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4-06-13苏启云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动手幼儿教师教师应

苏启云

导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获得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其学习更为复杂的文化知识、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提供必要的助力,是幼儿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策,从三方面进行了具的阐述,即给予幼儿较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其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习惯,使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注重家园共育,为幼儿营造统一的动手操作环境,以期给幼儿园教师一些启发。

动手能力是人类发展与前进的重要动力。在启蒙阶段,加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他们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探究所学的内容,有着重要且长远的现实意义。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得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对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科学创新,获得创造能力的明显增强。教师应将动手能力培养落实到全部的教学环节中,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喜欢上学习与探究,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意义

(一)促使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

帮助幼儿认识世界,是幼儿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往,幼儿教师主要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完成这一目标,由于幼儿参与其中的时间相对较少,因而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的速度。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完成这一目标,它要求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兴趣等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以便幼儿可以用心地观察世界,从而获得更多良好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将凌乱的物品摆放整齐的活动中,幼儿需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探究物品的大小、颜色等,运用合适的方式使物品摆放有序。要想用纸张做一朵玫瑰花,就需要去观察玫瑰花的构成、花茎的特征,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创作任务。其间,他们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错误,但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将渐渐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长此以往,获得个人探究能力的增强。由此可见,培养动手能力可以促使幼儿在动手中观察周围的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为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知识与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使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对幼儿而言,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促使其形成牢固的文化基础与技能基础,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这一授课目标。通常情况下,动手操作活动包括拼插、裁剪等。在参与过程中,幼儿不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结合创作目标合理安排创作活动,还需要预判动手成果,并适时地做出调整,以便能更好地完成动手任务。比如,在创造性装扮房间某一区域的活动中,幼儿会从已有的审美技能入手探索出提升装扮科学性的有效方式,通过不断调整所要融入的装扮元素,更好地呈现出房间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其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了有效锻炼,有助于综合素养的增强。

二、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对策探讨

(一)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

对幼儿而言,丰富的动手机会至关重要。他们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手部协调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增强。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更多动手的机会,并进行科学引导,使他们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掌握更多的动手技能。

第一,科学活动。幼儿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视,结合幼儿的科学水平,为其设计一些趣味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科学活动,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探究科学知识的内涵。同时,尽可能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元素,并进行良好引导,使他们在参与中与他人形成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实现探究意识的增强,为动手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本着简单与直观的原则科学设计活动的内容,以此唤醒幼儿的参与兴趣。比如,在秋冬季,由于天气相对干燥,幼儿在参与日常活动中容易产生静电现象,如在滑滑梯时衣服出现静电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幼儿很想知道静电产生的原理。对此,教师可以开展“摩擦起电”这一科学活动,为幼儿准备相应的材料,如盘子、小纸片等,请幼儿思考如何在不动手的情况下拿出放在盘子里的纸片。碍于认知能力限制,幼儿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科学示范,请幼儿照葫芦画瓢,完成之前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失败,但教师的示范珠玉在前,在失败以后,他们会积极探究解决失败的方法,如多摩擦几次直至成功,这一实践对幼儿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美术活动。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剪纸、绘画等。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参与美术活动中既掌握美术知识,又获得动手能力的增强。考虑到幼儿掌握的美术技能相对较少,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美术任务中可能存在较为吃力的情况,对此,教师应适时引入小组合作模式,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集合众人的力量,完成相应的美术作品。其间,教师应实时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应立刻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最大程度保障幼儿顺利完成美术作品。又如,开展剪纸活动,即利用纸张、剪刀等制作各种形状与图案。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剪纸图片,拉近他们与剪纸艺术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又要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幼儿讲述创作思路。一方面,增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与手指肌肉控制能力,使他们在不断调整与实践中掌握剪纸技巧的要领。另一方面,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为其审美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拼贴画报活动,让幼儿在卡纸上做出各种物体的轮廓,将相应的材料,如不同颜色的种子粘贴在画报上。不同的幼儿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热爱整洁的幼儿可能会将不同类型的种子进行科学排列,热爱对称的幼儿可能对称原理落实到画报创作中。这样幼儿创作的作品就突破了千篇一律的窘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对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想象力的发挥等是大有裨益的。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习惯

动手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动手习惯的支持。只有形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喜欢通过“摸一摸”“动一动”的方式去探究课堂上与生活中的知识,幼儿才能在日积月累中获得手动能力的增强。为此,在日常授课中,幼儿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法,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习惯,使他们得以坚持下去,从而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动手素养的增强。

第一,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碍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等原因,幼儿在参与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容易产生惰性,激励性语言的巧妙运用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克服惰性,养成喜欢动手的习惯。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应巧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比如,在利用纸杯、落叶等材料制作花篮的过程中,部分幼儿会因为操作过程相对复杂而产生沮丧心理,这势必会降低完成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请幼儿自主画出设计图,并对图中好的地方进行及时肯定,如“你画的线条很流畅”“你的设计很新颖”等。当幼儿遇到困难时,除了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指导,促使幼儿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外,教师还应运用合适的鼓励性语言,推动幼儿突破旧有思维的束缚,如“这朵花的形状很漂亮,除了涂上红色以外,还可以涂上什么颜色呢?”等,使幼儿在肯定中获得许多自信心,从而喜欢上手工制作活动。

第二,巧用绘本。绘本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故事,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相应的绘本,并指导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从而实现阅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双重提升。比如,组织幼儿学习《好多好多的交通工具》这一绘本、首先,教师请幼儿自主阅读绘本,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较为喜欢的交通工具的基本特点。其次,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这个工具是做什么用的?它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如何正确使用它呢?”等。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幼儿会认真观察每个交通工具,并根据绘本中的提示,如“翻看看”“动一动”等,探究正确的答案,这便于他们更好地完成阅读目标。最后,在幼儿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教师可以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活动提供的材料共同制作一款交通工具。不可否认,碍于动手经验相对较少,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错误,如制作的车轮太大了,不能按到车身上。这时,他们就会进行适当调整。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幼儿动手的意愿与能力越来越强,有助于综合素养的发展。

第三,为幼儿提供可供展示的平台。为了增强幼儿的信心,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提供可供展示的平台,让幼儿通过展示自身成果的方式,逐渐树立动手信心。教师可以设置展示墙,将幼儿制作的各种作品进行相应展示,使幼儿每日看到与同伴的动手成果,获得动手能力的增强。教师也可以将幼儿制作的粘贴画、绘画作品、剪纸等放在展示墙中或比较显眼的地方,以此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比如,鼓励幼儿将自己制作的部分作品摆放在家中或赠送给亲朋好友,获得更多的认可,从而增强个人动手的信心,积极探索动手技能的要点,创作出更多具有美感、新意的作品。

第四,注重渗透生活化理念。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幼儿教师应适时融入相应的生活元素,以此拉近幼儿与动手技能之间的距离,使他们通过亲身参与的路径,既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技能,又实现了动手水平的不断提升。比如,在制作纸篮子手工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播放相应的视频,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纸篮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装饰品、放瓜子等,引导他们从生活的角度入手,探究纸篮子的制作技巧。又如,在讲授穿衣服、系鞋带等技能时,教师可以开展绘本教学,组织幼儿一起阅读《小华能干了》这本绘本。主人公经常出现裤子穿反、扣子扣错等问题,教师可以请幼儿化身“裁判员”,指出主人公的错误之处,并示范正确的穿衣方法。在所有幼儿掌握穿衣技能以后,教师可以开展穿衣服比赛,让幼儿在良性竞争中获得自理能力的增强。总之,幼儿教师应利用多种策略,搭建动手技能和生活元素之间的桥梁,使幼儿主动学习相应的技能,并在生活中场景中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长此以往,获得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家园共育

幼儿动手能力的增强有赖于幼儿园与家长共育的水平。如果家园共育水平相对较高,就可以为幼儿提供统一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将学到的技能不断应用到实际中,实现个人动手操作水平的有效提升。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开展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在具体授课中,为幼儿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使他们在科学呵护与监督下,获得实践能力的强化。

以“做一个机器人”这一趣味主题活动为例。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等告诉家长,让家长致力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唤醒幼儿的参与热情。比如,为幼儿展示多种机器人的图片与视频,如积木机器人、变形机器人等,带领幼儿分析机器人的特点,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在活动开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如积木、胶水等,结合自身的经验制作出较为喜欢的机器人。同时,鼓励幼儿通过设计问题、探究问题、实践操作等方式,不断优化机器人作品,如机器人的外貌、颜色、形状等,从而切实解决问题,获得个人综合素养的明显提升。总之,教师应将家园共育理念巧妙落实到动手实践中,以此形成合力,为幼儿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中感受动手操作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获得学习效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幼儿园动手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家长与教师处于同样的地位。在落实家园共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公平、合作”等原则,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针对家长不太明白甚至抵触的地方,教师切莫指责,应尽可能运用家长听得懂的语言向其解释,使家长能深刻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掌握配合的技巧,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作用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动手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动手之后再动脑”是幼儿成长的基本特征,这要求幼儿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手脑结合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掌握更多动手技能的要领。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动手水平、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动手操作方案,并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朝着更为优秀的方向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动手幼儿教师教师应
我也来动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动手演示找错因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