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生命的水源:《归海》创作谈

2024-06-12张翎

华文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耻辱春雨灾难

[加]张翎

作者简介:张翎,加拿大華人女作家。

2017年发表的《劳燕》和新近发表的《归海》,是我的“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的前两部。这两部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母题——关注战争遗留给人类、尤其是女性的长久创伤。

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归海》是部什么类型的小说。它可以被归入战争小说那一类,因为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源自战争。说它是历史小说也未尝不可,因为它涉及了一段前后七十年的历史。说它是成长小说也不算离谱——女儿袁凤带母亲骨灰回国的历程,是一段发现母亲也重新发现自我的经历。袁凤试图在母亲紧闭的身世蚌壳里寻找一颗秘藏的珍珠,于是,久远的记忆被改写,固定的印象被毁坏,生命经历了重塑和成长。但是,如果我只能有一个关键词,我可能会选择创伤。

其实,远在《劳燕》和《归海》之前,在构思《余震》的时候(2007年),我就已经开始关注创伤的话题。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会对这一类话题感兴趣?这要从我曾经的职业讲起。我在北美做过十七年的注册听力康复师,在我的病人中,有一些经历过战争的退役军人,还有一些是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战争难民。这些人所经历的灾难,是我这样在和平年代里出生长大的人所无法想象的。战争和灾难使他们失去了听力,也使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生命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作为作家的灵感。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思索“创伤”这个话题。战争和灾难是事件,凡是事件必然具备时间性,有始有终。即使是世界上最长的战争,也有停战的那一天。但灾难带来的后续影响,是事件的“溢出物”(spill over),谁也无法预测它带来的影响会存留多久。灾难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它的“溢出物”更是可以辐射流淌到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正好有一片,就流到了我的视野之中。

有的创伤是显而易见的,而有的创伤则更为隐形,需要更细致深刻的观察。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疼痛是一眼能辨、容易理解的,但由于背井离乡而失去熟悉的社会参照物,甚至失去使用母语的权利和氛围,这样的创伤则是隐藏在表层之下,很难被人觉察的。母语是身份认同中如此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归海》中袁春雨在中年后离开故土,丢失了母语构成的社会日常,她后来的失忆,何尝不是失语的一种表现呢?

对于女性来说,除了承受战争带给每个人的普遍创伤之外,还要蒙受独属于女性的耻辱。这种耻辱是战争强加的,而社会传统偏见,也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给耻辱提供了长期存在的营养。这种耻辱往往如油烟粘在女人身上,是无从辩解,一生也不能摆脱的。女人对命运的反抗形式,不总是刚烈而瞬间的,很多时候,倒更像是水。水是世上最能顺应环境的,总能在环境所限定的空间里生存。水流入什么样的河床,就顺应了河床的形状。只要有一条细如发丝的裂缝,水就能穿越过去,存活下来。袁春雨把生命的气血节省着用,在别人使用情绪的时候,她使用耐心。她用沉默来熬穿命运,她是一个存活者(survivor)。在书写她的过程中,水的意象始终充盈着我的脑海。但我的水不是《红楼梦》里贾宝玉口中那些玉洁冰清的女孩子那样的水,而是流过千山万壑的泥水。这样的水滋养万物,保守自己,是我心目中强悍生命力的象征。我写春雨袁凤母女的过程,也是我寻找属于我个人的生命水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归海》的书名是切题的。

猜你喜欢

耻辱春雨灾难
雷击灾难
春雨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春雨
真正的耻辱
耻辱戒
灾难不是“假想敌”
乌龙翻译的耻辱和光荣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