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档案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机制、堵点及路径
2024-06-14刘志超
◎四川省软科学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研究”(项目编号:2023JDR0231)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档案数字化转型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数据更新、效率革新、融合创新三个方面,但是也面临着档案数字化转型思维创新不足、档案信息孤岛效应依然存在、档案信息质量和服务标准有待提高、档案事业人员发展难以为继等关键堵点。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路径是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档案服务属性、推动平台共建共享、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数据要素这一新型生产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更是支撑高效能市域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严峻。2024年初,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数据要素×城市治理”列为12项重点行动之一,[1]进一步强化了数据要素应用在解决城市治理现代化问题中的支撑性作用。
档案作为承载数据要素的重要介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2]档案信息具备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力特点,其在生产力意义上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渗透间接体现出来的。[3]档案包含的大量数据形成潜在的生产力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正是如此,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档案数字化转型,正发挥着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和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依托档案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以档案数据要素效能的整体提升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和城市治理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
档案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4]新质生产力强调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推动资金、数据、管理等重要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生产力发展跃迁。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拿数据说话、靠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的数字治理过程,需要有门类齐备、信息完整、便于利用的数字化档案数据作为支撑。档案数字化转型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据更新、效率革新、融合创新三个方面。
(一)数据更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加快档案数字化转型,是搭建城市治理现代化信息底座的有效手段
打造数字核心,促进传统产业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等的数字化转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城市治理现代化依赖于数据信息的系统化,及时、丰富、完整的数据信息是城市治理分析决策的基础。没有对人口流动、车流路况、气候环境、突发事件、关键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等城市治理相关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分析、挖掘、处理,城市治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档案资源覆盖面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优化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融入数字中国建设。档案中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与动态获取的实时数据信息相比,档案信息具有系统完备、还原度高的特点。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型,通过在记录方式、整理保存、公开利用等环节的全流程数字化,不仅能有效提高档案保管使用的效率性、规范性、安全性,更有利于在发挥档案信息既有优势的基础上,依托数字化手段和信息化网络扩大档案利用范围,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分析、决策、执行提供坚实支撑。
(二)效率革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加快档案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要素,要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6]城市治理语境下,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属于提高城市治理效率的具体实践。在城市治理实施过程中,治理主体决策和执行以获得相关信息为基础。档案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帮助治理主体更好地还原事件原貌、了解相关资源分布,为治理主体预测事件发展趋势、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及时作出应对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转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及各类电子业务系统的应用,传统档案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相依共存的“双轨制”成为过去一段时间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但随着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双轨制”向档案电子文件“单轨制”运行已成为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7]因此,实施档案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档案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将对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效率产生重大影响,有助于显著提升城市治理决策的及时性、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融合创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加快档案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档案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形成新产业,但并不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片面追新求新,忽视甚至放弃了传统技术和产业。当前,档案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组织和治理形态不断催生新的档案记录形式和管理方式,档案工作面临从传统载体管理向数字管理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8]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机遇下,各领域、各行业业务工作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档案工作亦如是,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趋势与发展目标。[9]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档案数字化转型充分吸收治理理论中主体多元、合作共治的核心理念,既关注档案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更关注档案的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问题,本质上属于一体两面的同构关系,有利于破解“收管存用”等档案传统职能无法满足城市治理现代化现实需求的具体实践,实现了档案作为一个具体的流程要素参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符合现阶段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充分发挥档案在城市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将有效重构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档案资源管理单位信息化治理能力,提升档案治理的社会参与度,拓展档案发展的社会基础,实现档案实践价值跃升。
档案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堵点
当前,在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打通的堵点卡点。
一是档案数字化转型思维创新不足。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据经济迅猛发展,对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与系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创新建立与档案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前瞻性发展规划、配套体制机制,并加快探索档案电子文件“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过渡转换。
二是档案信息孤岛效应依然存在。档案工作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全面有效互动不足,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封闭期具有错位现象,公众对档案信息权的获取与利用不充分,普遍存在“档案馆是机密场所”的惯性思维,造成档案信息的孤岛效应。
三是档案信息质量和服务标准有待提高。新形势下城市治理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受众面、内容量提出了新挑战,档案信息服务使用主体逐步扩大,对档案信息内容完整性、准确性和档案服务的便利性、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档案事业人员发展难以为继。当前各类档案机构中专业队伍结构规模、能力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需求,缺少具备主营业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三位一体”复合型经验能力的专业人才,档案业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评价机制标准的科学性、引导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档案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技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10]《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要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管理现代化。”党和国家作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为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紧扣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加快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融入和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迅速推动档案工作理念跃迁,强化档案数字化服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服务属性、资源平台、人才队伍,全面实现从档案管理者到人本服务者的回归、由社会资源垄断者到档案资源共享者的转变。
(一)深化体制机制建设
坚持以制度创新引领思想变革,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将档案工作创新纳入政府数字化转型,制定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构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以数字档案资源为基础、以档案信息安全为保障、以档案数字化转型服务城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制度体系,重点关注如何打通从业务系统到档案系统的归档功能等关键业务环节,加快落实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进而实现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
(二)强化档案服务属性
从档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认清档案工作肩负的时代使命,加强档案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档案机构的服务属性,实现档案工作与城市治理充分对接。紧扣《“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宣传档案工作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全社会支持参与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创新开展数字档案展览会、讲座、数字档案进社区等数字档案宣传活动,依托新媒体提供便捷档案利用服务,进一步提高市民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认可度,提升档案服务城市治理效能。
(三)推动平台共建共享
紧紧围绕档案工作属性和档案场景优势、融合优势、科研优势,因地制宜为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搭建新平台,促进档案交叉领域产业产品迭代升级。强化对“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认识,以服务城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重构档案管理理念,厘清各档案主体职责边界,推动实现档案信息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强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档案馆间的协同合作,推动档案工作部门与其他数据部门开展数据、技术、业务协同探索,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扎实的档案数据保障。
(四)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加快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档案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完善档案人才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构建与档案工作实际相符合的职业发展评价机制和发展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党校等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档案干部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与时俱进提升档案人才专业化能力,推动档案专业人员留得住、用得好、懂专业、善作为,以新质生产力的“人的要素”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载《新华每日电讯》,2024-01-05(002)。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3]郭建平:《档案信息的生产力属性及功能研究》,载《四川档案》,2007(01):18-20页。
[4]《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载《新华每日电讯》,2020-10-14(002)。
[5]《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12-15(009)。
[6]《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载《经济日报》,2024-01-29(001)。
[7]肖秋会、汤俊妹、许晓彤:《文件管理双轨制、双套制、单轨制、单套制辨析》,载《中国档案》,2021(04):70-72页。
[8]陆国强:《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载《人民日报》,2020-06-24(010)。
[9]牛力:《加快推进单轨制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载《中国档案报》,2023-08-31(001)。
[10]米亚文、徐能武:《习近平关于档案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意涵与实践向度》,载《档案学通讯》,2023(01):28-38页。
作者简介
刘志超 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馆员,研究方向为企业档案和数据档案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