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想象力》面向青年群体讲好文化自信故事的策略

2024-06-13李舒婷

传媒 2024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想象力群体

李舒婷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2年4月30日—5月7日在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了8集微纪录片《中国想象力》。该片由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以人物采访与故事纪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想象力这一差异化主题出发,以8位当代先锋人物的故事与视角切入,向当代青年群体展现了华丽背后的坚守、浪漫背后的付出、个人成就背后的时代精神,从更深层意义上揭示了中国文化崛起所赖以砥柱的内在力量。截至2022年10月,笔者搜索微博话题“中国想象力”发现,该话题已经获得了1198万总阅读量和5000以上的总讨论量。2022年8月,该纪录片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推荐为2022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好评。例如,光明日报评价该作品“静水深流,但却激活了深藏血脉中的创新精神和梦想因子”。

一、选题内容:多样化讲述“非典型人物”

从播出时间和选题内容等方面来看,该纪录片无疑是面向当代中国青年人群讲好文化自信的一次重要尝试,它面向青年群体有效回答了中国何以成功、何以自信的问题,传递了向上生长、向前奋斗、追求个性、追求改变的奋斗主题。

1.多样化选题聚焦青年关注热点。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当下的中国,青年群体都以其强盛的创造力、生命力与变革力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整个时代的发展。媒体想要获得青年群体的关注与认可,就必须紧紧围绕他们关注和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深度连接。在选题策划方面,《中国想象力》深谙此道。为广大青年群体精选了他们高度关注的8个重要话题,并将诸如戏剧、文学、科技、公益、舞台、摄影、建筑等众多领域的发展与想象力进行有机融合,让广大青年在思考他们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时,深刻领悟到创造无限可能的想象力的价值。具体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该片专门用一期展现青年代表邬建安,讲述了他从苏绣到苗文化的扎染,从剪纸到皮影戏的牛皮镂刻,用近20年的时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之与当代艺术和当代美学进行了有机融合,受到了青年群体的追捧。

2.个性化人物彰显青年价值担当。想象力追求的是用创新性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需求。青年群体正是想象力的重要源泉。该片在选择人物主角的时候,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模范标杆”,转而选择了包括京剧演员王珮瑜、科幻作家刘慈欣、导演王潮歌、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建筑师马岩松、当代艺术家邬建安、摄影师尹超等在内的8位“非典型性先锋人物”作为主角。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卓尔不群与高度自信特质正好符合青年群体追求个性实现自身价值的行为特征。例如,王珮瑜对传统戏曲的皈依在当代青年群体的主流选项中就算是一种少数派,但这种个性化的选择与坚持却帮助她赢得了青年群体的尊重,连京剧圈内前辈都称赞她“把即将带进棺材的文化艺术复活了”。

3.生动化故事折射青年时代精神。面向当代青年群体充分展现当代的文化自信并非易事,它需要紧紧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生活现实和内心世界,又要将内容主题和立场观点与他们的共同经历和共同感受进行有机结合,这对该片的创作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过认真研究,团队决定采用将人物采访、场景画面、资料素材与每位人物的精彩故事进行有机融合,讲述不同领域的年轻一代佼佼者成长的心路历程,从故事中展现深植于他们内心的理想与责任、价值与担当。例如,纪录片讲述了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的徐颖,从“北斗女神”到“温柔的偏执狂”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故事,通过故事化的生动场景展示了她在办公室“死磕”行业难题,折射了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及背后的科学精神。

二、表达策略:注重短小轻快情理交融

面向青年讲好中国文化自信的故事,就需要利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和表达策略,按照他们熟悉的表达风格和传播语态做好相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与青年群体产生同频共振,推动他们从单纯的媒介受众向参与者、分享者和传播者角色转变。

1.表达形式短小轻快。当前,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以其短小轻快等特征迅速赢得了青年群体的喜爱,并为他们讨论热点话题、打破社交壁垒、追求潮流个性、充分表达自我提供了新的契机。该纪录片也同样具备短视频特征,并因其短小的时长、精致的视听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创作者推崇。虽然该纪录片有8集内容,但每集内容都不超过5分钟时长,如介绍建筑师马岩松和当代艺术家邬建安的两集内容,都只有4分53秒。单集时间短也就意味着该微纪录片要进一步做到故事相对轻松、节奏要相对快、切口要相对小。事实上,《中国想象力》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求长篇大论,但求惊鸿一瞥,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恰到好处。通过轻松的小切口导入,它将8个动人心弦的故事都控制在了年轻用户能够接受的5分钟内,给人一种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受。

2.表达风格生动有趣。该微纪录片具有生动有趣的表达风格,活化了想象力的内容和范围,使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若有所思,并进一步体会到当下中国人的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述王珮瑜的故事时,纪录片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来形容她,并提出这个“挥着长胡子的女孩”有何过人之处的疑问,这引导着观众去聆听她无限风光背后苦尽甘来的奋斗故事。再如,纪录片时长虽然相对较短,但它并未只呈现简单的人物采访,而是尽可能做到了多种要素的相互融合,从而让画面和故事生动起来。在王潮歌的故事中,纪录片穿插了大量实景演出和舞台排练的画面;在建筑师马岩松的故事中,纪录片呈现了形形色色不同建筑各自的美妙线条。可以说,观众们跟随着每集嘉宾时而置身于穹顶之下仰望星空,时而于山川河流之间又见幻城。这种生动活泼的画面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让观众感受到了想象力的价值。

3.表达策略循循善诱。当前的年轻群体对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纪录片内容不再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独到主张和见解。正因如此,该纪录片并没有直接给年轻观众答案,而是更多地侧重于激发他们的思考,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得出答案。例如,在刘慈欣的故事中,纪录片截取了他被授予布兰迪斯大学文学荣誉博士时获得的一段评价:“世人为你非凡的想象力感叹,让无解的谜题有了头绪,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看到这段评价的时候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思——中国想象力是如何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而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中流砥柱的当下年轻人又该如何发扬这种想象力?或许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标准,但每个年轻人在叩问自己内心的时候,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

三、价值传递:从个体经历折射群体文化自信

从百家争鸣到四大发明,中华民族在过去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中从来不缺乏伟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如何将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创造精神传递给当代中国青年,《中国想象力》选择了8位先锋人物的故事,借此向年轻一代生动说明我们正处在一个想象力的黄金时代:当下每一个年轻人身上所具备的超凡想象力,都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最佳佐证。

1.以全新视角讲好青年思政。青年是当代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敢想敢干是他们的青春奋斗最亮丽的底色。怎样鼓励他们将源源不竭的想象力转化为孜孜不倦的行动力,该纪录片给出的答案是,从新时代青年先锋标杆人物的奋斗画像中汲取榜样的力量,让青年群体启发青年群体,以青春激情点燃青春激情。例如,李治中作为一个癌症科普作家,他曾经放弃了高薪的就业机会转而投身看似冷门的儿童公益事业,在有些人看来多少有些“离经叛道”,但他用自己的想象力将艰深晦涩的癌症知识转化为轻松幽默的图文和故事之后,惠及了更多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在他的故事中,这种“另类的成功”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代表了越来越多中国青年的选择和梦想。

2.从个体经历反映时代精神。世有万象,人有千面,每个个体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不同经历,每个青春都渴望拥有自己的色彩。尽管如此,无数的个体选择汇聚到群体的河流之中后仍然能够深刻地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精神。《中国想象力》虽然聚焦于个体经历,但它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个体的成就层面,而是进一步深挖不同个体的时代共性,那就是对初心的坚守,对梦想的执着和对自我价值实现路径的追求和探索。虽然每个个体所从事的领域都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是勇敢追求价值实现的典型,他们以微毫诠释盛大,以个性彰显共性,以自我成就众我,用自己的想象力激发着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想象力,从而汇聚成改变世界的中国想象力、中国创造力、中国行动力,为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建筑师马岩松的故事为例,他带领我们共同思考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高速发展后,个体与建筑、个体与城市、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千城一面、毫无特色的西方建筑模式吗?建筑仅仅是居住的机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马岩松鼓励当代青年继续深度思考个体背后的群体、群体背后的时代、时代当中的建筑、建筑当中的文化。虽然每集故事、每个人物重点探讨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但在个体自主选择性、精神独立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背后,是时代赋予青年群体更多的价值和奋斗机遇。

3.为自信中国构筑文化根基。该纪录片向全世界的观众呈现了一个自信的中国,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中国。而这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来源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文化繁盛所带来的蓬勃生机。比如,纪录片中的王潮歌是当下中国文化创意领域非常典型的标杆性领军人物,她用天马行空的非凡想象力创作了“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唤醒了时代记忆。又如,在讲述青年摄影师尹超的故事之时,纪录片一开始讲述了他按照欧美时装杂志的摄影方式去拍摄遇到了非常大的困境,因为他觉得这没有办法拍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那种特色。而当他开始考虑将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加入到自己的摄影作品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推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京剧、茶艺、禅、古琴……这些文化要素并不仅仅止于符号式的呈现,而是赋予了拍摄对象全新的意境和深度。借此,纪录片鼓励更多年轻人更加大胆更加自信地用好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该纪录片本身也是一次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有机融合的成功样板,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为蓬勃向上的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奋斗身影做了生动的注脚,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引发了广大青年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他们持续思考个人价值和时代价值的有机结合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中国想象力》通过聚焦“想象力”如何体现在当代中国青年群体身上,发挥其影响世界的重要价值这一话题,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创新力量,其独辟蹊径面向青年群体讲好文化自信故事的策略,值得更多媒体借鉴。

作者系中国共产党沧州市委员会党校讲师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纪录片想象力群体
看见你的想象力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打开新的想象力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