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新专业的故事,到底有多“鲜”
2024-06-14田晓瑛
田晓瑛
家政服务、人工智能、风力发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不少高校的招生方案中,一些契合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专业十分吸睛。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计划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到2035年,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这批“尝鲜”新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现状如何?即将迈出校门的职业发展前景怎样?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专业学习故事。
李明静·家政学专业这是一个“温暖”的专业
大学生去做保姆?值得吗?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2021年,李明静进入山西工商学院成为家政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山西工商学院于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设立家政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在我国全面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家政行业的发展前景自然不言而喻。但家政学作为一个本科专业,能否得到家长和考生的认可,我们来听听该专业学子李明静的声音。
区别于人们对传统家政的印象,李明静所在的专业学习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我们的课程内容比较广泛,理论课程包括家政管理学、家庭社会学、家庭教育学、家庭伦理学等;实践课程有茶艺、收纳整理、婴幼儿的教学、烹饪、插花;法律课程包括法学概论、民法、婚姻家庭与继承法等。”李明静介绍。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这一专业,李明静坦言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高中毕业选择专业,家里人就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我们一起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发现,家政学专业的市场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李明静介绍。此外,循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李明静还在亲戚家开设的家政机构感受了一番家政工作,感觉还不错。在综合考量下,她便勇敢地选择了这一新专业。
经历了3年的学习,李明静感觉这是一个特别“温暖”的专业。育婴课是她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她介绍:“通过理论课,我们可以了解婴幼儿的生长知识,使我们深入地了解孩子行动背后的逻辑。在实操课上,通过设计和仿真与孩子的互动游戏,能场景式感受教育的过程。这是一件既温暖又有爱的事情。”此外,李明静还喜欢在烹饪课上为老年人设计营养菜谱、在茶艺课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浓烈的热爱总会结出甜美的果子。2023年11月,在太原市第四届家政服务技能竞赛保育员赛道中,李明静在理论初赛中以前三名的成绩进入实操决赛,通过模拟喂食、科学抚触等竞赛角逐,最终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数据显示,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在2023年增至1.16万亿元,同时,也存在2000万人左右的缺口。在传统观念里,家政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者收入不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家政服务品质和专业化程度提出要求,优秀的家政从业者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
随着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李明静日渐觉得家政学专业不仅能给自己带来一个不错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实际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让每个家庭变得和谐且有爱。“我觉得专业的家政从业人员能科学地为家庭排忧解难,调和家庭纷争。专业的家政人员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家庭正确的导向和管理,从而让每一个小家变得温馨和睦,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李明静表示。
未来,成为一位专业的育婴师是李明静的梦想,我们期待她在热爱的道路上一直奋勇前行。
2023年10月15日,在福建晋江,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火热进行。在比赛现场,奔跑、搜寻、跨越障碍……灵活的四足机器人(机器狗)正在模拟救援,来自太原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贾云吉和他的“登枢2023—浮光”战队也带领着他们的“机器狗”进行着激烈的竞赛。
由于受其他队伍的Wi-Fi干扰,战队在正赛中发挥失常,但他们不气馁,面对最后的桂冠,还有附加赛这个机会。接下来的四五天时间里,在陈志贤博士的指导下,战队总结经验积极备战,甚至在居住的酒店里自己搭建障碍场景、不停调试机器,终于在附加赛中获得全场最佳,勇夺智能四足救援机器人赛项季军奖杯(全国一等奖),这是太原学院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赛事中获得的首座三甲奖杯。据介绍,此次大赛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60所学校的1084支队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5000人,参赛规模创大赛历史之最。
随着ChatGPT的爆火,智能科学离我们不再遥远。“高中时,当我第一次听到谷歌AlphaGo打败围棋大师李世石这个新闻时,就被深深吸引和震撼,进而对智能科学产生了兴趣。所以我报考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贾云吉回忆道,“选择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源于我对人工智能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对‘技术改变未来的坚定信念。我认为,人工智能和智能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们正在逐步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智能家居到复杂的自动驾驶汽车,从基础的数据分析到高级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我渴望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一部分。”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做一个“全才”。贾云吉的日常学习内容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程序设计基础……这些课程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为实际应用做好准备。大学四年里,贾云吉积极参与科研和学科竞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近一年来取得国家级荣誉21项、省级荣誉63项。
“通过这些竞赛,我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加深了对智能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我所参与的‘青少年近视防控平台项目和基于MAXIM(美信公司)与贝叶斯深度学习的‘智能手诊技术研究,都是将科技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例。例如‘智能手诊能帮助医院门诊对就诊人员进行‘初筛,大大增加工作效率。这些经历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才,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技术创新,更要将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贾云吉感慨。
站在即将毕业的门槛上,贾云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他坦言:“我打算投身于ROS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路。ROS是一个用于机器人的编程和仿真的强大平台,能极大地促进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深刻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在医疗、教育、工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它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我希望通过我的专业技能,为社会的智能化服务、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懂得风的奥秘,高耸“叶片”向云端;凝聚风的力量,抵消碳的足迹;有风的地方,也有了意义。赵兴旺是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这位“追风少年”今年即将毕业。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赵兴旺的“追风故事”是从中学时期开始的,由于家里人有从事新能源的相关经历,那时就读于职中的他就选择了与风能相关的专业。“记得在顶岗实习时,我跟着团队在大山上组装风力发电机,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风车。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被我们组装好,并高高耸立在山顶的时候,那时的我特别有成就感。”赵兴旺回忆。
“大风车”实际上是风电场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就是主要发电设备,基本结构由叶轮、机舱、塔筒等组成。中学时赵兴旺只知道“大风车”是风力发电机,来到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后,他明白了“大风车”背后的“秘密”:“叶轮,也就是转子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部件之一,如果把一台风力发电机组比喻成汽车的话,转子叶片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转子叶片将捕获的风能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带动发电机工作,以实现风能转化为电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主要研究如何把大自然存在的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质能等各种能源有效转换成工业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电能、机械能等能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是其下设的一个方向,主要培养适应风电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掌握风电生产和风力发电机制造,以及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风电场进行日常维护检修和消缺工作、完成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安装调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赵兴旺介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赵兴旺最大的收获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能模拟各种风力发电的工作现场,让我们通过数据模拟等场景,身临其境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我们能利用电脑操作,模拟风叶偏航的情况,直观地感受问题的发生,再积极应对,进而解决。”秉持对专业的热爱,赵兴旺的“追风故事”也走出了山西,在广西、在内蒙古……在那些大山顶上,他看着一个个“大风车”挺立在云端。在2023年11月举办的“中银杯”山西省第十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单项竞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在高职学生赛道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与应用中获得了一等奖。
“追风”意味着要走到大山里,意味着和“孤独”为伴。对此,赵兴旺有着自己的理解:“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面临着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严峻的挑战。新能源具有环保、可再生、可持续等优点,可以有效地缓解传统能源供应的压力,并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年轻,能在火热的年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使命。”
今年即将毕业的赵兴旺,通过笔试、面试,已经收到了三四家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但他还想继续试试,期待能得到一些综合实力更强的公司的青睐。他坦言:“背景实力雄厚的公司一来资历强,二来对新人的长远发展也有科学规划。”
赵兴旺现在每天往来于第三方职业培训学校,进行考证培训,争取拿到“风电三证”:高处作业证、高压电工证、低压电工证。
他的“追风故事”仍在继续……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