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具体应用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2024-06-13陈伯林石欢欢
陈伯林 石欢欢
摘 要:作为传统的产粮大国,小麦是我国大部分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为帮助广大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但是在种植阶段,小麦植株极易受病虫害侵袭,不仅会导致作物减产,还可能降低粮食质量。本文重点分析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麦;增產;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在我国农业领域,由于小麦隶属于三大主产农作物,因此粮食的产能和质量极易影响农户的生活品质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在小麦的生长周期内,为降低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农户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应用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此外,更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制订科学的治理方案,提升土壤养分含量的同时,确保作物始终处于稳定的成长状态,助力农业的高速发展。
1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
1.1前期准备
1.1.1挑选种子
前期的准备阶段,在挑选待种种子的过程中,应秉承对症下药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优先选用具备较强抗寒抗病能力的小麦种类。此外,还需要围绕货比三家的态度,与资质齐全的正规厂商合作。高质量的种子有利于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因此在选种时,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其一,盛花期长、籽粒饱满、年产值高;其二,水肥耐性和抵抗力强。在实际的操作阶段,应根据田间的土壤状态、养分含量等信息,挑选合适的品种[1]。比如,当土壤中的肥力较强、营养物质充足时,应选用具有抗倒伏能力的种子。完成上述工作后,农户还要借助足量的清水,对待种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提升破土率。
1.1.2选地理地
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易对植株长势造成干扰。为此,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农户应围绕小麦的主体特征,挑选最佳的农田,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充足,为小麦提供丰富的养料。关于土地的选取,农民群众应借助专业的农机设备,对目标土地开展翻耕理地环节,以强化土壤活性,为小麦作物构建高品质的成长环境,并为其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确保其始终处于平稳的生长状态。
第一,在整理土地时,应围绕自上而下的方式,移除前茬植株的根系和杂质,并使用器具翻耕土壤,以满足小麦根部的生长需求。落实上述环节不但有利于强化小麦胚芽的破土率,更能从根本上增强植株的抗性。第二,农户需要围绕待种品种的特征,选用酸碱程度适中、地质层稳定、具备较强排灌能力的营养土。为增强小麦作物的平均产值,高品质土壤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户需要全面查验土壤品质,如若其中存在前茬植株的根部,则需要对其完成深翻操作,提升土壤的疏密程度,为小麦植株的光合作用打下坚实基础。如此,更有利于在播种环节结束后,确保小麦始终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
1.1.3晾种、晒种
在小麦高产增产种植技术的应用阶段,农户还需要对待种种子进行晾晒处理。将小麦种子置于日光环境中曝晒,有利于提升种子的抗病能力和活性,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正常状态下,晾种工作应在播种前的一周左右完成。在阳光充足的晴好天气中,将种子置于干燥的空地上,对其进行长达两天两夜的晒种处理[2]。上述环节结束后,为强化小麦种子的抵抗能力,避免其受到各类病害威胁,还应将其置于药液中泡种。晾晒有利于增强小麦的吸水能力,提升种子活性。完成浸泡晾晒的种子,其抗倒伏性也会随之提高。在正式播种前,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移除籽粒干瘪、残缺不全的病种坏种,为后续的播种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1.2适时播种
其一,进入小麦作物的播种期后,农户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变化、水分含量及种子特征等信息,选择适宜的时间播种。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可知,进入冬季前,为确保作物始终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当气温处于15℃左右时,即可开展播种作业。通常,春生麦种的最佳播种期为深秋时节。其二,为保证小麦胚芽的发芽率和出土率,应优先选择在降雨天后播种。当播种期不存在降水天气后,为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充足,可以采用人工手段降水。
在小麦的耕种阶段,为帮助农户减轻作业压力,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农机设备,利用悬挂式复合型装置,有利于持续不间断地落实农田翻耕、基肥施加、覆土作业等环节。确保田间种子含量满足要求的基础上,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正式应用相关机械前,还应对其进行质量检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问题。操作的过程中,种植户应将速度把控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得超速行驶。根据待种种子的特点、农田现状,把控土穴中籽粒的数量[3]。常规条件下,单位面积内的种子含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200千克,并根据时间变动,适当提升播种剂量。此外,在播种的过程中,还应严格把控种子距离,并对其进行填压处理,实现种子与土壤的有效衔接,提升破土率和活性,强化其抗寒抗旱能力。
1.3田间管理
1.3.1浇灌水肥
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农户应结合作物长势,向农田中施加足量的水分与肥料,并对植株进行田间管理。为满足小麦的成长所需,应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帮助小麦获得更多营养物质。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浇灌作业和肥料施加通常都是单独完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增产高产的发展目标。由于此类方式的时效性强、稳定度高,可以有效落实农田的有效管控。
关于水肥的浇灌作业,应结合小麦作物的成长所需,制订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案,将水肥的施加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在排灌作业的过程中,还应将水量计量装置放置在水管前端,以实现对于作物长势的全面监管,规避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此外,为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不但要使用经过沤熟处理的农家肥料,还应为其提供足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1.3.2把控苗距
为保证作物的产值满足要求,农户应将小麦植株的距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是不代表间距过高,产能也越大。结合所在地区的天气变化,制订科学的耕种方案,根据各项数据把控相邻作物的距离。
1.3.3科学耕除
在小麦的田间管理阶段,翻耕除草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常规条件下,进入作物的收割期前,应操作三次左右,为小麦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完成小麦作物的耕种作业后,假如所在区域的自然降雨量超标,土质结块的风险较高,农田的通透性也会出现变动,无法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为降低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应尽早进行科学耕除,提升土壤的蓬松度。翻耕的过程中,避免杂草与植株抢夺营养物质,应将相关物质及时清除。如果田间的杂草含量过高,可以选用毒性较低的化学制剂。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农户应严格把控施药时间,避免在大风、降温等极端天气操作,降低药剂对植株产生的不利影响。
1.4合理收割
在小麦的成长阶段,为实现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应对其进行合理收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农户应全面了解农田中的植株长势,掌握作物的需水量。进入收割期前,如若作物的根茎叶片颜色发生变动,则代表小麦果实中的含水量过高,应借助合理的手段移除杂质。相反,假如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少,则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浇水作业,保证植株始终处于稳定状态。选择合理的时间段完成小麦的收获作业,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收的发展目标。
2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常见病害
2.1.1 锈病
正常状态下,当所在地区的降水量过高时,小麦植株感染锈病的可能性也较高。为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问题,种植户应在特定的时间段,全面了解农田中的水分含量,并结合相关区域的气温变化,优化作物的成长环境,适度缩减土壤的湿润度。
常见的锈病有叶锈病、条锈病等。当小麦植株感染此类病菌后,病菌常出现在叶片、根茎和麦穗处。锈病发病初期,作物的籽粒干瘪。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病晚期后,作物无法完成抽穗环节,植株早衰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对粮食产值造成严重影响[4]。
2.1.2白粉病
在小麦的成长过程中,白粉病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一旦染病,植株的叶片表面会出现病斑。随着时间的推移,斑点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动,情节严重者,可能引发植株的过早衰亡。研究表明,此类病害具备较高的传染性,传播速度也较快,视空气为介质向外传输。进入春季后,白粉病的发病率较高。随着温度的上升,病菌的传播效率也随之不断升高。另外,所在区域的水分含量超过60%的情况极易导致大规模的病害感染。
与此同时,如若土壤中的N元素含量较高,小麦作物不仅会长期处于绿色状态,白粉病的传播效率也更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小麦的生长阶段,还存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活性较差等风险,进而引发严重的白粉病。
2.1.3赤霉病
赤霉病的传染源为真菌,当小麦植株进入盛花期后,一旦所在区域的水分子含量过高,作物染病的可能性也会大幅提升。在赤霉病的发展初期,小麦的麦穗处会出现明显的霉变现象,果实的体积逐渐缩小,外体变为紫红色,对作物的平均产值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2.1.4全蚀病
对小麦作物影响最大的病害即为全蚀病,主要的传染介质为农田土壤,治理的难度系数相对较高。通常,此类病害的病菌大多寄生在植株的根茎处,发病初期具备较强的隐蔽性。一旦进入病中期,便会引发大面积的作物衰亡。当植株感染全蚀病后,作物的顶部便会变成黑色,灌浆作业结束后,小麦便可能过早夭折。
2.2常见虫害
正常状态下,当小麦进入排灌期后,农户时常会在田间发现蚜虫。为从根本上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问题,在浇灌作业完成后,应全面观察作物的长势。一旦出现蚜虫,应借助合理的手段防治,确保种植户的收益不受影响。出现蚜虫虫害时,其对作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
所谓的间接性危害指的是,在小麦的成长阶段,蚜虫通常会向农田中释放大量的病菌,进而对作物的长势产生影响。直接危害较为明显,常规条件下,蚜虫多以植株的茎叶为食,还可能汲取小麦的汁液。在我国农业领域,蚜虫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中对作物影响较大的为麦长管蚜。在排灌作业的过程中,其会在植株的麦穗处聚集。
2.3防治策略
2.3.1合理施加药剂
在小麦的成长周期内,为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向田间施加化学药剂的成效最佳。这不仅不会对果实品质产生威胁,还能帮助农户获取足量的经济收益。
首先,种植户应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影响程度,挑选合适的药水,优先选用毒性较低、浓度较弱的药剂。其次,参考使用说明中的各项条款,重点把控农药用量,不得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随意增减药量。同时,在施药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施药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问题。操作时,还应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变化,尽量挑选晴好天气喷涂。当降水等极端天气来临时,需要立即停止施药[5]。最后,为保证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施药前还应要求其佩戴防护装置。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应与市场上资质齐全的厂商合作,禁止使用产地不明的三无产品,以减弱隐患问题发生的概率。
关于条锈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治,农户可以向田间施加20%三唑酮可湿性水溶液;关于纹枯病的治理,应喷涂5%井冈霉素制剂。对于蚜虫的有效治理,则可以使用50%抗蚜威可湿性水溶液,并同步喷涂乐果乳剂。
正式播种前,农户应使用足量的药剂拌种,以强化小麦的抵抗性。此外,农民群众还应根据所在地区经常出现的病害种类,选用对应的化学药剂,并借助高效的农机设备翻拌种子。同时,更需要向种子表面喷涂足量的育种药水,待水分全面蒸发后,便可进行播种作业。
2.3.2转变思想观念
现阶段,为实现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农户应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舍弃传统的技术手段,优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提升小麦作物的抵抗能力,实现增产增收目标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等机关部门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农产品二次加工厂区。此外,与国内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吸引各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就职,研发更多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3.3提升监管力度
农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病虫害的全面监管,尤其是针对蚜虫、赤霉病、纹枯病等常见病害虫害。另外,还要提升管理力度,实时掌握风险问题的影响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相关信息。如若在田间出现病虫害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应用对应的解决手段,确保农户的经济收益不受影响。此外,还需要委派农业领域的专家及专业人士,为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知识,增强病虫害治理的时效性
2.3.4 物理治理手段
在小麦的生长阶段,关于病虫害的防治办法,毒性和影响力较低的方法即为物理手段。比如,在前期准备阶段,将营养土置于日光下晾晒,有利于杀除残存于土壤中的害虫虫卵及幼虫。在光照强度较低的夜晚,还可以借助捕虫灯进行诱捕作业。
综上所述,为实现小麦高产增产的发展目标,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现状,选用满足要求、具备较强抗病抗旱能力的待种种子。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晾晒处理,以提高破土率。同时,选择适宜的时间播种,并为其提供足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另外,为降低病虫害对作物产生的不利影响,应秉承对症下药的观念,实现病虫害问题的有效防治。
參考文献:
[1]张秋菊.山东省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20):68-70.
[2]武军涛.小麦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当代农机,2023(06):95-96.
[3]罗丽丽.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2023(04):70-71.
[4]陈玉芬.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04):69-71.
[5]何明霞.山东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