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者的“忘”与“乐”
2024-06-13王文昌
王文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早逝,孔子悲不自胜,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论语·雍也》中记录了一段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食瓢饮,至苦之境,而颜回乐在其中,似乎有违常理。明代张伯行编纂的《二程语录》记载,北宋理学家程颐评价颜回,一语道破玄机:“颜子箪瓢,非乐也,忘也。”
程颐的意思是:颜回沉浸在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之中,对艰苦的生活早已忽略。“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时刻,“回不改其乐”,自然顺理成章了。
“安贫”缘于“乐道”。颜回之“忘”,源于制心一处,古来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民国时期的《沙漠画报》曾刊载四篇《燕园文苑传》,分别介绍当时燕京大学的四位大师,其中之一就是到菜市场不会讲价的经济学家袁问朴。
袁问朴是教经济学的,学识渊博,思想前卫。但生活中的袁问朴,其表现与“经济学大师”的身份不符:一年之中只穿一件蓝布衫,走起路来奇慢无比,好像一部老旧的火车,总让人感觉动力不足。他虽然主修经济学,但鲜有“经济脑瓜”,买东西只问价钱,不会还价,人家要多少他就给多少。而且每次逛市场买东西给出整钱,他都不让小贩找零。袁问朴的太太怕他上当,很多时候会跟在后面代其还价,并要回该找的零钱。
了解袁问朴的人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类学贯中西的大家,思想深邃的大师,有时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低能”。这是因为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深邃”的事物上,无暇顾及其他。
无独有偶。一次,有电视台采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记者称赞其夫人有眼光,搞对象时找到了“潜力股”。袁隆平一愣,偏着头不解地问道:“什么是潜力股?”袁隆平是科学家、院士。“潜力股”这个词大多数人都知道,但他不知道。他的心思都在杂交水稻上,在科研事业上,这与袁问朴买菜不会讲价如出一辙。
“非乐也,忘也”——这个道理于世事纷繁的今天,更有再度阐释的必要。
飞速发展的世界让许多人失去了回归自我的定力,很忙,又很迷茫,觉得什么都很新鲜,什么都想参与。时间碎片化,人们在各种诱惑中疲于奔波,难以专注,身心交瘁,百事无成。
中国台湾地区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曾说,生命的至乐不是享受美食,不是度假旅游,不是奋斗之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制心一处、一境,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梦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天地间仿佛只剩他一人,有一条甜蜜的河流过身躯,能看到满屋的光——生命竟然如此美好。蔡志忠的成功与对生命的体验,何尝不是“非乐也,忘也”?
只要我们立定高处,找到生命中的最爱,然后像上述成事者那样制心一处,就有能力抵御各种诱惑,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计艰难,乐在其中,创造更大的人生之乐。
孔子曾这样评价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颜回师生二人,俱是“忘”的忠诚实践者。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宏大的追求,可以“不改其乐”,而且乐此不疲。
图:王俭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