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

2024-06-14康庄

新西部 2024年5期
关键词:重庆科技建设

康庄

近年来,重庆市牢牢把握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和定位,结合重庆本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等,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紧扣创新驱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锚定现代信息技术这一革命性突破、数字经济这一生产要素创新型变革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一关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近年来,重庆围绕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重点着力于建设以新型战略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能力、强化创新发展保障基础、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多方着力,切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现代制造业集群为重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重庆牢牢把握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和定位,结合重庆本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等,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紧扣创新驱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锚定现代信息技术这一革命性突破、数字经济这一生产要素创新型变革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一关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关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两大领域,着眼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链集群的培育,积极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断增加重庆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含量与“含绿量”。截至2023年底,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2%;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5.85万家、7565家、3694家。先进材料、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产业长足发展,液晶面板产能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全球近五成笔记本电脑“重庆造”。

(一)瞄准未来,积极谋划“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重庆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制定《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推动全市制造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培育高能级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瞄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重庆将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等3类五千亿级产值的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和未来能源等6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服务器、智能家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制造装备、动力装备、农机装备、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现代中药、医疗器械12个五百亿级、百亿级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形成“新星”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

(二)创新工作机制有序健全产业集群体系

为切实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庆在工作机制上做了一些工作机制的探索。一是健全完善“专项方案+专班推进”体系,按照“一个集群、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体推进”的模式,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工作专班,健全闭环落实机制,逐一补齐“33618”集群体系专项方案,加快构建具有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变革。着力完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贯通融合政府、行业、企业数据的产业大脑,梯度培育“单体示范、链式联动、跨界协同”未来工厂,统筹“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补链成群。三是健全“产业生成+揭榜挂帅”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体化推进机制。以提升产业本地生成能力为目标全面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研究院经济”;以服务产业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为目标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以服务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为目标部署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任务。四是健全“领军链主+专精特新”体系,培育产业集群实施主体。实施鲲鹏计划,内育外引跨越发展领军链主企业;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促持续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和上市企业。五是构建“产业图谱+产业地图”体系,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落地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聚焦标志性产业链中空缺短板环节,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建“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产业发展态势。六是深入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以改革提质增效。建设亩均大数据平台,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力度,推动区县、园区加快盘活闲置工业用地,提升亩均效益。七是升级“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体系,加大纾困解难力度。全面落实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全力保障电煤电力燃气等能源要素。八是健全“区域监测+企业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调度。细化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健全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周监测、旬报告、月调度、季分析”运行监测“赛马比拼”机制,动态开展重点企业监测评价。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通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让技术和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使得生产力跃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和基础。重庆重点通过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夯实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底座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

(一)积极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庆聚焦深化科技赋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了“416”科技创新布局,即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高水平建设金凤实验室,逐步启动建设重庆实验室,支持高校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重大创新平台;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加快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一些核心技术难题。同时,着眼于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迄今为止,已经完成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增1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金凤实验室、国家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果显现,超级智能汽车平台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45%。

(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先后引进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平台、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近百家,着力构建重庆市创新版图。二是着力强化重庆科学创新发展基础设施基础装置。加快建设以金凤实验室为代表的“重庆实验室”体系。启动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分布式雷达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三是积极构建重大科技平台。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增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重庆市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平台、科研项目、科研院所等改革,相继修订实施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了“财政金融政策30条”“成果转化24条”等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增强科技人员获得感。五是强化川渝科技协同创新。川渝两地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共享科研仪器设备等多种方式开展两地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六是着力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专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对接。七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打造金凤产业园等科技服务集聚区,完善“科研开发+样品试制+小试中试+创业孵化+示范推广+产业化”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网,形成“点、线、网、面”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三)着力夯实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数据底座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顺应信息技术革命的演化趋势,夯实重庆经济数字化转型底座,持续加大企业智改数转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以新技术引领产业升级,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重庆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数字经济快速成长,目前已建成投用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全市算力规模超过1000P;启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大行动,新建17个智能工厂、224个数字化车间。一是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场景牵引”的原则,构建“1+1+N”产业大脑构架体系。即1个产业大脑能力中心,该中心集成知识、组件、模型、算法等要素,打造产业生成、产业生产、产业生态决策辅助智能体、服务综合集成智能体等,系统化、渐进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资源融合。1个产业数据仓,贯通政府侧、产业侧、社会侧、企业侧等“四侧”数据,通过线上“边缘计算”“隐私计算”技术支持,线下“数尚往来”“服务换数据”机制创新,筑牢产业大脑的数据底座。“N”指的是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重点区县和“链主”企业牵头建设一批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二是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抓手,为科技创新创造需求牵引和市场应用。通过数字重庆建设,贯通重庆经济社会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和内在联系,在关键问题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了有效突破,规范和明确了不同场景下的行政管理流程、标准等关键问题,并切实为重庆数字化服务商提供了现实的应用场景,既创造了数字化转型领域的若干现实消费场景和创新性的市场机会,也为重庆经济数字化积累了数据资产、经验、发展规范,塑造了开放、良性的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生态,强化其对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作用。

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主体

(一)积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重庆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旨在破解企业准入、经营、发展、退出等环节难点堵点问题,聚焦经营主体期盼探索提出一批便企利民改革举措,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当前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标京沪等先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重点围绕市场准入、获取经营场所、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劳动用工、获取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纳税、解决商业纠纷、促进市场竞争、办理破产等重点事项提出优化措施。二是提升政务环境,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优化“渝快办”为核心的“一网通办”服务体系,深化“一窗综办”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以数字化全面赋能政务服务。三是提升法治环境,深入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涉企执法监督,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四是提升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破除隐性门槛和不合理限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五是提升创新环境,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四大科创高地,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学基金联合投入机制。六是提升要素保障环境,强化能源、用地保障,压减物流成本,加强劳动力供给,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七是进一步打造“信用重庆”,加强政府守信践诺,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八是助企暖企护航成长,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服务机制,常态化做好涉企服务,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

(二)强化优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

重庆市始终注重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既强化国有企业发展,又保护民营经济发展。一是促进国有市场主体提质增效。积极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即国企改革、园区开发区改革、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有效盘活国有资产,以此推动国企“瘦身健体”,唤醒沉睡资产与要素,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加快实施亩均效益示范引领行动,以企业技术改造、闲置用地改造为抓手,强调“提质增效”,促进国有企业涅槃重生、园区开发区市场运营能力提升,国有资产引领撬动作用更加充分。二是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也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重庆制定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工作方案》,围绕优质中小企业生成、发展、壮大等几个环节,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继续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在2024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超过8500家和6万家。重庆将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主导思想,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将建设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抓手,着力消除各种“不为”“错为”“乱为”,破除“卷帘门”“玻璃门”和“旋转门”,打造亲清的政商关系,营造亲商尊商、稳商安商氛围,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活力得到有效激发。2024年一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1%。

积极打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外环境

(一)着力构建全方位制度性内陆开放格局

重庆市一直致力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推进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口岸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能力显著增强。迄今为止,重庆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对外开放的功能与角色日益丰富,除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外,还同时承担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信息枢纽、国际会展名城、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等一系列重要的开放职能建设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4月更是明确提出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新定位。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新定位既是对重庆既有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认可,更赋予重庆以更高、更广、更系统的使命要求。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战略定位必然要求整合既有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肩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国际交往中心、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欧(重庆)班列、综合交通枢纽等各类各级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和开放举措,要求重庆在西部地区全方位制度性开放中发挥更大更加基础的支撑、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二)着力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重庆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持续实施高等院校一流学科攀登计划。高等教育是创新发展的龙头,重庆积极推进国家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扩大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强化“双一流”方阵,大力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晋位争先,遴选一批学科基础好、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校,打造“双一流”建设第二梯队。强化激励约束,引领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化“四新”高校建设,建强30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对接产业链“卡点”和“卡脖子”攻关项目,通过“揭榜挂帅”“企业出题”等模式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引导校企院所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创新策源能力实现量级跨越。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所有制、科研成果评价改革创新。二是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构建部市协同推进机制,统筹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推进“双高”“双优”计划,一体设计实施国家、市级第一轮“双高”“双优”计划绩效评价和新一轮项目遴选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全市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三是强化优质人才培育。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将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流核心教材、一流核心实践项目;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419”计划,建好用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完善适应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三)增强金融服务现代制造业的系统化能力

重庆市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持续强化对“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金融支持,大力促进现代制造业和金融资源融合发展。为全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政银企合作、上市服务、融资增信、统筹协同、督导评价等“五大工作机制”,紧扣融资渠道、金融服务、支持政策等重点内容,系统构建了“1+7+X+N+5”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体系。即1个方案,着力构建完善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行动方案,不断迭代升级。7种渠道,着力打通重庆制造业银行信贷、基金、担保、保险、发债、租赁、上市等7种投融资渠道。“X”,即若干类别金融产品与服务,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着力引导金融机构结合重庆制造业特点持续创新银行信贷、产业链金融、债券产品、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N”,即若干项投融资配套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积极实施重庆市制造业企业技改专项贷款贴息、基金投资、上市奖补、转贷应急、风险兜底等投融资配套政策。“5”,即5项服务机制,包括健全政银企合作、上市培育、融资担保、统筹协调、督导评价5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协同推进机制。

作者简介

康 庄 重庆社会科学院财政与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

猜你喜欢

重庆科技建设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这里看重庆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