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6-14蔡丰贞

新西部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政府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面临政府服务观念转变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需要搭建外出学习平台,促进服务意识转变;需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提升服务能力;需要完善吸纳农民意见的公开表达机制。

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政府治理新理念。实现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建设相融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构建服务型政府,对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生活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为基础,深入剖析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内涵,分析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内涵

(一)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主体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主要由基层政府负责履行相关职责、落实具体安排。受资源条件约束,农村居民不太可能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主导者。从已有实践来看,公共服务建设市场化推动了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大型公园和步行道的建设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还提高了生活品质。[1]然而,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建设市场化难以推行。一方面,农村对资金、资源的吸引能力不足,较难实施市场化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市场化长期运营依赖于大量后续资金注入,后续资金的持续性也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现。在国家行政机构体系中,基层政府是最基层的机构。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受到基层政府职责履行的直接影响,这对国家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长远的效应。[2]基层政府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多个领域的行政工作,具有强大的综合能力,是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关键参与方。

(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受众

农村居民是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目标群体,既承担建设任务也享受服务。由于长期居住在农村,农村居民不仅承担初期公共服务建设任务、对公共服务建设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改良,也承担着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三)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最关键的环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农田水利工具,还涵盖防洪、蓄洪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各种设备设施,以及各种生活便利设施。加大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农村公共交通、通信等问题,才能确保农村居民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科技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农业生产和农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技术也是重要的服务内容。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普遍缺少社会保险的购买机会,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短缺,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待遇相对较低。加快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才能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文化活动相对单一,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高质量的文化娱乐活动,都是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

为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中央与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整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得到明显进步,“十三五”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持续性提升。

农村公共服务片面依赖政府力量。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容易造成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步伐缓慢,难达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真正要求。首先,政府在财政上更偏向于向城市倾斜,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其次,为了保证GDP增长速度,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支出用在经济增长领域,相对忽视其他领域。最后,在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决策的片面化可能会忽略农民利益,从而影响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相差较大。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速度相对较慢、水平相对较低,涉及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等各个领域。低覆盖、低水平的公共服务,也影响了外部资源参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问题

(一)政府服务意识转变不够

至今,服务型政府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服务型政府应当始终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持续地搜集并对群众的反馈进行回应。但是,部分政府在服务观念上的改变不够充分,主要表现为缺少足够的主动思维和实际行动。所以,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对公共服务项目的管理和规划意识不足,主动接受居民监督和建议的意识不强,容易影响建设进度和质量。

(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在资金分配和运作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限制了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资金没有得到足够的注入,有可能会引发基础设施和设备的严重不足。[4]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也难以引进和招募高质量、高效率的专业团队。

(三)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体制不完善

农村和城市间的双重制度结构无疑构成了一个核心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受到了这种二元结构的严重阻碍,资金、人力等资源逐渐偏向城市。同时,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存在服务团队建设进度缓慢、管理和运营的分离未完全实施等问题。公共政策执行缺陷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后难以实施、未能达标等多个方面。在行政体制的改革过程中,管理与运营的分离始终被视为中心议题,它有助于政务透明化,并有效地根除腐败现象。[5]这类问题不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就难以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民生需求。

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外出学习平台,促进服务意识转变

服务意识转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共服务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的外出学习平台和通道,并确保学习有效性,促进服务观念转变。实现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积极地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提升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需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基层政府不只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机构,还是主要的服务资源供应者。因地制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多样性、灵活性,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采购、特殊委托、奖励与补助、招投标等。构建和完善财政、社会资金、村集体、农村居民等多方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多元投入机制。严格管理和监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确保资金的合法、合规、合理使用。

(三)完善吸纳农民意见的公开表达机制

传统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缺少建立能够公开表达农民观点的机制,公共服务建设的推进难以得到民意支持。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空心化、老年化等问题突出,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居民个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所以,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区别。因此,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想法进行深入了解,逐步建立以农村居民为核心,以满足乡村内部需求为方向,以农村居民制度性参与为手段,并明确投资的范围和方向的公共服务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晓虹:《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载《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26-29页。

[2]张青:《论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构的实现途径》,载《行政与法》,2008(4):12-16页。

[3]张卫静:《我国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研究》,载《山东社会科学》,2014(7):182-187页。

[4]翟军亮、吴春梅:《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民行为逻辑研究——兼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推进路径》,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8+162页。

[5]张新文、詹国辉:《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50页。

作者简介

蔡丰贞 海南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政府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