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4-06-12刘雪
刘雪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转型尚在进行中,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也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地方優秀传统文化入手,对小学教育中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01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基础。就小学生群体来讲,在对其展开教育活动时,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和继承优秀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基。
一、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极大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在诸多不同因素的制约下,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校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教师和家长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家长自身素质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首先,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其次,教师应改变自身观念,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和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二、传统文化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开展“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时,可以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小学生在讲故事、讲历史时,可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此外,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学习传统节日、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比如在中秋节这一节日中,可以通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习俗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价值与引导作用,将其真正融入小学教育体系,为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与保障。
1.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德”,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品德教育,而“三德”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的浓缩,包括“仁、义、礼”。其中,“仁”是对人的情感的认知和尊重;“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维护;“礼”是对人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三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思想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三德”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并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对小学生进行“三德”教育时,可以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三德”思想。如可以通过讲名人故事等形式引导小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优秀道德思想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家乡文化魅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在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比如在讲述“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大街小巷,让他们了解家乡文化。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美食、风景等信息后,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各种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3.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时,教师有必要对当地区域的宝贵文化资源予以挖掘,促使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家乡文化价值与魅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述“一张邮票”时,可以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魅力。可以组织学生结合邮票上的信息与内容参观当地著名景点或纪念馆等,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等。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4.开设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小学教育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的开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小学教育中开设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因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首先,在小学教育中开设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缺位现象。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从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开设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还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在具体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浅尝辄止”“只学不用”等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5.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多元化学习平台
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校园文化活动、地方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等。这些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比如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各项活动中去,如成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等社团活动。为了能够更好地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学习平台。比如学校可以利用一些历史人物、名人或著名事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题材。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请一些当地知名学者或者文化人到学校为学生做传统文化讲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民间博物馆等,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能够在参观过程中开阔他们的眼界。
为了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开展乡土教材选读、诵读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并在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可以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比如开展地方文化主题探究活动、科技兴趣小组、乡土美食制作活动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只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6.重视家庭教育,促使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小学阶段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家长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从而形成家校合力。教师要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比如开展“我与家乡”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乡的环境、物产、风俗等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家乡文化中了解家乡。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等教育场所。在参观博物馆时,可以让孩子了解到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我与家乡”主题活动中介绍“龙”“凤”“鱼”等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交流参观学习的感受,引导孩子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促使小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7.文化元素融入日常小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其与小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培养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其核心素养。例如,学校可以在每个月开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小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并将这些不文明行为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最后,在学校的广播站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演讲比赛。在演讲过程中,学生要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对文明礼仪的理解与看法。比如尊敬教师、同学、家长,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最后通过评选优秀班级、优秀个人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还能提高其核心素养。
8.组织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拓展小学生的实践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纪念馆,或者参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家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带领小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地,让小学生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名人,还可以了解到家乡丰富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拓展小学生的实践空间,让小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通过深入挖掘资源、强化文化体验与实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等策略的实施,将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引入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体系当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定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成洁《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科学》2021年第6期。
[2] 王會英《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3] 冯兴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教我思》2019年第11期。
[4] 鲍燕妮《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德育时空》2019年第7期。
[5] 刘芳《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明日·教育》2020年第10期。
[6] 陈佳美、杨军、高延平《语文教学渗透传统优秀文化的路径与策略》,《汉字文化》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