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024-06-13郭伟
郭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对于小麦土壤肥料管理工作与高产栽培技术的运用也更加重视。为保证我国小麦的整体产量可以得到提高,并加快我国的农业发展,需要给予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运用充分关注。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运用要点。
关键词:小麦;肥料管理;高产栽培
在生产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增肥增施”的错误认识。尽管小麦的产量与种植方式和肥料运筹密切相关,但不能一味追求高质量,过量施用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做好施肥和施肥工作,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运用的重要性
在推广小麦高产农田施肥技术时,要注重对其施肥、土地、施肥等方面的重视,才能实现高产。通过以上研究,可以让广大农户对化肥施用的重视,切实提升其科学性,进而促使农户进行科学施肥。另一方面,施用化肥施用可以改善小麦的地力,提高其产量和稳定性。在常规的小麦栽培中,化肥的使用与施肥方式比较随意,短期之内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但是,长期不当的土壤管理和化肥使用,使得土壤养分大幅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壤变硬和贫瘠化都是由对化肥的忽视所造成的。合理的施肥措施能有效阻止地力流失,改善瘠薄土地的养分构成。在应用化肥技术时,精细翻耕土壤能够增强其持水保肥性能,从而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在施肥期间,还能改善地力,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1]。
2 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种植人员认识不足
通过对土壤养分的科学利用,能够对小麦生产中化肥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化肥的合理使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小麦的增产、优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户往往难以对其施肥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难以发挥其真正效用。首先,在高产栽培中,农民缺乏对化肥知识的了解,未能针对缺氮状况合理地选用适宜的化肥,化肥大量流失,从而严重制约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在推广使用化肥的时候,种植者缺乏对土壤养分及养分效应的认知,极易造成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从而制约了作物的优质、高产。其次,农户缺乏科学的施肥知识,阻碍施肥技术的正确实施,从而制约了水肥调控措施在小麦生产中的发挥。此外,因作物而异,施用化肥的方法亦有差别,要尽量避免各种管理措施的盲目使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2]。
2.2缺乏技术应用规划
在实施化肥施肥技术时,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来支持。缺少科技推广计划很可能会引起施肥技术的错误运用,从而使得施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作物的产量。首先,缺少与之对应的施肥方案极容易造成化肥施用工艺偏差。与此同时,施肥管理方法的运用也要随情况变化,在此期间,若没有适当的技术运用计划,高产栽培过程中就会出现技术运用不当的情况,进而影响到高产栽培工作的成效。其次,种植者必须对施肥技术有一个准确了解,以确保施肥技术的运用符合科学规范,保证施肥技术效果。山东是我国的主要产粮区,山地多,平原、山地、丘陵分布广泛,山东的农田总面积为7%,化肥施用量为全国总量的8%左右,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省份,受温度、降雨等因素的制约,主要农作物种植年限一般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山东是一个以面为主食的省份,随着乡村振兴和各类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山东的作物产量与质量都在稳步上升。地处华北平原,气候优越,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在10℃左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受到传统种植理念的制约,不少农民在施肥管理方面过分强调化肥的使用,忽视了有机肥的使用,同时一味相信化肥用量多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后果,从而造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土地硬化,耕层加深。调研表明,尽管有机肥的作用速度比较慢,但其有效周期比较长,可以实现小麦生育期的养分供给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改良。鉴于目前广大农户对有机肥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大力开展有机肥的宣传和普及工作[3]。
3 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运用要点
3.1明确土壤肥力状态
要采用合适的耕作方法,就必须采用深松和旋耕相结合的方法,通常要选用2~3年用的铧式犁进行深耕或深松1次,要将犁底层打破,每年都要进行深松或深耕,并逐步加深,要遵循一步一步的方针,不要一次耕耘太深,不然会造成很多泥土被掀出来,从而对小麦的根系产生不良的影响。翻耕太深会使小麦产量下降,深度通常在25厘米以上,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相应的调节。在做好土地整理、田间管理的同时,适时进行灭茬。对于早茬要注意灭茬,要坚持随时翻耕、随时耙地的方针,增加水土保持容量,并配合进行施肥、翻耕,培肥地力。另外,对患病的稻草和根茬要彻底清理,对农田里的杂草要彻底清除,还要将其深埋或烧毁,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在整地时应注意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处理,并选用适宜的药物进行防治,对防治地下部害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秸秆还田工艺可以选用大型的拖拉机机械进行犁地和细耙,作业完成后要把土地平整。表层太松会对播种机的开沟造成不利影响,如造成小苗或有效穗数减少,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化工工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下,各种化肥陆续问世。按照所含的营养成分,可以把化肥划分为单一肥和复合肥,单一肥主要有氮肥、磷肥和钾肥。由于化肥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所以对土地有一定的作用。要根据作物的长势,对单体肥料进行适当的组合施肥,也可将其与化肥搭配使用。在实际的施用过程中,可以将微量的微生物菌剂加入化肥中,然后拌匀后撒到地里,可以极大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长期大量使用肥料会造成土壤表层变干、变硬,从而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大量损失,从而降低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在施肥之前,应该先摸清土壤的具体状况,可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做到科学合理地施肥,才能确保小麦的健康成长[4]。
3.2掌握肥料管理技术要点
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能够在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改良土壤性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提高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秸秆是一种含有大量有机质、矿物质的作物,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及理化性状,增强其持水保墒性能,保障作物的高产稳产。要对秸秆进行合理的处置,若对其处置不当,小麦苗会发黄,出苗率低,严重时会缺苗、死苗。
在进行秸秆还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掌握好滚切深度。在进行秸秆还田后,要及时进行25cm的深松,并要把所有的稻草紧紧盖住,不要让其在地表停留太长时间,不然土壤中的水分就会损失,从而降低还田的效率。二是要严格控制回填的深度。还田不宜过量,宜以3750~5250kg/hm2为宜,过量还田会导致秸秆的降解速率降低,同时也会导致过量的有机酸生成,从而对作物根系的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做好压实工作。麦秆的破碎深度不宜超过5厘米,过长对小麦生长不利。四是做好灌溉工作。还田后要根据土壤湿度适时进行灌水,以加快秸秆的分解速率,防止和小麦抢水。五是抓好化肥的补施。施用化肥可以有效避免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和与苗木之间的竞争,从而对苗木的生长产生不利的作用。六是严格禁止使用病麦进行秸秆还田。对于持水性好、持肥性能好的麦田,每亩地施40%~50%的氮肥作基肥,在小麦返青期到拔节期,则要追施50%~60%的氮肥。对于中产的麦田,以60%的氮素作基肥,在返青期追施40%的氮素。对于沙质土壤,该类型土壤的持水性不佳,追施基肥的比例宜为4∶6。沙质砂重的地块,追施基肥的比例宜为7∶3。在增施氮肥时,要根据苗木的生长发育状况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对播种过快或种群过大的旺苗宜适时进行推晚拔节,每公顷施用尿素150kg。对于一般小麦田,每亩地可在拔节后追施尿素180kg。对于秧苗较差的晚播小麦田,每亩地可以施用尿素225~300kg,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节,为小麦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5]。
3.3种子处理与播种
在播种之前,要对小麦进行种子处理,一般采用晒种和化学浸泡两个步骤。晒种的主要作用是解除小麦种子的休眠,提高其萌发率,提高种皮渗透性。另外,阳光照射可以高效杀灭病菌,减少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危害。通过合理地晒种,提高种子的成活能力,实现强秧、高产的目的。据研究,晒种后的小麦可以提高15%以上的萌发率,在播种之前,必须每10天进行1次晒种,晒种时要把种子均匀地撒在油布上,不要在水泥道路上晒种,晒种的深度要控制在7厘米以内,要经常进行翻动,以免被晒种子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在白天晒种后把种子堆放起来,然后进行防水处理,反复晒种3d左右。
可以采用化学浸种法进行浸种处理,一般将种衣剂加入种子中,并将种衣剂均匀地黏附在种子上。现在可以用于拌种的药物有很多,其中一些药物具有抑菌、抗虫等功能,有些拌种剂中还包含有益于小麦生长发育的微量元素和调整剂等。目前,市面上销售最广泛的是“三消”种衣剂,它既能防治害虫,又能抑制细菌,又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尽管拌种剂的效果很好,但其并不能取代肥料,而且其杀菌和防虫的效果也很有限,菜农要根据本地的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拌种剂。如果在本地发生了黑粉病,就要使用含苯醚甲环唑的拌种剂,如果发生了小麦蚜虫,则要使用含吡虫啉的拌种剂。
3.4病虫害防控
小麦病虫害的类型比较多,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要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病规律、症状以及用药方法等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防止出现病虫害而造成产量下降甚至绝收。小麦穗腐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小麦病害,遭受此病侵染后,小麦穗部发生明显的腐败现象。在穗腐的发病过程中,病斑上开始长出暗褐色的灰斑,并且病斑上也会产生大量的黑斑,最终植株萎蔫。小麦黑腐病是一种从苗期到成熟期的气传性疾病,特别是高湿度、排水不良和低海拔区域更易发生黑腐病。由于小麦黑腐病的防治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在开花之前进行防治工作。发病早期,使用30%唑醚·戊唑醇、75%肟菌·戊唑醇(75%戊唑醇)进行防治。在我国南方,在小麦开花前会有持续的降雨,要在阴雨之后再用一次药剂,这样才能保证防治的有效性,如果田间有赤霉病的话,可以加大药剂的用量,同时要注意控制好麦穗的生长。苗期受害早期,首先在地面或近地面的叶鞘处出现浅黄色的小黑点,随后出现黄褐色纺锤形的病斑,病情加重时,病苗根部发生节腐,最终病苗死亡;在拔节孕穗期,在茎秆底部的叶鞘上出现中心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斑点。晚期病害侵袭植株,表现为中心呈灰褐色、边缘呈褐色的近圆或卵圆状斑点,严重时植株脱水而死。
在大田条件下,该病菌在水稻上的发病进程可划分为冬季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重度生长期和枯白色穗部。20~25℃的日平均温度条件最利于该病的发生;在二月中旬到四月初,温度上升,该病害在小麦植株之间蔓延扩散,病情发展迅猛。控制条纹叶枯病的方法有:一是在田间进行预防和控制。选择高产、抗(耐)、(易)感的品种,增加腐解型的有机肥,采取“配方”施肥,结合N、P、K配合施用,不施用氮肥,提高抗病能力。应适时进行,防止过早播种,并适度减少播种量。要注意除草,下雨后要做好排水工作。二是采用药剂控制。采用化学浸种的方法,用量标准是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克或2.5%适乐时乳油10~20毫升,小麦种子10~20毫升。在小麦拔节孕穗期,发病比例达到15%时,每亩用450~900克禾果利或15%粉锈宁375~750克或20%井冈霉素375~750克,兑水675~1125kg,进行喷雾,每隔7~10d喷洒1次,连喷2~3次。在小麦播种后,农田中会生出各种类型的杂草,并且这些杂草会伴随小麦的全生育期。种子发芽20天后,地里开始出现杂草,这时地里的杂草还不多,可以用手去拔。然而,随着拔节孕穗期,麦田和杂草都开始快速成长,农田中的杂草与小麦产生竞争,它们不仅影响作物的化肥利用率,还成为各种有害生物的重要媒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化学除草方法,不过市面上的除草剂品种较多,所以在用药的时候,要对药物的成分、用量、毒性和施用时机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因施用不当而造成小麦产量下降。
对小麦进行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但也要注意其他高产种植技术,种子处理、科学播种和病虫害防治都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保证。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种植方法,使日常的管理工作标准化,为实现小麦的高产和优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范赛君.小麦高产土壤肥料的管理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15):105-107.
[2]赵敬美,徐金辉,翟宝安.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14):115-117+126.
[3]黄顾林.小麦高产土壤肥料管理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07):118-120.
[4]徐田玺.小麦高产栽培及土壤肥料管理技术探究[J].新农业,2022(21):10-11.
[5]葛晓梅.小麦高产土壤肥料管理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2(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