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激励生命成长的策略研究
2024-06-12金瑛贺
金瑛贺 陈 贺
(1.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市双阳区南岗小学,吉林 长春 130600)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以人为本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青少年的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属性;因材施教是尊重差异,引导青少年认识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生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学用相长是借助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探寻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挖掘不同行为表现后隐藏的人格特点;知行合一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建立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关联,以崇高的品格修为培养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激励生命成长。
一、关注与倾听,与学生建立关联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中,遗传素质是生理前提,社会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可能。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主导作用,教育是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问题学生的原生家庭大多未与学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导致学生成年后无法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注入勇气,建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探寻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被教养的经历,正确认识自己,重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尊重爱护学生的自我实现,建立有力量、有温度的联结,激励学生生命成长。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前进的动力,种下一颗有温度、有力量的种子,给学生认识自己的勇气,帮助学生管理情绪、自我反思、认识与面对幼年时的经历;给予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使他们时常反思自己的生活、观察他人的生活,深入了解自己[1]。这颗有温度的种子将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激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接纳与欣赏,构建师生安全的依恋关系
低学段学生容易表现真实的自己,不擅长控制情绪,不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中学段学生会尝试在探索中试验不同表现下同龄人、家长、教师等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生成对待事物的一般看法;高学段学生在了解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模式,懂得通过隐藏、伪装,从他人获得认同感。学用相长,教师要借助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探寻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挖掘不同行为表现后隐藏的人格特点。一方面,教师作为锤炼学生品格的引路人,需要终身学习,积极探索问题,传播真理,在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良好的修养是建立与学生的联结的基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做到公正、客观、严谨、包容。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通常会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不具备完整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无法为存在的现象找到可能的原因,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沉默不语、拒绝沟通。其二,学生畏惧教师的负面评价,畏惧弱点的暴露可能带来的批判与指责,于是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躲避、有目的地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通常表现为没有规则感、喜欢评价从而肯定自己的看法,获得成就感。对此,教师应接纳学生的情绪、想法、行为等,接纳和尊重可能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同时也要接纳自己对于学生的反应;欣赏学生主动沟通的勇气,欣赏学生为改变做出的努力,欣赏学生在困境中挣扎的不易,带着慈悲的心去倾听与回应。教师做真实的教师,学生才会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构建接纳、欣赏、安全的师生依恋关系,从而建立与学生的有益连接,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三、沟通与分享,走进学生真实生活世界
笔者在课间,每天三次适时沟通,建立与学生的联系,对比影响学生的行为因素,总结原生家庭依恋管理与学生信息发展的规律。
三年级A 同学课堂上不守纪律,喜欢与身边同学交谈,笔者很难理解A 同学的课堂表现,更无法将这名学生重新带入课堂。恰逢课间,与他短暂沟通了解情况,但A 同学对老师的疑问表现得完全无所谓。为此,笔者查阅相关书籍,研读文献,试图探寻可以激发该同学学习兴趣以及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每个班级里有个性不同的学生。B 同学在很多传统老师心中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学生,在笔者选择他进入科技社团准备编程比赛时,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这个学生的自信、果敢吸引了我。那一次是他第一次参加编程比赛,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他的母亲给了他温暖的怀抱、温柔的鼓励。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培养出最果敢、自信、有担当的学生,只有无私的爱、支持与信任才能给学生提供这种珍贵的安全依恋关系。
学生C 有着红红的鼻子,善良、宽容、开朗。在他的讲述中提到,他的父亲非常努力,每天需要做三份工作,由于父母很忙,他经常吃不上晚餐,但笑容总是挂在他的脸上。这个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他总是能讲很多他与父母之间有趣的小故事,从他的讲述中,笔者能感受到父母对他朴实、温暖的关心,可见家境优越绝对不是能给学生安全依恋关系的必要条件。
“相互协调配合的适时沟通能拓展自我意识。当感受到自己与学生的心连在一起时,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这就是适时沟通的本质所在。此外,他人对我们发出的信号不仅是做出简单的回应,其中还会掺入他们的个人看法,这种看法是对双方沟通的一种理解。用这种方式沟通,学生就能感受到被理解。”[2]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处理事情的方式、学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交流了解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比分析影响学生不同行为的因素。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自身的间接经验对学生进行品格、思想意识、人生态度的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游戏与探索,与学生建立深度联结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一书中提到,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环境都会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影响因素,重新看待被教养经历,认识自己,才能自我实现。观察看护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能更好地预测他的学生是否有安全的依恋关系。愤怒、歇斯底里、失望的父母和易怒的老师容易培养出焦虑、自卑、偏执的学生。
A 同学在上计算机课时,依然像三年级时候一样缺少自制力,于是笔者决定与他重新沟通。第二次交流在一节信息科技课前,笔者了解到A 同学因为打字不熟练,所以没有耐心继续学习,在观察了其他同学后找到了共性的问题。在找到问题原因后笔者花费一周时间用Scratch 程序做了“火山”的打字游戏。
上课时笔者把这个游戏分发给同学,同学们对这个游戏很是喜欢,通过游戏进行教学,在练习中逐渐晋级,激发了学生的打字兴趣。同学们看到了程序脚本后对笔者很是崇拜。一周后,笔者号召六年级五个班的同学自愿报名参加打字比赛,打字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同学会获得果汁作为奖励。
打字比赛迫在眉睫,课堂上A 同学总是在雷打不动地练习打字,但由于练习时间有限,他并没有获得打字比赛前三名。为了继续提高他的积极性,笔者偷偷地设置了二等奖: 四到六名每人得一颗棒棒糖。A 同学失望地领取了二等奖并坚定地立下了一定要得到一等奖的目标。一个月过去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第三次打字比赛中,他名列第一名,得到了一等奖奖品——一瓶果汁。通过这件事,笔者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小问题都会与笔者探讨。
教育是有力量的,教育应以育人为导向,引导学生敢于正确认识自己,无惧迷茫。教育应给予学生忠于内心的坚定信念,使他们不怕艰辛。教育应给予学生生活的勇气,让学生理解世界规则,尊重规律,坚定立场,宽容礼貌待人,忠于自身积淀修养。在探寻依恋关系与心理成长的实验研究中,教师运用“学生可操作,教师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导向设计学习活动,设计贴合学生兴趣、指向明确、有一定难度与梯度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A 同学的父母虽然给了他优越的生活,可他在家并不开心,他很少被表扬,父母不常与他沟通,导致他也不敢和父母交流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是一个内心细腻、缺少安全感的学生,在很多事情上没有积极性源于家庭中没有得到积极的评价。打字比赛是他第一次得到认可。通过“火山”游戏、打字比赛,笔者建立了与A 同学的深入联系,使笔者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对A 同学的性格影响。
五、诊断与评估,探寻影响学生的行为因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们要依次得到生理、安全、爱与归属、社交、尊重需要才能自我实现。“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3]教师应接受并尊重生活在不同生活环境中有个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人生,了解学生的当下经历,包括情感的认知,同时还要追溯以前的事情是如何影响现在的。了解学生自身储存的记忆以及自我定位,可以帮助知晓“学生的过去如何能影响现在的生活”。
没有谁的童年会完美无瑕,人与人之间相互靠近是源于有相近的生长经历、对行为的认可及对其生活世界的向往。以往对于性格、人格产生发展的因素的论述较为理论化,很难为一线教师实际教学提供指导,于是笔者在学校成立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由有一定专业知识、有充分时间、可以帮助学生的教师组成,主要面向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1~9年级学生,采取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建立有力量、有温度的联结,激励生命成长。
(一)向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组成与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交互对象。
(二)每天5 分钟,与学生进行温度教育与有效交流,建立与学生的安全依恋关系。
(三)每周10 分钟,填写观察记录,了解学生原生家庭与当下经历,重新审视学生被教养的经历,倾听学生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塑情感认知模式。
(四)每周30 分钟,团队成员分类汇总案例,探寻影响学生人格发展与形成的关键因素。
(五)每月2 小时,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对成员进行专业指导、答疑,结合案例分析结果,最终生成科学可行的激励学生生命成长的实施策略。
团队面向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1~9 年级学生,在尊重彼此隐私且彼此信任的前提下,运用访谈法,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学生分享成长中的困惑,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影响,为学生构建完整的视角去看待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改善学生与父母、他人的关系,从而建立一种与世界积极的联结。
六、认知与再认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
健康舒适的生活需要建立在学生与家庭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基本上来源于家庭成员间认知的灌输,他们利用自己既有的知识,进一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解释,并做出相应行动,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做任何事不是基于外界,而是基于我们的自我画像。面对同一件事,建立不同自我画像的人,采取的方式、方法、态度都是不同的。在不安定的家庭环境中,学生会失去对社会关系的信任,胆小、孤僻,导致学生的同一性较差,增加在学校、社会中被欺凌的概率。父母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画像。良好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面对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与自然的接触中的复杂问题以积极应对、灵活解决的动力。
学校教育是陪伴学生终身成长的科学教育。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会不断获得新知,增长见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坚持终身学习,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在知识中寻找共鸣。教师要为教育注入尊重,引导学生尊重差异,尊重事物多样性,坚定立场,锤炼品格;为教育注入理解,使学生理解身边的成年人,因为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未经他人困苦,难解世人之忧愁;为教育注入宽容,请学生尽量宽容对自己不友好的同学,童年未被温柔对待,须在成长中完善自我;为教育注入关怀,鼓励学生在黑暗中依旧善待、关怀身边的弱者,己任在肩,珍爱生命,胸怀世界。
主观能动性能使一个人从思想到行为上主动地奔向目标,这对学生做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正确的思想、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思想决定行动,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七、结束语
一线教师应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看待,以包容拥抱差异,用智慧塑造人格。从原有的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习,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会生活转变,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每一名学生具备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童年被教养的经历会对未来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的超负荷容易造成少儿身心的“亚健康”。我国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独特的课程,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建立与学生的联结。笔者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探寻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依恋关系的研究所得出的策略也成为笔者“温度”从教的理论基础。教育是有温度的,有温度的教育在学校乃至未来对学生的发展都将起积极作用,它将引导学生做一个重视修养、散发温度的人。希望笔者的教学理念能给予一线教师以启发,让我们携手做有温度的教育,激励学生的生命成长。