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拥抱还是抗拒?
2024-06-17李英菁
李英菁
4月29日,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与参观者互动。
自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人工智能(AI)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各类AI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随着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图像生成大模型的诞生和OpenAI推出全新文生视频模型Sora,多模态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潜力被广泛看好。
但当前各国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法律还处在探索阶段,AIGC版权管理等问题悬而未决,尤其是伦理挑战已经成为AI带来的广泛争议中最为突出的话题。在法律法规完善之前,AI正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用起来,或者被时代淘汰
进入互联网时代,智械危机一直是文学、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电影《黑客帝国》中描绘了机器觉醒智能后统治人类,将人类变为发电工具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如果说AlphaGo战胜柯洁让世界意识到AI在特定领域的优越性,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大模型展现出的潜力则在带来巨大惊喜的同时,让人们不禁担忧那些原本遥远的科学幻想或许即将走入现实。
但在有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之外,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拥抱AI还是拒绝AI,而是使用或者被淘汰。
现阶段,尽管AI在技术和成本层面还不具备大规模替代人力的能力,但随着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和功能完善,其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实用性强的AIGC尤为受到追捧。
4月15日,四川日报社发布国内首个针对数字记者的管理办法——《四川日报社数字记者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其背后是四川日报社已构建起国内最大数字记者矩阵。
依托目前的数字人技术,通过对记者形象、声线的克隆生成数字形象后,记者只需要在播报数智人平台输入文字、音频,即可快速生成数字人播报视频,视频新闻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省去了妆发、调试、拍摄等环节的程序。过去耗费一个小时至几个小时才能制作出的视频新闻,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生成,甚至可以支持多种语言的转化。
丸子是一名独立游戏的开发者,在各大开源模型推出之初,他就开始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AI。“AI帮我节省了大量寻找美术方面参考素材的时间。”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AI辅助下,我的工作效率能提高10%左右,对‘大厂(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这个提升率会更高。”
多个“大厂”的AIGC相关职位招聘如火如荼,很多非专门岗位也标注了熟悉AIGC者优先,而美术、设计、程序等岗位则面临着优化自己或者被优化的窘境。
几次科技革命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在这场人工智能变革中,谁都不想落于人后,做那个“跟不上时代”的人。然而,有追捧自然也有反对,毕竟在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探索中,“翻车”的情况并不少。
2023年11月,有用户对WPS隐私政策中“我们将对您主动上传的文档材料,在采取脱敏处理后作为AI训练的基础材料使用”的说明提出质疑,引发轩然大波。当月18日,金山文档道歉并修改相关内容。
今年4月30日,配音演员林景在社交平台上控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栏目发布的国内首部AI全流程广播科幻剧《异世界甜甜圈》中使用的AI声线音色、咬字习惯与其本人相似度极高,而视频中的另一个声音与配音演员彭博的声音几乎一模一样。
无独有偶,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需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消息公布后,知名配音演员阿杰等纷纷转发,号召保护声音权益。两天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宣布与配音演员赵乾景合作演绎《凡人修仙传》AI有声剧。
与此前的AI声音侵权案不同,TME和配音演员本人达成了授权协议,双方的合作似乎无可指摘,然而消息公布后,迎来的却是几乎清一色的反对声。在TME与赵乾景微博评论区,不少广播剧和配音爱好者表达了对赵乾景“贩卖声线”的愤怒、失望,以及对配音行业前景的担忧。
“AI不应被用于创作。”反对者认为,配音演员对人物情感的揣摩、对台词的细节处理才是配音的精髓所在,尽管AI配音乍一听很“前卫”,但只能仿形而不能仿神,对这种充满了“科技与狠活”的作品,他们并不买账。更重要的是,要实现AI声线克隆,仅仅有授权者自己的声音是不够的,必须先将海量其他人的声音素材“喂”进去,训练出基础大模型,而这些素材大多数是无授权的。
抵抗AI的人在抵抗什么?
目前主要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采用的都是opt-out(选择退出)的授权方式,即默认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所有素材可以用于模型训练,如有异议则需在规定时间内选择退出。
换句话说,就是所有互联网用户都自动“被同意”将自己发表过的内容用于AI模型训练,这也是生成式AI在版权上的重要争议所在。
想要大模型维持足够的稳定性和不断进化,就必须有海量的真实素材“打底”,在反对者看来,这是一种披上科技外衣的剽窃。他们认为,现有AIGC本质只是寄生在创作者身上,将无数素材进行“分尸”,经过海量运算后,根据特定指令拼接糅合的结果,并将AI产出内容的过程称为“尸块拼接”。
针对生成式AI,抵抗者们也在积极开发应对策略。一个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团队推出了免费程序Glaze,用于保护素材不被AI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Nightshade,通过对图像“涂毒”,干扰、破坏AI模型,以达到保护创作者的目的。
该团队在The Glaze Protect官网上阐述了其价值观和使命:“艺术来源于人类对经历、情感、痛苦和创伤的表达。艺术将人类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解释人之所以为人。我们相信,人类的创造力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技术工具,使所有人类创作者(艺术家、音乐家、作家、记者、配音、舞者、编舞家……)能够保护他们的艺术创作不会在非自愿情况下被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和模仿,让人类的创造力继续繁荣。”
此外,AI在生产虚假内容上的“高质量、高效率”也引发了广泛担忧。随着大模型的进化,如果发布者不主动标注,辨识AIGC的难度和成本将越来越高,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那是我的六便士”
2023年5月2日,美国编剧工会爆发规模抗议活动,这场旷日持久的罢工持续了148天,好莱坞停摆,多部影视剧延迟上映,米尔肯研究所经济学家凯文·克劳登估计,相关行业至少蒙受了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这场罢工的导火索之一就是AI进入剧本创作环节。
参与罢工的编剧举着“AI无法取代编剧”“AI没有灵魂”“我让ChatGPT写一条标语,但它写得很烂”等标语,编剧们担心,制作公司会用剧本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让编剧修改由AI生成的稿件,这将严重影响编剧的创作收益,并助长剽窃行为。
最终,尽管美国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与美国编剧工会联盟达成协议,约定了AI生成素材的限制条件以保护编剧权益,并承诺公司不能强制编剧使用AI写作。但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用户对AI比较敏感。”作为一名画师,周周日常的主要工作是游戏的原画设计。她向记者反映,虽然由于玩家的抵触,没有游戏会公开承认自己使用AI完成部分流程,但使用AI辅助美术环节,提升工作效率已经成为业内的常见现象。
“游戏研发过程中,AI一般会用于前期跑概念。我帮海外研发团队做人物设计的时候,会根据团队的描述用AI快速生成概念图,节省了很多找素材核对的时间。中期,在草图、线稿和辅色大关系确定以后,也会使用AI进行细化。”她介绍道,“但AI跑出来的图没办法直接用,必须再进行修改。一是太假了,能一眼看出是AI出图;二是电脑参数会限制出图的清晰度。”
谈及圈子里一些画师对AI绘画的抵制,周周直言:“我们不在一个阶段。对商业绘画来说,AI只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打个比方,原本一张图的制作周期是两周,AI来了以后,上级说让你三天做完。游戏什么时候上线?项目经理疯狂催催催,你得跟上进度。”
“反对AI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对我来说,AI能缩短我的工期,那是我的面包,是我的六便士。”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