由谁考核评价”的问题,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的基本要素。学校应合理扩大参与评价人员的覆盖面,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师德师风监督评价体系,综合衡量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实际成效。形成以个人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个人评价主要是教师遵循个人规划、个人述职两个方面对“个人取得成效”“教学存在问题”“整改方向”以及“加分项”四个方面进行述职。他人评价则是向参评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教务处期末考核、合作企业综合反馈等方面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评价,构建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3.优化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学校对教师的定位与评估要以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为导向,强调教育育人成效以及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度以及影响。教师是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传统的师德师风评价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客观层面的成绩,目前对于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教务部门的考核为主,更多关注教师的显性成绩,忽视其对本行业发展贡献度的考核。为此学校要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方案优化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将促进与体现师德师风的元素彰显出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不单纯将完成教学任务的数量等形式的成绩作为考核的重点,而是要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及教师科研成果对本行业的实际推动作用等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

四、结束语

总之,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活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是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的重要使命。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入贯彻国家各项政策制度,完善师德失范行为监测、相关责任追究和失信惩戒等机制,以强有力的举措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以此营造尊师尚教的氛围,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1).

[2]朱红萍,钱钰.新时代高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35-36.

[3]王敏.课程思政赋能高职师德师风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23(11):35-38.

[4]钱嘉奇.“双师型”教师培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必要性和路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3(2):68-71.

[5]花良凤.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89-92.

[6]赵宇萱,吴青萍.“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特色化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11):157-159.

[7]潘福中,林妙贞.探析民办高职院校教风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及成因、对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2):88-90.

[8]赵宝国.网络背景下高职学生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技术与教育,2022(2):42-47.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杨桦(1979—),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风师德师学风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教风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