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操作内容总结及田间管理实施举措分析

2024-06-13康有伟

种子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玉米

康有伟

摘 要: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玉米拥有着毋庸置疑的关键地位,在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提升栽培人员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作为我国北方的主要作物,用途广泛,既是我国重要食物来源,也是养殖饲料的主要原料。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有效降低病虫害暴发概率,提升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

玉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是我国的重要作物。我国近年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耕地面积占比逐年下滑,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小的影响。为确保玉米保质保量生产,栽培人员应在玉米栽培流程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科学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为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品种选择

1.1.1科学选择品种

玉米的产量与前期品种选择工作的好坏密不可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区域较多,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所以在种植工作开始之前,栽培人员应深入了解种植地的气候、地理、温度、光照、土质等自然条件,同时还需分析各品种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与病虫害抗性,在综合考量后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所选玉米品种应具有环境适应能力优秀、病虫害抗性较强、产量高、植株高大粗壮等特点,才能确保后期产量可观[1]。

1.1.2采用新型育种技术

传统育种技术一般采用二环系育种,这会导致玉米同质化概率较高,且产量固定,难以得到较大提升。近年来,我国在单倍体育种、生物育种、航天诱变育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突破,可有效保证植株存活,提高产量。栽培人员可在开展育种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玉米的高密度种植,筛选性状表现优异的植株,分析其性状与环境的实际交互效果。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玉米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明显,其性状优良的概率降低,栽培人员可根据植株在较差环境的生长状态,选出具有良好抗逆性、基因优良的植株。通过对所选植株进行大范围种植,可有效提升玉米产量。

此外,应确保育种后玉米品质的稳定性。使用新型育种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玉米产量,增加栽培人员的收入。但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需重视玉米的质量,保证玉米高质与高产的平衡。

1.2种子处理

在确定栽培品种后,栽培人员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及处理,确保玉米拥有较高的发芽率。处理工作开始前,应先对玉米种子进行严格的人工筛选,去除其中残缺、发霉、干瘪、病变、发育不良的个体,选出健康、饱满、圆润的种子,为后续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然后,栽培人员可选择日照充足的天气,将种子摊开晾晒二至三天,每隔三小时对种子进行充分翻动。有效的晾晒工作可切实增强种子活性,蒸发多余水分,灭杀其表面细菌与虫卵,显著降低后期病虫害暴发概率的同时,刺激种子萌发。需要注意的是,应设置塑料膜,并在其上晾晒种子,避免种子与地面直接接触后温度过高而对种子造成伤害[2]。

晾晒工作结束后,栽培人员可着手进行浸泡催芽工作。可根据种子品种特性采用冷水浸泡法或温水浸泡法。采用冷水浸泡法时,种子浸泡时间应大于12小时且小于24小时。采用温水浸泡法时,水温需控制在45~50℃之间,且种子浸泡時间应在6~10小时之间。

栽培人员需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以进一步杀死种子表层的病菌,加强种子的病虫害抗性,保证其出芽率。可购置浓度为50%的多菌灵粉剂100倍液,对种子进行充分杀菌,二次浸泡时间需控制在48小时左右,栽培人员可根据种子品种特点酌情调整。杀菌工作结束后,需配制硫酸铜水溶液或粉锈宁溶液对种子进行拌种,以提升种子活性,加强种子的抗逆能力,减少后期病虫害暴发概率。在完成拌种工作之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净,充分晾干,存放于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确保其播种效果良好。此外,还可选择包衣的方式提高种子的病虫害抗性。可根据种子品种特点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微生物肥料,并适量包裹于种子表面,可为种子发芽提供良好的保护效果。

1.3地块整治

为切实保证玉米产量,科学的整地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关键点在于翻、耙、耢三个步骤。玉米整地工作普遍于秋季开展,栽培人员可使用农业机械对土地进行充分翻耕,并将翻耕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流程上,应在翻耕工作结束后,再进行耙耢,重复2~3次。各种植地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秋翻秋耙的整地模式,切实增加土地肥力,减少杂草的产生,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种类,为玉米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3]。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气候、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整地工作也可在次年春天前进行。在春天开展整地工作时,栽培人员多采用旋耕的方式。其操作简单易学,开展方式较为灵活,能对玉米生长起到促进效果。整地工作开始前,需分析玉米品种特点及生长需求,结合种植地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制定科学的整地计划,保证地块的坡度不高于15°,土壤肥力充足,防止重茬播种,为后续种植工作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

在玉米整地工作完成后,栽培人员需合理选择效果良好、毒性较低的除草剂,如草铵膦,将其均匀喷洒于处理好的地块上,从而达到除去杂草、保护玉米生长的目的。为降低除草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所造成的伤害,需确保在播种前开展除草工作,且在生长至幼苗期之前禁止使用除草剂除草。种植玉米时,当地块不存在较严重低洼、土壤板结等现象时,其土壤即满足玉米栽培条件。若所栽培的玉米品种是甜糯玉米,栽培人员应采用隔离种植法,避免产生串粉现象,从而切实保证玉米品质的稳定性。

1.4播种技术

栽培人员应严格控制播种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避免玉米减产。一般来说,玉米的适宜发芽温度为6℃。为确保玉米正常发芽,需合理规划播种时间,防止气温突变对其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种子出苗率。若播种时间提前,种子会因气温过低而坏死,造成严重减产;若播种时间过晚,会错过最佳发芽时间,从而导致玉米减产,情况严重时玉米种子会腐烂。因此,最合适的玉米播种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此时土壤含水量充足,能为种子发芽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若所选地块当年温度较高且肥力充足,栽培人员可酌情将播种时间提前,可加快玉米生长,提高其抗逆能力,增加产量。实验研究表明,玉米产量和品质受水分、温度的影响显著。因此为确保玉米产量稳定,需对地块土质进行检测,确定其温度在10~12℃之间时再开始播种。同时,播种深度需控制在5cm左右,要避免播种深度波动过大,保证玉米幼苗出苗率稳定。

2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2.1合理密植

播种开始前,栽培人员应综合考量所选品种习性、种植地气候、土壤肥力、光照时长、管理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对于株型紧凑,抗倒能力强的品种,应采取密集种植的方式。而植株较高、叶片繁多且平展性好的类型往往由于群体透光性较差,须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如丹玉13等品种,其种植密度应在3300株/亩左右。对于植株高度较低、叶面稀疏株型紧凑的类型,其群体透光性往往较为出色,茎秆坚韧,可适当对其进行密集种植,如鲁玉10号等,其种植密度应在4700株/亩左右。部分株型密集、抗倒伏能力较差的品种,如鲁玉2号等,其每亩种植数量应为4700株左右。若所选品种为株型紧凑且粗壮的类型,因其产量潜力优异,所以可根据种植地生产能力适当调整种植密度,一般每亩地种植量控制在4500株左右[4]。

此外,栽培人员还需分析玉米生长类型,若所选品种属于株型收敛的类型,则每公顷需保苗5万~7万株;若所选品种属于株型繁茂的类型,则每公顷需保苗4万~5万株。我国多数玉米种植区域普遍以单行双株的模式进行种植,根据品种和地块土质的不同,行间距一般为80cm、株距为467cm或者行间距为70cm、株距为53cm,也可按照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株距。如果所选玉米品种属于紧凑型,则每667m2土地可种植玉米3500株;如果所选玉米品种属于半紧凑型,则每667m2土地可种植玉米3000株。

2.2重要时期管理措施

2.2.1苗期管理措施

缺苗现象的产生一般是因为种子质量不合格或播种时存在失误,若不及时处理,会对产量造成影响。当玉米处于苗期时,栽培人员应周期性对田地进行巡视,仔细查苗,及时发现是否有缺苗现象的产生,并及时进行补苗工作。可将多余的玉米植株移栽至缺苗处,保证种植密度,为产量提供保障。若缺苗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需尽快用同品种的玉米种子进行育苗,并且使用带土移栽的方式,保证幼苗成活率的前提下,完成补苗工作 。

在玉米成功进入出苗期后,栽培人员需遵照去弱留强的原则,尽快开展间苗、定苗工作,通过保存健康强壮的幼苗,加速玉米生长,提高其病虫害抗性。科学合理地开展间苗定苗工作能确保玉米在出苗期摄取足量的营养与水分,保证玉米根系发育良好。进行间苗工作时,应注意力度轻柔,防止伤及幼苗根部,对其发育造成阻碍,从而导致减产。由于此时期玉米对水量的要求较高,需严格控制拔节前的灌溉水量,保证玉米吸收充足水分的同时避免出现积水现象,从而导致玉米根系腐烂甚至死亡。应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实时开展蹲苗工作,控制玉米地上部分的生长情况,加速玉米根部发育,提升其抗倒伏能力。此外,还应对植株科学地进行中耕培土,加快玉米生长速度,但需严格把控中耕深度在6厘米左右。

2.2.2穗期管理措施

第一,玉米在进入穗期后,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比苗期有了显著提高。栽培人员需密切关注秧苗的生长状态,根据玉米实际生长情况,合理进行追肥,同时科学控制追肥频率及追肥时间。若玉米出现明显缺肥症状,要尽快施加足量肥料,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最适宜的追肥时间为大喇叭口期,栽培人员可酌情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施加速效氮肥。也可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选择是否施加浓度为650kg/hm2的碳酸氢铵或浓度为250kg/hm2的尿素。施肥方式可根据栽培需求选择人工施肥或机械施肥,待施肥结束后,应及时用土进行覆盖,避免肥力流失而影响植株的吸收。

第二,因为穗期玉米对水量的需求量较高,所以要严格把控此时期的灌溉水量,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栽培人员可在施肥的同时进行灌溉工作,充分利用水和肥料,减少资源浪费。此时期气温一般较高,需实时监测田间温度,避免高温所导致的干旱对玉米植株造成损害,产生花粉败育现象,使果穗花數、粒数减少,阻碍玉米抽雄。若出现缺水干旱情况,需尽快进行灌溉,可使用喷灌或沟灌的方法,为玉米供应充足水分。但要严格把控灌溉水量,避免田地水量过高而影响植株的正常呼吸。此时期根据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的不同,田地中产生倒伏现象的概率会有所波动。栽培人员应提高对此时期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视,适当使用中耕培土的方法,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加速玉米根系发育,增强其抗氧化的能力。

2.3病虫害防治

2.3.1粗缩病

粗缩病是玉米生长全阶段的高发病,并会对苗期玉米产生严重伤害。感染粗缩病的植株会呈现生长速度减慢、叶片转化为深绿色的特征。病毒的扩散会导致玉米穗期植株略微矮小且无法抽雄,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危害。一般情况下,粗缩病的初期症状隐蔽性较强,识别难度较高,很难分辨。其致病菌为粗缩病病毒,主要依靠灰飞虱的生物活动进行传播。灰飞虱是我国玉米田地中常见的害虫,会直接吸取玉米茎秆中的枝叶,同时传播粗缩病病毒。我国玉米栽培相关研究表明,玉米苗期杂草数量的增加是灰飞虱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其大量繁殖和迁徙会加速粗缩病的传播。

在玉米生长后期,玉米对疾病的抵抗力逐渐提高,但仍会被灰飞虱活动所影响。因此栽培人员要做好田地管理工作,做到及时除草,切实消除适宜灰飞虱生活的环境,从根源上减少灰飞虱的数量,消除疾病传播的隐患。在玉米成熟并收获之后,要及时清理田地中的杂草,并在田外进行集中焚烧,杀死其中残存的虫卵及病毒,降低灰飞虱越冬基数,减少其越冬概率。此外,还需在收获结束后,对田地进行深耕,为来年玉米生长提供适宜环境。由于玉米在六叶前期更易被病毒感染,栽培人员可配制浓度为5%的氨基寡糖素水剂50kg,均匀喷洒于田间,可有效预防粗缩病的暴发。

2.3.2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的高发期是玉米6叶期至10叶期,会对玉米的枝叶及茎秆造成严重伤害。其初始症状一般出现在叶片下部,随着病症的扩散,在叶片表面产生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会在田地中越冬,并在来年种植时再次暴发,对玉米植株的危害极大。栽培人员应做好田地管理工作,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垃圾,对玉米秸秆进行田外统一焚烧。同时适当追肥,加强土壤营养浓度,提高玉米抗病能力,降低玉米褐斑病暴发的风险。追肥可选择施加尿素,每公顷施肥量为4吨。若玉米病情扩散较快,应尽快配制浓度为10%的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液液或浓度为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将其喷施于田地间,每三天喷施一次,反复喷施两次,可显著遏制病情蔓延。

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在全国种植广泛。由于国内市场对玉米需求量的不断提高,玉米生产革新已势在必行。玉米栽培产业需大力引进高产栽培技术,推行切实有效的田间措施,对常见的病虫害进行防治,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负面影响,确保其高产、稳产,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稳定高效的同时,切实提升栽培人员收入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雁,李会香,江翠玲.浅谈玉米种植中农机的应用和推广[J].南方农机,2024,55(01):196-198.

[2]田宪玺,陈书亮,刘冉,等.关于推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以山东玉米产业发展为例[J].中国粮食经济,2023(12):37-39.

[3]苏虎生.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1):85-87.

[4]胡德立.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推广问题及措施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22):124-126.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玉米
无花果田间管理
收玉米啦!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我的玉米送给你
浅析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