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病虫害发生特征及相关防治技术深入分析
2024-06-13刘东华
刘东华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日常种植与养护中对于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的充分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保证农村地区玉米产量的全面提升,农户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效预防病害、虫害等多种问题的出现,进而为之后玉米生长效能的提升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更是有针对性地从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以及防治技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虫害以及防治技术三个角度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推动我国农村玉米产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玉米;种植工作;病虫害防治
山东省菏泽鲁西新区吕陵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具体的玉米种植工作中,为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工作人员应该提前做好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玉米作为有着极强适应能力的农作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农户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根据其地区范围内的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多种因素,加强对玉米品种的选择,进而保证在之后种植与养护工作中不会出现大范围的病虫害问题。良好的玉米种植方法也会促进农村地区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1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1.1生态平衡被破坏
随着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直接破坏了农村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难以得到根本保障,也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病虫害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了我国玉米种植效能的提升。机械化农业的有效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玉米种植工作中原有生态平衡受到了更为直接的影响,直接阻碍了农村地区玉米产量以及农户经济效益的获取[1]。
1.2自然环境的改变
自然因素是影响玉米种植工作中病虫害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农户在玉米播种工作之前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周围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了解,这样也就能够在具体播种工作中加强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如果地区范围内降水量相对较大,各种病害问题就会出现,直接阻碍了玉米种植工作中其自身生长质量以及年产量的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于玉米种植工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2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以及防治技术
2.1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能够直接影响玉米年产量的提升,一旦玉米的茎、叶片、穗等部位出现明显的椭圆形、纺锤形或长方形病斑,颜色为灰褐色或黄褐色,这就意味着发生玉米大小斑病,这对于之后玉米的正常生长有着非常直接的阻碍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在玉米生长到苞叶以及叶鞘时,威胁到玉米的生长。如果农户玉米种植区域内的湿度较大,玉米大小斑病的范围会随之扩大,出现类似于霉状物的黑灰色物质,玉米叶片出现明显的发黄、枯萎问题。通常情况下,玉米大小斑病发生在18~25℃以上的多雨季节。
由于玉米大小斑病在玉米生长各个阶段都很有可能发生,这也就需要农户在日常工作中详细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从源头避免玉米叶片、苞叶、叶鞘等出现真菌性病害感染的问题。在玉米种植工作开始之前,农户应该尽量选择抗病性能较强的品种,并在播种工作开始之前对其开展包衣、晾晒等处理,以提高玉米在生长阶段对于各种病害的抵抗能力。在玉米种植阶段,应该严格控制病源体的出现,尤其在田间管理工作中,一旦发现有玉米叶片出现病斑,就应该及时将其摘除,并施撒一定的磷肥,这样也就能够强化田间管理工作的效能。在玉米大小病斑问题出现之后,农户应该积极加强对化学农药防治技术手段的应用,使用500~600倍的品润,每半个月喷洒一次,连续喷三次,就能够为之后玉米大小斑病症的控制提供基础保障[2]。
2.2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害在玉米生长阶段对于其植株地上组织和器官有着非常直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茎、叶、花、雄穗、果穗等层面的啃食。通常情况下,玉米在苗期患黑粉病的概率比较小,随着玉米的不断生长,这一病症会在玉米抽穗后逐渐出现,玉米受害组织因受病原菌刺激而肿大成瘤。在玉米拔节前后,如果叶片上开始出现明显的病瘤,尤其是在叶片中肋的两侧发生,这也就表明玉米黑粉病已经出现,会对玉米后续的生长效率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
对于玉米黑粉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农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更为详细的论述。第一个角度就是加强对农业的管理与控制。积极选择更适合所在地区的玉米种子类型,并且在播种工作之前加强对玉米黑粉病抗病性能的分析,能够为现阶段我国玉米年产量的提升提供相对完善的基础保障。与此同时,农户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病原体的有效控制,这样也就能够保证玉米植株感染黑粉病后,立即拔除或割除病瘤并将其带出田间销毁。在玉米幼苗期,黑粉病的出现很难被发现,只有经过仔细诊断以后,才能够掌握玉米植株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而有效减少病原体的出现。农户还应该在栽培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不同阶段玉米养护工作的分析,进而促进玉米生长效能的提升。另外,在播种前、出苗前、抽雄期等阶段,加强化学药剂的合理使用,也是保护玉米正常生长的主要方法之一。
2.3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玉米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局部或全叶干枯的现象。玉米褐斑病的出现会使玉米叶片出现不明显的浅褐色斑点,与玉米大小斑病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随着这一病症的不断侵蚀,玉米叶脉中的病斑会随之扩大,进而威胁到玉米的正常生长与发育。玉米褐斑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其在高温高湿季节的发病率极高[3]。
农户为有效改善玉米生长过程中玉米褐斑病症的出现,应该加强对其防治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在玉米生长到4~5片叶片时,玉米褐斑病的出现概率是比较大的。为有效预防这一病症的出现,农户需要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洒,以保证预防工作的全面推进。农户在对玉米合理追肥的工作中,需要通过适时浇水、中耕除草等工作方式,减少玉米种植工作中的不合理因素。
2.4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在玉米生长阶段对于玉米的叶片、叶鞘、苞叶、根茎等都会造成比较直接的影响。在整个玉米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玉米粗缩病,苗期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当玉米感染这一病症后,植株在5~6叶片的位置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当玉米幼苗受到粗缩病危害时,其叶片颜色会更深,根系少、节间粗短、矮化、心叶不能正常展开。如果治理不及时,种植区域内玉米的生长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在具体的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中,农户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改善以往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积极加强对地区范围内土壤质量监测、天气预报等工作内容的重视,可以保证在之后玉米生长过程中其自身生长效能与优势的充分体现。详细监测周围空气、环境质量等,能够在玉米粗缩病容易出现的季节采取更加科学的预防手段。选择良好的抗病品种、调整玉米播种时间、清除天气中的杂草、加强田间管理等都是现阶段玉米粗缩病农业防治的主要手段。另外,也应该从药剂拌种、喷药杀虫等方式的帮助下,保证玉米生长阶段化学防治方法的全面推进,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玉米产量的全面提升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强对瓢虫、寄生蜂、蜘蛛和线虫等益虫的引进,可以将引起玉米粗缩病的灰飞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玉米在生长阶段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3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虫害以及防治技术
3.1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是一种在玉米种植与养护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对于玉米后期的健康生长有着极大的阻碍。玉米螟虫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会蛀穿心叶,其叶片表面会随之出现整齐的小孔。如果农户不能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当玉米生长到雄穗抽出后,玉米螟会深入到其中啃食,雄花在成长阶段就会出现生长发育不健全的现象,对于之后玉米籽粒的饱满度提升更是带来了直接阻碍。一旦玉米雌穗在结实前受到玉米螟虫的侵害,玉米最终年产量就会降低,相较于正常情况下降低30%~50%。
为进一步改善现阶段玉米种植过程中虫害带来的不合理现象,农户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玉米螟虫的防治。农户在冬季应该通过碾压的方法处理玉米秸秆,这样也就能够有效减少玉米螟虫的过冬场所。农户更应该在秋季加强对土壤的翻耕,以减少玉米螟虫虫卵、幼虫以及成虫的存活率。当玉米生长到新叶期以后,农户可以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也可以使用50%乙基1605乳剂,将其用水稀释,并向其中拌入过筛的细炉渣颗粒,进一步消灭玉米螟虫。除此之外,为更加全面地保证玉米在种植阶段生长效率与优势的全面提升,农户更应该通过生物防治手段,改善玉米在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引进玉米螟虫的天敌或采取更系统的诱杀方式,为玉米的健康生长提供基础保障[4]。
3.2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幼虫对于玉米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玉米黏虫喜爱啃食玉米叶片,如果农户在日常玉米种植工作中忽视了对玉米黏虫的防治,玉米叶片就会被黏虫啃食殆尽。玉米黏虫喜欢温度较高的环境,其在每年的5~6月份雨水较多的季节大规模繁衍。
为进一步加强对玉米种植阶段玉米黏虫防治工作的把控,农户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在玉米黏虫第三代繁殖之前,每667平方米使用20%杀菌酯乳油15~45克,采用喷雾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现阶段玉米黏虫大量繁殖的现象。也可以在玉米黏虫处在幼虫期阶段时,使用灭幼脲加强对这一病害的防治。农户对于玉米黏虫病害防治方式的有效把控,可以保证其不会威胁到玉米的正常生长,进而为现阶段玉米年产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基础保障。玉米黏虫通常是白天潜伏晚上啃食玉米,为进一步改善其对玉米生长带来的阻碍,农户可以通过使用糖醋液、黑光灯诱杀成虫的方式,提高玉米的整体生长效率与质量。一旦发生严重的玉米黏虫侵蚀现象,农户可以使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对其进行防治。
3.3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活动,此时温度升高,这为蚜虫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契机。在玉米嫩芽快速生长阶段,玉米蚜虫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尤其在天气干旱的时间段,蚜虫在幼茎及生长点刺吸汁液,造成叶背扭曲或皱缩。在这种玉米蚜虫侵蚀环境下,玉米本身的光合作用会受到直接影响,随之碳氢化合物的合成受阻、营养传输受阻,在抑制玉米生长的同时,更影响了玉米扬花授粉等的顺利开展。另外,玉米蚜虫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在其侵害过程中会直接导致受害植株矮化、畸形不生长等问题出现。
玉米蚜虫对于现阶段玉米的正常生长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玉米种植产量与农户经济效益的获得,进一步加强对玉米蚜虫的防治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户玉米种植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小麦套种玉米栽培法的使用,可以提早10~15天播种玉米,进而有效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减轻其对玉米的危害。根据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中的分布数量,引进玉米蚜虫的天敌,以保证玉米在不同环境下健康生长。在玉米进入拔节期以后,农户可以通过向中心株喷洒0.5%乐果粉剂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的方式,有效减少蚜虫对玉米生长造成更严重的危害[5]。
3.4红蜘蛛
红蜘蛛是一种螨类科动物,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有着一定的出现概率。红蜘蛛有繁殖能力强、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其在之后的玉米生长养护工作中很容易会影响到玉米的正常生长。红蜘蛛主要从点到片发生,以成螨和若螨群集于叶背面结丝成网,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繁殖,对于种植区域内玉米的正常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通常每年的7月份是农户加强对玉米红蜘蛛防治的关键时期。玉米红蜘蛛经常会在杂草、土块、树皮缝隙等环境下藏匿越冬,到第二年的7月份以成螨、若螨刺吸叶片的形式危害玉米。红蜘蛛的出现首先会使玉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3~5天后斑点扩大加密呈现出红褐色斑点,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年产量下降10%~40%。
玉米红蜘蛛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农户详细了解玉米红蜘蛛的生长习性,进而有针对性地保证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在玉米养护工作中,在适宜的时间段向田地中施用足量底肥,采取包衣种子的播种方式,可以增强玉米品种对红蜘蛛的预防能力。农户在对玉米种植田地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化学试剂的合理利用,能够降低玉米田地中杂草出现的可能性。另外,在玉米拔节抽雄初期,农户需要在抽穗灌浆期浇水1~2次,隔行去雄方法的大面积推进能够通过统一处理的方式保证田间玉米种植工作的有效推进。由于红蜘蛛对蓝色、黄色具有趋向性,所以农户在对玉米红蜘蛛的防治过程中,应该将黄色、蓝色模板放置在田地中,这样也就能够吸引红蜘蛛,保证对其诱杀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为保证玉米种植年产量的全年提升,农户需要在养护工作中加强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与管理,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玉米产量以及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保障。从上文详细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螟虫、玉米黏虫、玉米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这对于现阶段玉米生长效能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花萍.榆社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2(12):48-50.
[2]杨磊.刍议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23(12):9-11.
[3]白振明.探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百事通,2021(14):176.
[4]金祥龙,陈英侠.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2021(25):44-45.
[5]王玲.玉米优质丰产栽培及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1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