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的青年婚恋观探赜

2024-06-14杨正国

新西部 2024年5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观念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出生率持续走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生育的主力军,其婚恋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我国“少婚少育”的现象产生。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发现当前青年群体的婚恋观不同程度存在着“冷热交替”、晚婚晚育以及部分追求物质至上的现象,为转变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念,家庭婚恋文化要随时代发展而转变、社会婚恋文化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要引导理性思考的思想文化教育以及政策制定要充分维护青年群体的利益等方面进行着手解决。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数下降到1000万以下,出生率逐年降低,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适龄妇女的生育率只有1.3,在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我国低生育水平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口正处于负增长阶段。全国结婚人口逐年降低、新生婴儿数也随着婚配率的降低而下降、老龄化问题逐年凸显,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人口结构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对于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的改善有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青年群体对婚恋观的认识和中华民族婚恋文化的认同将影响着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走向。“婚恋观是指人们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以及社会文化、种族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对恋爱、婚姻和性方面的较稳定看法和态度,包括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婚恋伦理观等,体现着人的价值观。”[2]在以往研究中,也有学者从青年婚恋观的社会问题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局限于社会现象、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领域,对文化领域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讨论有关数据,结合当前青年群体流行的婚恋观进行分析,探讨当代青年婚恋观以及形成这种婚恋观的文化影响因素。

文化视域下的婚恋观形成

(一)传统文化下的婚恋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的形成起源于西周封建时期,随着朝代更迭与时代发展,封建社会逐渐没落,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我国原有的婚姻制度也随着封建制度彻底消亡,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国婚姻制度,但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婚恋观的改变并不彻底,部分婚恋观仍然流传至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自由的恋爱观。我们中学所学的《诗经》当中的《关雎》就把男女对于自由恋爱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受国外恋爱观的影响以及许多浪漫爱情故事、影视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追求自由的恋爱观也逐渐深入人心。第二,执着专一的爱情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日夫妻百日恩”等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忠贞爱情观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青年,许多爱情故事都在歌颂这种执着专一的爱情。第三,理智守规的婚姻观。在传统文化的婚恋观念里,遵守婚姻制度,守规矩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婚恋观,一旦成婚,即使夫妻一方去世,另一方宁愿鳏寡也不愿再婚。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也在逐渐被摒弃,但其中遵守规矩的、理智的婚恋观念仍被保留。

(二)网络时代下形成的婚恋观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本来是为了更好更方便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电子设备逐渐被异化,使得原本的认知逐渐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分歧的出现。在现在网络时代,“毒鸡汤”等大量价值观偏离的信息被广泛传播,部分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也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干扰,从而导致三观畸变。网络时代下形成的婚恋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懒婚、恐婚,不婚主义现象出现。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懒婚的大龄青年,这种懒婚现象并不是说他们不愿意结婚,而主要原因就是不愿社交,整天除了学习工作以外就是一个人独处,从来不参加所谓的集体活动,身边也没几个朋友,从而大大缩小了社交范围,懒婚也成为必然。恐婚则是因为看到太多所谓的婚姻不幸福,家庭暴力,婚内出轨,婚后生活带来的压力等现象的出现,并把此类现象放大化,从而认为所有婚姻都会出现问题,最终产生恐婚现象。不婚主义者则是由于思想改变,对于不确定或者认为婚姻无法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降低生活质量,加之不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进一步形塑了不婚主义者的思想观念,从而导致不婚的结果。

金钱至上的婚恋观念。这种所谓金钱至上的婚恋观是由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社会观念的改变,所谓“找金主”“找富婆”等网络现象的产生,折射出部分社会青年只为追求“高品质”生活而放下爱情,其一心只为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

偏离伦理道德的婚恋观念。这种婚恋观念的形成是对“婚恋自由”的错误理解导致的,只为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从而忽视了社会道德。这样的婚恋观念已不能称其为婚恋,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且无法遵守相应的社会道德,更有甚者利用这类现象来骗取钱财,从中获利。

当代青年婚恋现状分析

(一)婚恋观呈现“冷热交替”

当代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念转变很大程度上与恋爱中的“热”和婚姻中的“冷”的反差有关,“当代青年人对于恋爱与婚姻表现出的‘冷‘热鲜明反差,表明这两者尽管都与人类的繁衍和基因延续有关,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存在不同的社会心理基础。”[3]随着青年群体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生理的满足会驱使青年自发寻求异性关注,对于恋爱的向往也会愈发强烈,随着交往的开始,双方的好感和情愫也会逐渐上升,此时恋爱中的双方都会处于一种“火热”状态。随着时间推移,两性在相处过程中对于对方优点的发掘与期待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而随着双方了解的逐渐深入,对方的缺点也会逐渐暴露,此时对于恋爱双方的考验也正式到来,只是为了追求对方优点和新鲜感的恋爱逐渐被击溃,从而导致关系的“冷淡”,与之前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有的情侣在恋爱过程中逐渐发现对方的更多优点,同时也发现一些缺点,但此时价值观念相同的情侣都会从未来生活的角度去考量,这类情侣恋爱就会越来越稳固直至结婚。但随着婚后各种琐碎的事情也会击垮感情基础不够稳固的新婚家庭,最后也会导致婚姻破碎,导致双方冷言相对。而感情基础稳固的新婚家庭则会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不仅能够使得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能深化彼此的感情。种种恋爱、婚姻的“冷与热”导致当代青年既向往又害怕恋爱与结婚,随着身边此类事件的增加和相关事件的传播,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这种“冷热交替”的婚恋观。

(二)晚婚晚育现象较为普遍

目前,在我国适龄青年群体中,晚婚晚育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社会现象,大多数适龄青年选择晚婚甚至不婚的意愿也在逐渐增加。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如下类似观念紧密相关:“身边的朋友都不着急,我也不急”“比我年龄大的都还没结婚,我也不急”,或者是“现在结婚太早了,万一以后会遇到更好的呢”等等形成了一系列晚婚观念,充斥在当代青年的生活中。导致晚婚晚育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理想的婚姻。精致的、理想的婚姻追求者对于婚姻的要求和期望往往会高于现实,近年来“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系列的电视剧备受青年女性欢迎,喜爱观看此类电视剧情的女性往往也会把自己带入故事情节,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情生活无法得到满足,无法达到自己理想的婚恋目标,从而固守即使晚婚晚育也要寻求到理想的婚姻。第二,追求现实的婚姻。现实婚姻的奋斗者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婚姻是什么样的,细分来看,一是为了追求现实的婚姻需要奋斗好几年,这也就形成了许多剩男剩女,这类优秀的大龄适婚青年往往是年轻的时候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的事业,忽视了婚姻,在他们看来,有了稳定收入和相对好的社会地位之后,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二是拜金主义婚恋观驱使,使得部分青年男女把爱情、婚姻都建立在金钱至上的层面,从而导致遇到心爱之人却又无法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而能够满足物质需求的又无法满足爱情的需求,常年徘徊于爱情和金钱之间无法选择,最终导致晚婚晚育。三是受到晚婚晚育婚恋文化的感染,当前社会晚婚晚育文化氛围比起以往更加浓郁,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感染,再加上当前演艺圈大多数明显都是单身人设,很多都已经超过适婚年龄的都还处于单身,也是受这种文化的影响,部分适龄青年往往没有自己的想法,就选择跟随这种“主流”,从而增加了晚婚晚育现象的发生。

(三)婚恋中出现物质至上的观念

近几年,手机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对青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具体来看,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微信支付已经成为主流,在日常生活中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发展火爆,加之网络授课流行,网络课程教学增加,上述因素使得手机成为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各种工作场所必不可少的“第二身份”,在学习工作之余,在短暂琐碎的空闲时间内,大家都会拿出手机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许多网络博主为了流量就会通过传播各种新鲜、新奇,甚至偏离社会主流的内容,从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而青年群体又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主力军,在观看过程中也助长了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播。著名经济学家朱少平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你没有房,我凭什么嫁给你这种理念要逐步改,如果这个理念不改,如果这种文化得不到扭转的话,中国的婚姻可能要崩溃。现在我们这个文化弄得有点糟糕(价值观念的改变),把房子作为结婚的一个前提,这种文化一定要把它扭转过来,如果不扭转过来,对我们的年轻人,不管对男的女的都是一种负担……我觉得这个自媒体对这一点应该限制……像这种文化应该把它摒弃过去”。像这种文化理念的转变是导致适龄青年晚婚晚育的主要原因,当然,这种文化的背后也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当前社会消费水平逐年上升,不管是房价、物价、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养老成本等等一系列社会生活成本升高,而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收支失衡,助长了这种观念的形成和传播。

总结与讨论

青年群体作为社会成员当中最具活力,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社会群体,其社会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因此,青年群体的社会观念和价值理念形成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认知因素是保持婚恋观稳定的基础,行为是婚恋观的外在表现,“恋爱的认知过程强调对关系价值的认可和接纳,对于青年人而言,客观看待恋爱的重要性,理性看待恋爱对象,确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都是恋爱认知内容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4]青年群体对于婚恋文化的感知与认识会影响未来我国社会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结构的改变。婚恋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其形成与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又会受到外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传统婚恋观熏陶下,那些有助于青年成长的婚恋观念得以流传,但当下社会婚恋文化的畸形发展也同样会影响青年群体的成长,为此在当代社会婚恋文化熏陶下,辩证看待和选择正确的婚恋,形成正确婚恋观极为重要。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家庭婚恋文化要随时代发展而转变

家庭文化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文化烙印,在青年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格之前,家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婚恋观传递最为直接。由于青年与其父母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导致两代之间的文化差异,各执一词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以致于相恋很久的恋人因为双方家庭的原因而导致感情破碎。所以,在当下社会,父母婚恋观可以为青年一代提供建议参考,但是不能直接灌输,强行按照父母标准选择婚恋伴侣,家庭婚恋文化应该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转变。

(二)社会婚恋文化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婚恋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其形成与发展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但是对于社会经济又具有反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是越来越高,逐渐出现攀比现象,加上网上各种“炫富”以及各种浮夸影视剧情的传播,导致年轻人的心理越来越趋向于物质,价值观也出现扭曲,一些婚恋事务所,婚恋市场以及婚恋周边产品也出现“越贵越好,越贵越有牌面”的文化观念,加剧了年轻人的婚恋消费。但事实上大多数年轻人收入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还有一部分处于负债状态,为了所谓的牌面而不得不提升消费水平。所以,社会婚恋文化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准,不能以个别的、少数的消费能力而要求提高整个行业的消费水平。

(三)学校要开展引发理性思考的思想文化教育

学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基本来源于学校,学校教育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跟随社会热点而偏离教学初衷,学校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正向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化和树立正确的三观。网络婚恋文化以及外来婚恋文化不能代表整个婚恋文化的全貌,与进行知识灌输相比,学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众多婚恋文化错综复杂和不时变化的局面,青年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

(四)政策制定要充分维护青年群体利益

相关政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标,应该制定更好更全面促进青年人成长发展的政策,不少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国家发展,理应支持,但真正落实下来却没有达到预期。当前我国婚配率和出生率逐年走低,根本原因并不是年轻人不想结婚生子,而是负担不起结婚生子养老所需的经济支出。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该从充分维护青年群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更全面考虑青年群体的各种需求,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因为青年一代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05-06(001)。

[2]魏晓娟:《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分析》,载《青少年学刊》,2020(02):18-22页。

[3]新秤:《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载《人民论坛》,2021(35):94-97页。

[4]任飞:《社会转型期青年恋爱的心理困扰分析》,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2):74-79页。

作者简介

杨正国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