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的三大逻辑
2024-06-17陈建奇
陈建奇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5.3%,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
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指出,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入分析这三大逻辑,成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历史逻辑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具有深层次的历史逻辑。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以国际循环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历史逻辑。
顺应全球化大势,发展国际循环,释放比较优势,构成中国经济韧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开放融合的历史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大潮流。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发展国际循环,既促进全球合作深化,又促进自身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主要是抓住了“亚洲四小龙”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1992年至2000年,对外开放进入加速向纵深推进阶段,中国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发达国家机电产业的转移。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全面释放中国比较优势。
依托国际循环,发展现代化城市群,是形成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中国稳步推动改革开放,形成了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等珠三角现代化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开放水平较高,积极承接全球产业分工,打通国际循环。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当前,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长三角现代化城市群已经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深度参与国际循环。珠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中国经济两大增长极,现代化城市群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开放程度较高,在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理论逻辑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外界唱空中国经济的杂音不断,但中国经济没有因“中国见顶论”而见顶。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主要由内需拉动的“双循环”增长模式,中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动力在持续培育,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这是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的理论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何能强化中国经济韧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动能减弱便形成经济增长减速的压力。对冲这种影响的着力点主要是国内市场,只要国内市场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依托国内市场就能有效缓解宏观波动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基于中国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现实提出的。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国内大循环如能快速发展,不仅可有效对冲国际循环不稳定所带来的冲击,还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从经济增长层面促进宏观稳定,还要从质量效率层面强化经济提质增效。国际循环面临“卡脖子”等挑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问题突出,警示缺乏自立自强能力的规模扩张难以真正实现宏观健康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低水平的经济循环畅通,而是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自主创新,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强化建链、延链、补链,着力解决“卡脖子”等风险。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实践逻辑。
高质量发展实践重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此,近年来,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发展任务,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兜住民生底线,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夯实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基础。
高质量发展实践重在深化改革开放,培育增长新动能。进入新时代以来,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高水平开放举措不断实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发展实践和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高质量发展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供稿/中国网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