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06-16盛明云

天津教育·下 2024年5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数学

盛明云

面对当前综合型人才缺失的现状,教师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就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现状来看,应试教育理念仍旧占据关键地位,再加上数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很难成为学习的创新者和主导者。如果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形成依赖思想,降低自主学习意识和知识探索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看待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优化改进教育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性概念以及必要性

(一)基础性概念

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发展建立在逻辑性思维的基础上,需要学生将已经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并重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有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让学生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创新性主要是指新的创造,或者是重新排列组合之后被人们二次发展并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一定价值的思维。创新分为两方面,即新创造和二次发展这两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属于后一种。在此阶段中,学生需要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预估、分析、思考等方式进行验证,自主发展、获取新的数学知识。这种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意识是将以往所学知识当作基础,通过已有的知识延伸出新的知识和学习意识,这是数学发展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外在体现。创新意识不仅是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必备素质,还是影响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各行业逐渐提高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

培养创新意识是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向,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键环节。将创新意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在增强其数学学习能力的前提下,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且,小学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实践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够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原则

(一)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基础知识、思维方式、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活动等。这些知识不仅能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支持,还能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实现,而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感悟才能得出。如果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那么就能为后续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积累,将其看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主动性

本段中提到的主动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打破以往教学的局限性,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知识讲解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确保教师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三)在民主原则上创新

民主原则主要提倡的是构建和谐稳定、互相尊重的民主环境,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摒弃以往较为落后的身份观念,加强个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确保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言论自由,提高其学习自信。

民主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为其意见抒发提供充足的机会,肯定其学习成果,确保其在思考创新过程中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其自主性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事业发展与完善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保障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优化改进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之一,只是有些人难以顺利开发出来。在小学阶段,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创新学习基础上,要想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合新旧知识并产生新的设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进一步加强不同阶段数学知识的连接,将数学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以便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

首先,教师应当摒弃以往较为陈旧的数学教育理念,着重关注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和知识探索成效,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进而顺利激发其学习动能和学习潜能。

其次,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需要确保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确保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意识。同时,以小组方式组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构建民主性的教学环境,进而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最后,在数学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利用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进而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实践操作和预设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对陌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想象,并在实践活动中验证数学结论,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此阶段中,学生的思维模式便由以往的具象性思维转变为抽象性思维。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构建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顺利养成创新意识。同时,确保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预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创新意识。

(三)树立学习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充分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当学生在成功过程中感知到自身的智慧时,会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这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果,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和鼓励,确保其更好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期待,以便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当学生取得良好成绩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使其因此产生强大的学习自信,并将自信转化为学习动力,为其后续创新意识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在教师的管控下推进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创新意识培养工作的顺利落实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应当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贯彻落实“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首先,在日常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喜好设计课堂内容,拟定课堂教学方案,并对教学全过程的时间和流程安排进行详细记录。在课上时,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难度,为不同学生创造同等公平的课堂活动参与机会,进而保障学生成为数学教育的主导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以问题设置的方式向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启发,进而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要想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确保学生在正确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学生的例题掌握程度也需要通过课堂练习内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和讲解,这一方式能够照顾到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在此阶段中,教师可以在旁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思路,指导其梳理计算过程。

最后,采用“一对一帮扶”的方法,将整体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打散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优生带动后进生,再经由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一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后进生更好地锻炼创新能力,还能为优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等,且在良好课堂氛围的支持下,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解放,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意识。

(五)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钻研教材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教材内的潜在含义,能够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知、有所创造等。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靠自己的分析和发现,另一种是靠对他人的感知来发现。前者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包括但不仅限于分析、假设、推理、判断、论证和验证等,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梳理教材知识前提下,教师应当摒弃以往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数学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岗位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提高一定的条件。同时,教师应当在教材钻研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课堂问题,如“这个公式能够独立进行推导吗”“这种数学规律你能得出吗”“能够独立归纳出数学想象和结论吗”,进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尽可能帮助学生缩小思考范围,为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材料支持。

(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心理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实现长远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构建出舒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以充分激发其课堂热情并使其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师应当以一种更加尊重、亲近的态度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时,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支持,确保其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如此既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为良好教学环境的顺利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数学隶属于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内容具有趣味性特点,能够使学生在问题分析和思考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进而增强个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但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创新过程中取得哪种结果,教师都应当给予其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和创新机会。如此既能引导学生继续进行知识分析和问题探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意识,从而推动其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其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新意识,确保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从多个角度看待并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开动大脑、自主学习,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在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