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畅通阅读障碍的支持途径
2024-06-12舒华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阅读障碍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为揭示阅读障碍机制的基础研究。与我国香港地区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内地阅读障碍概念的社会普及、立法、诊断和矫治以及建立全社会支持体系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建立全社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学校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提升学校教师对阅读障碍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普及这一概念,对阅读障碍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技巧,帮助儿童掌握阅读规律和学习策略,这不但能提高全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率,而且会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阅读障碍儿童的学习。同时,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要发现和关注阅读有困难的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练习机会,及时鼓励这些儿童的进步,对于他们存在的问题适当宽容。另外,还要在班级形成理解和包容阅读障碍儿童的氛围,帮助其融入班集体。
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探索适合阅读障碍儿童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力量。认识阅读障碍产生的机制和规律,需要明确相关定义。例如,基础研究中常常将阅读障碍儿童定义为“智力正常,没有明确的感知觉缺陷,没有注意缺陷的儿童”,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完全符合此定义的儿童。因此,面对不同儿童,需要结合每个儿童的学校学习情况综合决定训练的策略。教育层面的综合训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还需要进行持续的探索。
小学阶段通常是阅读障碍儿童最困难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还较弱,基本认知缺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识字、写字学习过程,并很容易因此衍生出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进入高年级或中学阶段以后,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他们可以依靠高级的思维推理能力、阅读策略、使用线索等方式去弥补缺陷。国际上有不少在小学时期表现出阅读障碍的儿童进入大学,甚至考取研究生,获得物理学博士、化学博士学位,成为画家、发明家、企业家。实际上,很多阅读障碍者的成功来自于他们的自信和坚持,来自于家庭和教育环境的支持。
按5%—10%的发生率,我国学龄期阅读障碍儿童约有1200万—1400万人,阅读障碍的诊断和干预极其重要。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医生、家长、教师等群体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健全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表明了国家在特殊需要儿童政策立法方面的重要进展,阅读障碍儿童作为有特殊需要的群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要真正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使千千万万阅读障碍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受益。
《遇见阅读障碍——教师和家长怎么做》这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向教师和家长群体,文字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如何正确认识阅读障碍、远离误区,如何识别阅读障碍,如何进行个别训练,以及如何在全班教育教学中给予阅读障碍儿童有效的支持都进行了详细介绍。该书描述的都是教师们在学校遇到的熟悉的个案,相信会对教师和家长有很好的启发性。
本书的学术顾问是北京联合大学张旭副教授,作者王玉玲老师是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院融合教育中心教研员,在特殊教育领域已经耕耘多年,本书记录了她作为北京西城区学习特殊需要教研组主持人,在多领域协同基础上,带领西城区教师们在儿童阅读障碍教育实践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她善于学习理论,并结合教育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帮助阅读障碍儿童的实践。他们在帮助阅读障碍儿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鲜活的个案,其中包括对儿童的评估和分析、采取的个性化教育措施以及孩子的可喜变化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西城区教师们探索的在细致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综合训练的方法很有特色。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儿童存在阅读、数学、注意等多种问题,教师发现核心问题是阅读问题,然后聚焦在阅读流畅性和阅读动机的激发上,同时兼顾视知觉和注意力问题,给予教育层面的综合训练,包括分享阅读、朗读练习、汉字教学、认知训练这些更接近教学层面的训练,最终效果令人惊喜。
可以说,北京市西城区教师们探索的这种有机综合的阅读障碍干预方式更具有生态学效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既适应我国各领域资源不足的现状,又发挥了我国独有的教研制度的优势,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可以推广。
西城区融合教育教师们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和干预的探索已经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千千万万阅读障碍儿童与他们的家庭受益。
(责任编辑:张彩霞)
【作者简介】 舒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