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竖屏形态下人物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

2024-06-13王蕾

传媒 2024年10期
关键词:竖屏二十大用户

王蕾

伴随传播媒介深度嬗变,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广泛普及,终结了用户单一的横屏影像收看场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占网民总数的96.4%,短视频成为全民化应用。由于传播不断向移动端偏移,信息的接收越发呈现出私人化、个性化、网感化、创意化的趋势。作为新技术催生的产物,竖屏以宽高比接近“9:16”的画框生产内容,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构图逻辑,最大化降低了时间和空间的观看限制,契合了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这使得竖屏短视频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形式受到用户青睐,并持续形塑媒体入场。

近年来,包括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以及商业平台在内的各类媒体积极布局竖屏视频生产。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等权威媒体在竖屏短视频创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主播说联播》《100秒看两会》等“出圈”的经典作品。2022年全国二十大召开之际,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又将对竖屏节目的探索延伸至人物主题报道,通过创新报道思维、革新报道内容、拓展传播结构等,使节目收获了好口碑与高流量,成为人物主题报道类竖屏短视频节目的典型代表,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重大会议人物主题报道生产与传播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一、差异化内容生产

内容是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用户则是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资源。在移动传播背景下,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开始间接或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当中。这就要求媒体突破惯常的报道框架,以新理念呈现报道内容,以新形态促进视频表达。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遵循竖屏场景的生产逻辑,以党的二十大报道为主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出了高质量的人物报道类竖屏短视频节目《二十大代表风采》,在众多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报道形态与视听语言上差异化组建内容生产,意在让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更好地抵达受众,传播好正能量。

1.选题:回到真实的“身边人”。重大会议主题报道所传播的议题,是公众应知的重要话题,应当满足公众的接受期待。二十大代表作为重大会议的重要参与者,是共产党员中的先锋模范,其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报道内容可被挖掘,是媒体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然而,在以往的传播实践中,典型人物报道容易受模式化框架所限,给受众留下严肃高冷、过于完美等刻板印象,宣传效果不佳。故而人物报道亟待创新表达形式,同时要注重贴近基层。央视新闻制作团队紧扣“身边的人”这一主题,精准选取素材,精心策划内容,重点介绍了扎根青藏高原三十余载的张锦梅,投身贵州黔西南山区高中教育十年的刘秀祥,服务河南裴家村二十余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裴春亮等38位工作生活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人”,这些党员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兼具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受众愿意关注他们的信息。而竖屏模式的加持也赋予报道内容以亲和力,鲜活的人物报道有效提高了主题报道的说服力,彰显移动端人物主题报道中的主流媒体力量,为党的二十大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定位:轻量化的报道形态。竖屏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能在短时间内引发人们的视觉关注。受人眼生理结构及融媒语境的双重影响,人们很难集中精力对竖屏信息做到长期浏览,这也是竖屏无法承载大量信息的原因所在。为契合用户移动化、浅阅读的特点,制作团队尝试在报道形态上做“减法”。节目在时长上追求至简至轻,平均每个视频控制在百秒内,凝缩报道体量,避免增加用户的观看负担。于内容强调精裁细剪,以文字+影像的方式替代采访问答。以《徐梦桃:我的目标和信念就是要让国旗不断升起!》为例,72秒的总时长内只展现三个场景,分别是双手紧握五星红旗高声呐喊、连续5次动作失败摔倒以及膝盖多处缝合的影像组合,这些片段直观体现了运动员徐梦桃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和乐观勇敢的个人性格,与封面标题“每一次摔倒,拍拍自己再来”相呼应,传达了视频所承载的理念。这种轻量化的创作思路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将用户最关心的报道内容呈现出来,加深观者对典型人物事迹的精准理解,从而实现精神感召。

3.画面:小而美的视觉表征。在人物主题报道中,竖屏视觉表征具有天然优势。不同于横屏画面擅长展现丰富的纵深空间,竖屏画面视野垂直且狭长,能够规避屏幕两侧的环境干扰元素,更适合展现具体的微观场景,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画面关键信息,使受访主体完整地位于视觉中心,凝聚用户对观看画面的视觉感知。依托专业的视觉制作和丰富的素材储备,《二十大代表风采》系列节目采用PGC的生产模式,运用了大量中、近景与特写镜头,以精准抓取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等横屏难以捕捉到的细节元素。如第6期《洪家光:匠心守护国产战机“中国心”》中画面主体始终围绕洪家光及他研究的航空发动机零件,有节奏地、交替地在竖屏上凸显,使其调适仪器时的眼神、讲解精密仪器的手势等细节都得到了更为清晰的展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国重器画面也有效增加了观看的真实感与沉浸感。在色调处理方面,38期节目色调以蓝色为主,取鎏金色与白色作为字幕搭配,视觉符号的统一性保证了视觉观看的流畅度,使作品显现出纪录片式的艺术表现力。

二、微叙事逻辑激发情感共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物主题报道作品的至高境界在于感染力,即是否能够以情动人。作为数字时代中国叙事体系中常见的文本形态,短视频文本形态在情感叙事上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可以说,竖屏重塑了一种人物主题报道的叙事逻辑。受时长所限,面面俱到、娓娓道来式的电视新闻叙事手法在竖屏形态下完播率并不高,也不适应用户的观看期待。竖屏强调直观的媒介表达,赋予《二十大代表风采》叙事节奏紧凑的特征,节目以小切口、多元叙事视角以及凝练的叙事语言推进叙事,直奔主题、直触人心。使竖屏视频中的人物主题有温度、有厚度,激发情感共振。

1.细节映射叙事。人物报道如果不接地气,就会与观者产生疏离感。重大报道中“主题先行”往往容易伴随“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宏大的叙事框架下典型人物报道看点相对单一,削弱了作品应有的感染力。为增加报道精彩看点,主流媒体开始向生活化微叙事转变,注重让人物细节说话,将人物事迹素材设置成故事情节层层推进,推动叙事发展。如《钱素云:与死神较量的儿童守护人》,这个作品开头就抓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内医患互动交流的场景,通过两次儿童手部特写镜头来完成整体叙事,第一次是钱素云医生查房时与患儿交流,询问其年龄,小朋友用扎着留置针的手缓缓比出数字“6”,以及给予回应后,医生紧紧握住患儿手的特写镜头与开怀笑容的细微神态变化,细腻且巧妙地展现了医者仁心的感人力量。在视频末尾,画面再次聚焦该患儿治愈后的小手特写,首尾呼应勾勒出清晰的叙事线索,使简单的场景具有了深沉的情感力量,引发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2.叙事视角多元。较之传统人物报道的叙事文本,竖屏形态对叙事角度要求更高。党的二十大代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分子,每一位代表都具备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报道价值。因此,有必要从人物叙事角度的取舍中寻找出最佳平衡点,通过定制化的叙事结构赋能每一个人物事迹,让更多用户爱看、想看。《二十大代表风采》做到了深挖人物事迹,根据党员代表的职业身份等特点创作大、小屏叙事内容。以《刘桂珍:全身心服务村民的好支书》为例,节目基于两个视角展开叙事:电视端节目以采访内容为主线,给村里儿童讲课、带头试种油松树苗,带领村民靠苗木产业实现整村脱贫,全面展现了刘桂珍作为山西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服务群众的党员形象。而竖屏短视频则在刘桂珍给村民老人问诊、针灸、配药等处详细铺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点到即止,详略得当地把一个行医39年的乡村医生形象立体地呈现给观者,使人物更加饱满,拓展了人物报道的传播生命。

3.叙事语言凝练。话语是叙事的产物,对叙事语言的锤炼能够弥补竖屏时长与比例的不足,优化叙事逻辑。节目借助精炼的语言配合画面完成叙事。“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是一位投身内蒙古牧区,苦干实干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员。怎样才能在竖屏环境下讲清楚他的故事?制作团队充分利用语言的叙事张力,将典型人物丰富的经历转化为精心凝练的概括性话语,如“将军之子”“草原之子”“牧民”等标签化风格的词汇,向用户生动地展示了他自1974年到内蒙古插队,至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主任将近半生,退休后仍致力于帮助牧民增收、保护草原生态的感人故事。同时,被访者的原声独白作为叙事线索贯穿视频始终,“你是党员、别怕吃亏”“现在牧民都开上车,住上砖瓦房,我心里特别舒畅......”等质朴的语言既还原了对人物事迹细节的具象描写,也借助语义修辞的文本释放叙事中的情感能量,透视出这位老党员一心为牧民群众做实事的人格魅力,彰显了共产党员初心不变、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增进了观者的情感认同。

三、打好聚合式全网传播组合拳

平台意识是主流媒体掌握新媒体的重要一环。这要求主流媒体擅于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生产内容,做到精准有效传播。顺应新媒体传播多对多的特点,节目运营团队不受限于人物报道常规的传播模式,在遵循移动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求新求变,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势进行多屏互动式传播;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多平台矩阵式传播,打好聚合式全网传播组合拳,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1.多屏互动式传播。竖屏短视频节目与电视横屏节目的联合播出,实现了“小屏”与“大屏”的互动交融,为节目开辟了传播新阵地。为吸纳更广泛的关注,《二十大代表风采》节目运营团队以电视端节目播出时间为基准排期,竖屏节目晚于前者播出,每日推送两期,这使得竖屏节目作为一种内容补充或引流的入口,当用户被竖屏视频里播放的内容所吸引后,就会主动地去浏览电视节目内容,反之亦是如此,这既提高了两类节目的点击率和收视率,也满足了用户的观看期待。与此同时,大小屏联动传播还给用户带来竖屏思维下的互动式体验,激发了参与热情。当大小屏差异化的视频内容有效触达用户,他们更愿意主动地点赞、转发、留言。在《二十大代表》节目评论区,可以看到许多观众的留言,如常有网友感叹:“太辛苦了”“必须转发”来表达观看感想。在评论陆军某旅连长孙金龙时,“年纪轻轻却显得苍老,中国军人,祖国有你们值得放心”,这一发言获得了评论区的高点赞数,还有跟帖网友回复“钢铁战士”“哪里有完整视频,我要去看”等。网友之间的多样态互动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活力,促使传播产生裂变效应,让典型人物的影响力在互动中得到有效提升。

2.多平台矩阵传播。依托全媒体矩阵,运营团队以《新闻联播》网络平台账号为核心发布平台,在19天的报道周期中,同名竖屏节目每日于《新闻联播》微信视频号固定上新,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直播平台快手号与抖音号、多家新闻聚合平台等同步或次日播出,形成强大传播合力。根据不同平台的特征属性,增设推文、话题、长图、超链接等形式助力节目传播,最大限度扩大报道的声势与范围。在播出期间,仅快手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评论累计超2.1亿次,让更多的用户看到了中国二十大代表的风采。此外,系列短视频还获得多个政府部门全网置顶,多家央媒及省级媒体跟进转发,各大主要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广泛转载,形成矩阵传播效应。部分省级媒体通过自家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陆续转载该系列节目,系列视频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利用其下沉市场用户多的优势,针对本区域推选的二十大代表进行重点推送,或以《二十大代表风采》节目为创作模版,制作播出本地二十大代表风采系列竖屏短视频,使传播有效触达本地用户,收获了各界广泛好评。

四、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竖屏视频与横屏视频长期共存共生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应当坚持守正出新,积极培养竖屏思维理念,建设专业的竖屏制作团队,持续优化人物主题报道内容创新,完善全媒体传播结构,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人物宣传报道中凝心聚力的作用,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竖屏二十大用户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横屏与竖屏混合视频的创作方法初探
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竖屏时代,如何以竖视频的形式讲好新闻故事
竖屏剧将是视频网站争夺的新领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