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启示
2024-06-13史主生
史主生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总面积20.26万平方千米,在自治区内连东西、北开南联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盟常住人口为110.71万人,其中锡林浩特市35万人、太仆寺旗10.94万人、多伦县10.37万人,三县(市)合计常住人口占全盟常住人口的50.86%。锡林郭勒盟是典型的草原牧区,畜牧业是锡林郭勒盟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锡林郭勒盟现有耕地30.80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4.27万公顷、占46.34%,旱地16.53万公顷、占53.66%,耕地主要分布在太仆寺旗、多伦县和东乌珠穆沁旗,占全盟耕地的72%;林地101.1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正蓝旗、正镶白旗、多伦县和西乌珠穆沁旗,占全盟林地的70%;草地1743.88萬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分别为1737.54万公顷、0.91万公顷、5.43万公顷,依次占比99.64%、0.05%、0.31%,草地主要分布在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和阿巴嘎旗,占全盟草地的70%。
锡林郭勒盟脱贫攻坚
取得的主要成效
脱贫攻坚期间,锡林郭勒盟委、行署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锡林郭勒盟2018—2020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规划举措,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和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2013年以来,全盟2.4万户5.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7.12%下降到2020年底的0,全盟2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19612元增长至2020年底的33495元,年均增长7.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10050元增长至2020年底的18864元,年均增长9.4%。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电商、光伏、旅游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全盟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49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通生活用电比例达100%,行政村通生产用电比例93%以上。同时,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能力进一步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锡林郭勒盟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
强化监测预警机制,推行“防贫保”。制定印发《锡林郭勒盟2022年度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以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重点关注重度残疾人、有大病重病及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失能老年人口、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外出返乡人员、无劳动能力或半劳动能力以及因天灾人祸导致突发困难等特殊群体的家庭。通过日常监控、定期监测、重点核查、集中排查等方式强化监测预警,防止返贫致贫、消除风险隐患。2021年末,锡林郭勒盟共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947户1827人,其中416户844人为2021年新识别监测对象。此外,2018年11月,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签订了精准防贫保险协议,率先实施了自治区首个防返贫特色保险。将“防贫保”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创新手段和重要措施,在全盟范围内推行防贫保险和建立防贫保障基金,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应保尽保”。截至2021年3月末,全盟共投入保费金额331万元,有9个旗市(白旗、西苏旗、蓝旗、黄旗、东苏旗、二连、锡市、东乌旗、西乌旗)通过“防贫保”保险模式开展“防贫保”工作,投入保费184万元,惠及脱贫人口5531户13871人,边缘人口36户79人,普通农牧人口7950户19312人。有3个旗县(太旗、多伦、西乌旗)通过“防贫保”保险基金模式开展“防贫保”工作,投入保费147万元,惠及脱贫人口10888户22328人,边缘人口166户265人,普通农牧人口23181户54375人。
实施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实现产业兴旺,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纽带。锡林郭勒盟始终将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建立健全产业的防贫长效机制,在精准掌握返贫原因基础上,分年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计划,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在现代农牧业、电商、文化旅游、光伏等产业上下足“绣花”功夫。农牧业产业方面,以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结合全盟“减羊增牛”和“稳粮优经扩饲”的农牧业发展战略,统筹使用“三到村三到户”专项、涉农涉牧整合、京蒙帮扶、定点单位帮扶等各类资金,重点培育大力发展肉牛、肉羊、马、驼、奶等特色畜牧业,饲草料、蔬菜、马铃薯及特色种植业等主导特色产业,支持构建脱贫地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能力,同时发挥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帮扶作用,扶持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不断促进脱贫户融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多渠道增加脱贫户收入。重点在中北部和西部地区建设“锡林郭勒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中国生态羊都”金字招牌,形成以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阿巴嘎旗为重点的乌珠穆沁羊产业基地,以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为重点的苏尼特羊产业基地,以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太仆寺旗为重点的察哈尔羊产业基地,以锡林浩特市和乌拉盖管理区国有农牧场为重点的肉羊谷饲育肥产业基地,全面提升肉羊养殖效益。以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为重点,建设骆驼养殖基地,培育发展以乳、肉、毛为主的骆驼产业。在太仆寺旗、多伦县、正蓝旗等脱贫旗县建设以节水为中心的高标准农田66万亩,开展马铃薯、小麦、玉米、杂粮豆、蔬菜等作物的标准化生产行动,种植业标准化建设面积171万亩,建设优质苜蓿种植面积9800亩。在正蓝旗、太仆寺旗、多伦县、镶黄旗、正镶白旗等脱贫旗县实施粮改饲试点项目,年青贮玉米收储量达45万吨。
继续强化引导转移就业。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低收入人口、易返贫致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始终将技能提升作为就业防返贫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两台账一平台”制度(即培训需求台账、培训满意度调查台账、培训需求对接平台),确保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劳动力100%接受培训。二是推进平台建设,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在集中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中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27个,为搬迁群众提供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对其中的劳动力数量和培训意愿进行动态管理。2020年,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693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就近就地就业555人,外出就业138人。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推动易返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积极开发保洁、消杀、安全等农牧区公益性岗位,促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且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截至2021年,全盟公益性岗位安置4549人,其中护林员931人、护路员308人、护草员225人、护水员71人、护边员18人、保洁员2201人、养老护理员37人、治安协管员84人、其他674人。四是加快政策兑现,推动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截至2020年11月,全盟共落实就业扶持资金2362万元,重点用于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的生活费补贴、企业吸纳等12项政策。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全盟自2018年开始,陆续有5个旗县(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太仆寺旗和西苏旗)建成或认定了32个扶贫车间,现有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就业1015人。2022年锡林郭勒盟开展了适合农牧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截至2022年5月,共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2438人,同时加大就业帮扶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全盟向脱贫人口(含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对象)支出补助补贴资金289.04万元,帮助9209名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
加强京蒙协作和对口帮扶。京蒙协作和对口帮扶使内蒙古自治区在医疗、卫生、旅游、教育、人才、生态、特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京蒙帮扶协作自2018年启动以来,北京市大兴区、昌平区分别助力帮扶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和太仆寺旗3个国贫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三旗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劳务协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21年,正镶白旗、太仆寺旗、苏尼特右旗分别与北京市大兴区、昌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东西部协作协议,在新发展征程上继续推进京蒙协作和对口帮扶。2018年—2022年7月,北京市三級财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9亿元,其中,锡林郭勒盟2021年引进97家北京市企业落地,共建产业园区51个,实施协作项目905个,全年消费帮扶金额突破百亿大关,实现农牧民转移劳动力就业7.1万人,其中脱贫人口5.1万人。德青源金鸡、草莓种苗繁育等一批优势农牧业产业项目落户太仆寺旗,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正镶白旗实施了京蒙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等项目,打造致富平台和共富载体,壮大集体经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京东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浑善达克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光伏+储能+综合治沙+养殖”项目启动建设;苏尼特右旗聚焦牧区特色产业,利用京蒙资金助力安格斯肉牛、苏尼特骆驼等优良畜种养殖,升级传统畜牧业产业模式。
锡林郭勒盟的经验启示
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锡林郭勒盟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及时制定出台年度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方案,创新推行“防贫保”,实施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继续强化引导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中有劳动能力者转移就业,继续加强京蒙协作和对口帮扶等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有益举措为内蒙古自治区甚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首先,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重要指示精神,保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其次,通过日常监控、定期监测、重点核查、集中排查等方式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动态识别调整监测对象,确保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同时在自治区率先推出“防贫保”并在全盟范围推广,确保了易返贫致贫人口“应保尽保”。
再次,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建立健全产业防返贫长效机制,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支持构建脱贫地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能力,不断促进易返贫致贫户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多渠道增加易返贫致贫人员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通过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加快务工补贴政策兑现等方式积极推动低收入人口、易返贫致贫劳动力转移就业。
最后,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社会帮扶,续签东西部协作协议,继续推进京蒙协作和对口帮扶,在教育、医疗卫生、农牧业等领域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促进锡林郭勒盟各项社会事业显著提升。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项目“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扶贫资产效益研究”,批准号:2023SK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