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巴中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2024-06-13吴朝辉
吴朝辉
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几何中心点,辐射都市圈人口规模超过2亿,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地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定位“巴中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巴中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并将文旅康养确定为全市首位产业。
近年来,巴中市聚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以文旅康养为首位产业,依托国家、省委政策支持,统筹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游客旅游方式逐渐转变、旅游体验逐步升级,向自助游、无接触智能旅游等转变,导致巴中旅游业发展受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主动作为,聚焦产、供、销、研文旅康养产业链,强弱项、补短板,助力巴中“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
强化旅游产业纵向带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达18.7%。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消费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康养旅居将成为银发一族新选择。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新一轮体育旅游特别是冰雪旅游热潮,体育旅游广泛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立足巴中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议培育红色文化产业、冰雪产业、康养产业等龙头产业,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品牌连锁、特许经营。围绕龙头产业向上下游延伸,跨行政区域构建包括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引导现有集群、园区向旅游供给转型,大力发展创业型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共享完备配套,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业作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以文化、农业、林业、城镇、体育等基础产业为支撑,采用“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全域旅游的规模和效益双提升,进一步拓展全域旅游规模和影响力。(如表1)
坚持重点项目带动
持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
聚焦文旅资源开发、特色业态培育、文旅品牌运营等产业链薄弱环节,综合运用以商招商、委托招商、资本招商等多种形式,精准引进一批业界影响力大、开发运营能力强的头部企业,持续推进文旅康养优质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米仓文化公园、金宝山茶旅融合产业园、云顶茶乡文旅康养综合体等2023年省市文旅康养重点项目和文旅康养产业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康养、体育、休闲、娱乐、文化、探险、研学等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业态,精心打造数字景区、空中览胜、智慧观光、文化创意、综艺会展等新型体验场景。依托浙川东西部协作平台和金华-巴中对口帮扶契机,充分利用金华横店影视城的独特资源,精心策划推出一批营销活动、影视作品。
建设精品文旅环线
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
立足巴中文化旅游“红+绿”两大资源优势,打造眼观“碧水”、心怀“丹心”的旅游交通体验,着力构建“碧水丹心·畅游巴中”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强化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融入成渝西大旅游圈,联动“大蜀道”“大九寨”;围绕山水风光、季节景观生态元素,爱国主义、米仓古道红色人文元素,山水康养、巴文化康养人文元素,乡野风光、休闲农业乡村元素,着力打造交旅融合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构建“综合服务区—服务区—停车区”三级服务设施体系;提升枢纽站服务能级,打造交旅融合综合体,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交通旅游服务综合体,实现“运游融合”发展;完善自驾服务配套,优化租车点布局,建设满足“落地自驾、异地还车”的自驾车租赁网络;加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构建“1+5”交旅融合大数据智慧体系,“1”为交通旅游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5”为5套应用系统(交旅综合一站式旅客服务系统、交通旅游综合监管系统、交旅融合应急指挥系统、交旅辅助决策与分析系统、交旅视频综合管理系统)。
文化IP赋能智慧旅游
积极助推全域旅游升级
建设“一键游巴中”大数据平台,实现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管理智慧化、旅游营销智慧化和旅游产品智慧化。创新开发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合文化创意元素,打造特色文艺剧目,建设特色街区,推动观光式旅游向沉浸式旅游转变,促进传统景区转型升级,延伸新型消费业态和产业链条。充分挖掘廪君传说、巴渝舞等巴文化特色,借助现代科技和数字艺术等手段,编演巴文化文艺剧目,打造巴渝舞体验项目、巴文化主题夜游街区,在主题街区设置NPC定点互动场景,采取实景演艺与VR全感互动相结合,创新开发巴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的消费体验为导向,构建集“购、娱、体、展、演”等多种业态融合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街区。利用自然景观、光影技术和视听技术,结合小型游船体验,在滨河路两岸打造沉浸式城市休闲廊道。依托文博场馆空间,运用智能装备、混合现实、光影技术和互动技术打造红色影院等文化沉浸式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产生体悟。
提升文旅营销质量
持续扩大文旅品牌影响
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和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旅游营销联动机制,形成旅游营销合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系统梳理提炼巴中特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精髓,对旅游主题口号、主题歌、吉祥物、宣传广告、形象推广影视片等一系列营销元素进行优化升级;构建营销生态链,包括内容建设、渠道建设、媒体建设等,优化渠道排列组合,推进营销体系化建设等;构建全域旅游营销数据系统,整合各种旅游数据,并深入统计分析旅游者行为及相关数据,制定精准化、一对一的营销策略;打造“周末游”“跟团游”“自行游”“定制游”“游学游”“高端游”“主题游”等专项出游营销,提供户外运动、人文探索、赛事庆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品营销,打造全季全时旅游业态。
强化组织人才保障
形成推动发展强大合力
进一步完善“党工委+管委会+企业”的管理机制,赋予新区人财物统筹职权;由市政府牵头,文旅新区管委会协调,联动公安、发改、财政、环保、工商、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职能部门,建立全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并由相关职能部门副职人员担任副主任,统筹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辖区内各乡镇成立文体旅游中心,构建乡镇联动、有效衔接、运行有效的市、县、乡三级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建立宽松人才保障机制,打破行政(参公管理)、事业和编外人员身份限制,由新区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各类人才,支持新区人才引进和购买服务,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新区建设发展;完善“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队伍激励与保障機制,构建由党委政府、教育机构、旅游企业、社会组织的人才联动培养机制,建立完善全市旅游人才智库;面向全国高薪引进一批文旅行业顶尖领军人才,高层次、高起点做好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品牌营销、服务提升等重点工作;实施旅游人才提升工程,加快培养本土化旅游领军人才,打造专业化旅游管理团队;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一批旅游行业管理大师、运营大师、策划大师、技能大师、服务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