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丝作画 非遗焕彩

2024-06-15潘来奎隋炜凤

走向世界 2024年23期
关键词:张国华银丝红木

潘来奎 隋炜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潍坊非遗文化特色鲜明,资源丰富。潍坊市深入推进文化“两创”,积极创新活态传承,推出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广受群众喜爱的文创产品、非遗尚品。其中,作为潍坊非遗的典型代表——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传承、创新、发展,让这一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慢工出细活 久久方为功

清朝康熙年间,潍坊的铜业已相当发达。工匠们为了美化产品、扩大销路,便仿照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在一些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后来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发展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

“嵌银漆器制作工艺包括选材、坯胎制作、精雕细刻、镶嵌金银丝、打磨、上漆等工序,每道工序全部由手艺人手工完成,是名副其实的慢工出细活。”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冬云说,首先要选择贵重的红木,经过锯、刨、开榫、下卯、雕刻等工艺,制成各种器具;然后贴上设计图案,用刀或铲刻出各类造型;接着再用小刀刻出细槽,将金丝或银丝镶嵌在细槽里,用小锤砸紧砸实;再对已雕刻和嵌丝的制品进行反复打磨,之后为器具上色;最后把金银丝上的漆色除去。这些工艺看上去不难,但没有三五年的苦功夫根本出不了徒。

说到与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的缘分,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传承人周志用“一见钟情”来描述。19岁那年,她偶然接触到这项技艺,从看到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跟随第四代传承人陈开勋和第五代传承人陈增学习。“刚开始学习时很难,因为全部采用原生态手工制作技艺,刀刻时手部、腕部、臂部非常吃力,没几天手上就到处是水泡和茧子。但即使这样,要学会精准地控制刀子也得需要几年的时间。”周志说,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苦、缺乏耐心,最终就放弃了。当时跟她一起学习的有7个人,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她自己。

2018年,故宫博物院专家组到潍坊寻找嵌银漆器高水平人才,到故宫博物院修复嵌银丝类文物。经过专家组现场考核,最终认定周志和王冬云技艺高超、全面,达到修复珍贵文物的水准,聘请他们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室修复故宫馆藏嵌银丝类文物。这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无人在故宫博物院修复文物的空白。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非遗只有融入生活,才有蓬勃的生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潍坊嵌银髹漆技艺非遗传承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红木嵌银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让非遗产品走到我们身边,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才能更好地宣传红木嵌银产品。”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华表示。

张国华出生于木雕世家,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便对木艺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从事雕刻与红木嵌银创作过程中,他不断糅合姊妹艺术技法提高水平,研发了国际象棋、毛笔、腰带以及手机壳等红木嵌银产品,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在生产过程中,我要求每一件产品都必须符合‘高标准、高要求,在使用过程中,既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又能满足消费者的艺术需求。”张国华说。

张国华的观点,其实也是整个潍坊红木嵌银行业的共识。比如:潍坊图腾红木嵌银有限公司致力于红木嵌银文创产品制作,每年创作生产文房类、吉祥类、博古名画类、巧思类、立雕类、家具类等6大品类300小类6000余件产品,年创产值约680万元。他们创作的《千叟杖》《观音瓶》《十六字令笔筒》《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漆器作品获省工艺美术协会设计金奖、银奖等奖项,入选“山东手造·潍有尚品”优选100、“山东手造·奎文好物”等名单。

在保护中传承

“红木嵌银一直是潍坊的独有文化,拥有辉煌的过去,也必将拥有灿烂的明天。传承人的责任就是要做好传承与创新,让我们的作品保持艺术价值。”潍坊鸢都嵌银厂负责人孙凯谈起红木嵌银的发展前景时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潍坊嵌银髹漆技艺,2014年4月,孙凯成立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收藏了清末至当代的嵌银漆器作品5200余件。同年8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嵌银髹漆技艺(潍坊红木嵌银漆器)综合传习中心落户该馆。如今,该博物馆成为市民参观学习潍坊红木嵌银漆器的重要场所。

非遗传承,以人为本。据潍坊市文旅局党组成员、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高增光介绍,目前,潍坊市已采取多种方式保护、传承潍坊嵌银髹漆这一古老的技艺。鼓励传承人结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创作出更具创意和实用价值的嵌银髹漆作品;开设技艺培训班,邀请业内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授课,激发更多市民关注和参与嵌银髹漆技艺的学习与传承,培养更多技艺精湛的继承人。对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为研究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文献支持。通过优化四级传承体系、打造专题展示空间,借助驻潍高校设计力量,加快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推动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 vivid witness to the continuous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eifang boasts rich and distin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deepened the promo- tion of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ctively innovated the live transmission, and launched a batc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ducts that meet market demands and are widely loved by the people. Among them is Weifang silver wire inlay lacquerware craft,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Weifa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fter generations of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s, this craft is radiating a new charm in the new era.

猜你喜欢

张国华银丝红木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春天的雨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银丝飘飘人年轻
—— 陕西榆林清涧老年大学校歌
蓝木马和红木马
时间之河
林业:《红木》国标修订红木种类或有调整
家有贤妻解心忧,厅官放胆狂贪2000万
学画小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