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
2024-06-16刘万臣
科教新报 2024年22期
刘万臣
原来,在古代,“三长两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
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
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字,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汉时呼衽为小要也。”“衽”本来指衣襟,是衣服两片的连接处,因此引申为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作用是“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棺”。将“衽”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个棺木的中部要害,因此汉代时又称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于人的腰部。
每束一: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连起来,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
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